强化学习算法TD3论文的翻译与解读:延迟学习、软更新、策略噪声、梯度截取

强化学习算法 TD3 论文:Addressing Function Approximation Error in Actor-Critic Methods 2018.10. ,作者本人的 TD3 代码,PyTroch 实现

与原版 DDPG 相比,TD3 的改动可以概括为:

  • 使用与双 Q 学习(Double DQN)相似的思想:使用两个 Critic(估值网络 Q(s, a))对动作 - 值进行评估,训练的时候取 min ⁡ ( Q θ 1 ( s , a ) , Q θ 2 ( s , a ) ) \min(Q^{\theta_1}(s, a),Q^{\theta_2}(s, a)) min(Qθ1(s,a),Qθ2(s,a)) ,作为估计值,这个结构可以用很小的改动加入到其他算法中,在本页面搜索「TwinsCritic 的快速应用」即可查看
  • 使用延迟学习:更新估值函数的频率大于策略函数
  • 使用软更新:更新的时候不直接复制网络参数,而是 θ = τ θ ′ + ( 1 − τ ) θ \theta = \tau \theta' + (1-\tau)\theta θ=τθ+(1τ)θ
  • 使用梯度截取:将用于 Actor(策略网络)参数更新的梯度截取到某个范围内
  • 使用策略噪声:TD3 不仅和其他算法一样,使用 epsilon-Greedy 在探索的时候使用了探索噪声,而且还使用了策略噪声,在 update 参数的时候,用于平滑策略期望。

尽管我在翻译的同时已经对信息进行过滤,但是文章依然比较长。阅读正文需要超过 20 分钟。封面图是 TD3 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本页面内搜索「函数的近似误差是如何导致高估偏差的?」可以直接查看。如果文中存在错误争议请指出,我会做出修改。

Addressing Function Approximation Error in Actor-Critic Methods 解决 AC 框架中的函数近似误差问题

Scott Fujimoto - McGill University(加国麦大. 2018.10. arXiv.)

「翻译约定」

  • 函数近似误差:Function Approximation Error
  • AC 框架:Actor-Critic Methods
  • 策略函数:Policy function, Actor、演员
  • 估值函数:Value function, Critic、评论家
  • 状态 - 值 函数:Q(state, action)、Critic
  • Q 值高估:overestimated value estimates
  • Q 值学习:Q-learning
  • 深度 Q 网络:DQN, Deep Q-learning Netwrok
  • 双 Q 学习:Double DQN
  • 时间差分学习:TD-learning, 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
  • 延迟策略更新:Delayed Policy Updates
  • 确定策略梯度: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 次优的策略 :suboptimal policy
  • 次优的动作:suboptimal action
  • 时间差分法:TD Method,Temporal Different

1.摘要 Abstract

众所周知,在基于价值学习的强化学习算法中,如 DQN,函数近似误差是导致 Q 值高估和次优策略的原因。我们表明这个问题依然在 AC 框架中存在,并提出了新的机制去最小化它对演员(策略函数)和评论家(估值函数)的影响。我们的算法建立在双 Q 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选取两个估值函数中的较小值,从而限制它对 Q 值的过高估计。我们展示了目标函数与高估偏差之间的联系,并建议使用延迟更新策略以减少每次更新的误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算法性能。我们在 OpenAI 上的一整套任务上估值了我们的方法,并且在每个任务环境中都展现出了最高水平(2018.10.)。

2.介绍 Introduction

在离散动作的强化学习中,对「Q 值高估的问题由函数近似误差造成」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然而,在连续动作控制的 AC 框架中,相似的问题还没有被触及。在本文中,我们表明了 造成 对 Q 值的过高估计以及对误差的累积 的结构存在于 AC 框架中。我们提出的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算法性能展现出了最高水平(2018.10)。

Q 值高估 OverEstimation Bias 是 Q 值学习的一个特性。对含有噪声的的 Q 值进行最大化时,估值函数会持续地高估 Q 值。当估值函数学习对真实值进行逼近时,噪声将不可避免地降低估值函数的准确度。由于这些方法依据贝尔曼方程,使用后续状态对估值函数进行更新。TD-learning(时间差分学习 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的这种性质加剧了精确性的下降。这意味着在每一次更新策略时,使用一个不准确的估计值将会导致错误被累加。这些被累加的错误会导致某一个不好的状态被高估,最终导致策略无法被优化到最优,并使算法无法收敛(divergent behavior)。

本文建立在 Q 值高估 OverEstimation Bias 是 Q 值学习的一个特性的基础上,所有基于 Q 值学习的强化学习算法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对连续动作进行控制的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 DPG 也存在 Q 值高估的问题。此外,我们发现 的离散动作进行控制的双 Q 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解决方案在 AC 框架中无效。训练期间,双 Q 学习通过一个离散的目标价值函数对当前策略的价值进行估值,允许在没有最大化偏差(maximization bias)的时候对动作进行估值。不幸的是,由于在策略更新缓慢的 AC 框架背景下,当前价值与目标价值的估值依然过于相似 而无法避免最大化偏差。… …(提到了以往的解决方案)… …

考虑到估值函数中的噪声与 Q 值高估偏差的关系,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 为了解决估值函数与策略函数的耦合问题,我们建议延迟更新策略函数,直到价值函数收敛为止。
  • 使用目标网络是 Q 值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对于通过减少错误的累积从而减少方差(variance reduction)
  • 我们采用了与 SARSA 相似的方法用以进一步减少方差。就是在计算 Q 值的时候,给动作加上比较小的噪声,使用这样子计算出来的动作估值对估值网络进行训练。

译者注:方差 variance,在文中不断出现,我认为它指的是:估值网络的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的方差。如 Section 5 解决方差问题 Addressing Variance,意思是:解决由于估值函数对真实值拟合不精确 带来的方差问题。

我们将这些修改应用到 DDPG(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上,然后把它称为 TD3 算法(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TDDD 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它是一个考虑了 AC 框架中策略函数与估值函数中间的函数近似误差之间相互影响的 算法。这个算法开源在 Github 上: TD3 代码的 PyTroch 实现

3. 相关工作 Related Work


函数近似误差以及它对偏差和方差的影响已被前人研究了。由估值函数存在近似误差从而导致了强化学习智能体训练中的两个问题 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即 Q 值高估偏差(OverEstimate bias) 和 高方差累积(High Variance Build-up)。

在 Q 值学习中,存在一些降低 由于函数近似和策略优化导致的 Q 值高估偏差 的方法。双 Q 学习使用两个独立的估值函数来得到对动作的无偏估值。其他方法注重于直接降低方差,最小化早期对高方差估计的过拟合,或者通过修正项达到这个目的。… …(提到了以往的解决方案)… …

4. 背景 Background


译者注:背景部分讲的是强化学习概述,可能是写给不懂强化学习的审稿人看的,建议跳过

强化学习考虑了 代理智能体(agent)与其环境交互的范式(paradigm),其目的是使智能体采取最大化收益的行为。

  • 把连续的时间分为离散的多个时刻 t
  • 每个状态 s 都存在于集合 S 中
  • 每个动作 a 都存在于集合 A 中
  • 智能体通过π策略,对状态 s 做出对应的动作 a

每个时刻,采用π 策略的智能体会根据状态 s 选择对应的动作 a ,然后与环境交互,得到这一步的收益 r,以及下一步的状态 s’。回报被定义为收益的折扣总和(discounted sum): R t = ∑ i = t T γ i − t r ( s i , a i ) R_t = \sum^{T}_{i=t} \gamma^{i-t}r(s_i, a_i) Rt=i=tTγitr(si,ai) 。里面的 γ ∈ ( 0 , 1 ) \gamma \in (0, 1) γ(0,1)是一个用于确定短期奖励优先级的折扣因子。

在强化学习中,智能体的目标是寻找一种 ϕ \phi ϕ 参数下的最优策略 π ϕ \pi_{\phi} πϕ ,它可以最大化收益函数: J ( ϕ ) = E s i ∼ p π ,   a i ∼ π ( R 0 ) J(\phi) = \mathbb{E}_{s_i \sim p_{\pi},~ a_i \sim \pi}(R_0) J(ϕ)=Esipπ, aiπ(R0) (收益函数对策略进行估值,计算了采用此策略后的状态转移与动作选择的智能体所获得的收益期望 R0)。通过对动作的连续控制,参数化的策略 π ϕ \pi_{\phi} πϕ可以用估值函数提供的梯度 ∇ ϕ J ( ϕ ) \nabla_{\phi}J(\phi) ϕJ(ϕ) 。在 AC 框架中,策略函数(也被称为 Actor)通过确定性的策略梯度算法进行策略更新:

∇ ϕ J ( ϕ ) = E s ∼ p π [ ∇ a Q π ( s , a ) ∣ a = π ( s )   ∇ ϕ π ϕ ( s ) ] \nabla_{\phi} J(\phi) = \mathbb{E}_{s \sim p_{\pi}} \big[ \nabla_a Q^{\pi} (s, a) |_{a=\pi(s)} ~ \nabla_{\phi} \pi_{\phi}(s) \big] ϕJ(ϕ)=Espπ[aQπ(s,a)a=π(s) ϕπϕ(s)]

其中, Q π ( s , a ) = E s ∼ p π ,   a ∼ π [ R t ∣ s , a ] Q^{\pi} (s, a) = \mathbb{E}_{s \sim p_{\pi},~ a \sim \pi} \big[ R_t | s, a \big] Qπ(s,a)=Espπ, aπ[Rts,a],其中期望收益是在状态 s 是,遵从π策略,做出动作 a 得到的预期收益,这个收益通过估值函数 Q π ( s , a ) Q^{\pi} (s, a) Qπ(s,a) (critic)得到。

在 Q 值学习算法中,估值函数可以使用基于 贝尔曼方程(Bellman equation 连续收益方程) 延迟学习(TD-learning 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连续收益方程描绘了 当前时刻 与的一对【状态,动作】(s, a) 的收益 与 下一时刻的一对【状态,动作】(s’, a’) 的收益 之间的关系:

Q π ( s , a ) = r + γ   E s ′ ,   a ′ [ Q π ( s ′ , a ′ ) ] ,   a ′ ∼ π ( s ′ ) Q^{\pi} (s, a) = r + \gamma~ \mathbb{E}_{s',~ a'} \big[ Q^{\pi} (s', a') \big], ~ a' \sim \pi(s') Qπ(s,a)=r+γ Es, a[Qπ(s,a)], aπ(s)

评估函数 Q(·) 根据 一对状态与动作,对策略π 进行评估。它等于 当前这一时刻的收益 加上乘以折扣率的下一步的期望收益。期望收益 E 是根据π策略采取行动得到的 下一时刻的 一对状态与动作计算出来的。因此计算期望收益时,下一时刻的动作 a’也是根据π 策略在下一时刻的状态 s’ 下得到的。
贝尔曼方程(Bellman 方程,连续收益方程)也可以这样子解释:针对一个 MRP 过程(连续状态奖励过程),状态 S 转移到下一个状态 S’ 的概率的固定的,与前面的几轮状态无关。其中,v(·) 表示一个对当前状态 state 进行估值的函数。可以看到等式的右边也有 v( · ),连续状态估值方程可以迭代地计算了收益值。 γ \gamma γ 是折扣因子,取一个 0~1 的数字,接近 1 且小于 1。
v ( s ) = R s + γ ∑ s ′ ∈ S P s s ′ v ( s ′ ) v(s) = \mathcal{R}_s + \gamma \sum_{s'\in \mathcal{S}}{\mathcal{P}_{ss'}v(s')} v(s)=Rs+γsSPssv(s)

对于一个巨大的状态空间,评估值可以通过一个参数为θ 的可微分近似函数 Q θ ( s , a ) Q_{\theta} (s, a) Qθ(s,a)(估值函数)得到。在深度 Q 值学习算法中,网络通过使用延迟学习的方法,在训练策略函数双时候,冻结了用于辅助其参数更新的估值网络,使用估值网络传出的梯度用于更新策略网络自己的参数,在多次的更新中保持固定的目标 y:

y = r + γ   Q θ ′ ( s ′ , a ′ ) ,   a ′ ∼ π ϕ ′ ( s ′ ) y= r + \gamma~ Q_{\theta'} (s', a'), ~ a' \sim \pi_{\phi'}(s') y=r+γ Qθ(s,a), aπϕ(s)

译者:请注意,估值函数 Q(·) 的参数是 θ,而策略函数 π( · ) 的参数是 。
译者:请注意,无论这个函数是估值函数还是策略函数,如果它是用于参数更新的「当前函数 Current Network」,那么它会在右上角加上一点 ’,如 θ ′ , ϕ ′ \theta', \phi' θ,ϕ 。如果它是延迟学习中,我们最后要输出为训练结果的函数,那么它没有加点,如 θ , ϕ \theta, \phi θ,ϕ
译者:请注意,由于 TD3 算法里面有一个策略函数(actor),和两个估值函数(critic),一共 3 个,再加上使用了延迟更新,所以 3×2 == 6,请没有自己复现过 TD3 算法的读者注意区分。

目标网络(目标函数)的权重被周期性地更新,比如每过 N 步,算法将当前函数的参数更新到目标网络上。同时可以使用软更新,软更新公式为: θ ′ = τ θ + ( 1 − τ ) θ ′ \theta' = \tau\theta + (1-\tau)\theta' θ=τθ+(1τ)θ ,软更新可以应用到使用记忆回放的那些异策略的方法上。

译者注:异策略 off-pilicy 与 同策略 on-policy。
强化学习中 on-policy 与 off-policy 有什么区别? ,多看几个答案。
TD3 基于 DDPG,DDPG 基于 DQN,DQN 基于 Q-learning,而 Q-learning 就是异策略,里面的策略函数没有直接在环境中学习,而是隔着一个估值网络与间接地与环境进行交流:策略网络做出一个动作后,根据估值网络的评价对动作进行评估。
而 PPO(近端策略优化)基于 TRPO,TRPO(信任域策略优化)基于 SARSA,SARSA 就是同策略,它直接与环境进行交流:策略网络做出一个动作后,直接在环境中进行尝试,然后直接对自己进行优化。(进行动作选择的神经网络函数,与 根据 Q 值进行参数更新的神经网络 是同一个)
本质区别在于:更新 Q 值时所使用的方法是沿用既定的策略(on-policy)还是使用新策略(off-policy)(用户名为「已注销」的回答)

4.1 Q 值高估偏差 OverEstimation Bias

在离散动作的 Q 值学习算法中,策略网络通过最大化贪婪目标 y 完成参数的更新: y = r = γ max ⁡ a ′ Q ( s ′ , a ′ ) y=r=\gamma \max_{a'} Q(s', a') y=r=γmaxaQ(s,a) 。然而,如果目标 y 容易受误差 ϵ \epsilon ϵ影响,那么这个有误差的动作价值估计的最大值通常会比真实值更大。 E ϵ [ max ⁡ a ′ ( Q ( s ′ , a ′ ) + ϵ ) ] ≥ max ⁡ a ′ Q ( s ′ , a ′ ) \mathbb{E}_{\epsilon}[\max_{a'} (Q(s', a')+\epsilon)] \geq \max_{a'} Q(s', a') Eϵ[maxa(Q(s,a)+ϵ)]maxaQ(s,a)。结果造成:即便最初的误差其均值为 0,也会导致价值更新导向一致的高估偏差,然后这个误差会通过贝尔曼方程传播(连续收益方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由函数近似估计引发的这些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在离散动作的背景下,高估偏差是通过解析最大化(analytical maximization max ⁡ ( ⋅ ) \max(\cdot) max())人为引入的一个明显痕迹(obvious artifact)。但在使用梯度下降进行更新的 AC 框架背景下,高偏估计的出现原因与其影响还不太清晰。在一开始的 4.1 节中,我们先证明确定策略梯度在满足一些基本假设的背景下会存在高估偏差,然后在 4.2 节中,我们提出了 AC 框架下的对双 Q 值学习的梯度方差进行裁剪用以降低高估偏差。(本章节不对对公式中于字母符号的解释进行翻译)

译者注:下面的一段文字与图片是译者自己提供的,我认为原文没有说清楚,既然这样,就由我来帮原文解释**「 函数的近似误差是如何导致高估偏差的?」**吧

4.2「函数的近似误差是如何导致高估偏差的?」见下图

第一行,不同的动作 a1,a2,a3 在不同状态下的动作真实值。右边是对估值函数进行解析最大化操作 max ⁡ ( Q ( s , a ) ) \max(Q(s,a)) max(Q(s,a))\max(Q(s,a)) ,不同 action 下最顶部的曲线被选中。

第二行,不同的动作 a1,a2,a3 在不同状态下的动作估计值,由于是估计值,所以带有噪声,与真实值的曲线不完全重合,只是围绕在真实曲线的周围,噪声越大,拟合曲线与真实曲线的偏离就越大。右边也做了解析最大化的操作。可以看到,由于噪声的存在,虽然某个动作被高估和低估的可能性相同,但是经过最大化操作后,被高估的那段曲线更容易被选中。噪声越大,被高估的可能性、被高估的程度越大。这非常不好。

第三行,由于近似误差导致的高估偏差开始现象。可以看到,当我们把两条解析最大化曲线画到一起时,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区域,被噪声影响的最大化曲线 都是大于真实值的,且随着参与评估的动作增大,被高估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在 DQN 这一类动作空间离散的算法中,这个现象会存在,那么在 DDPG 这一列动作空间连续的算法中,这个现象只会更加普遍

注意,单次估值计算只是被高估的可能性大,而不是一定会被高估。存在高估偏差还因为:“被高估的值,容易通过多次更新得到传播与累积”。因此多次更新后,高估偏差才会越来越大。

4.3. AC 框架中的高估偏差 Overestimation Bias in Actor-Critic

在强化学习 AC 框架中,策略函数的参数更新与估值函数对动作价值的估计有关。在这一节里面,我们假设策略函数使用确定策略梯度进行参数更新,并表明由这种更新会导致的动作价值被高估。

其中,Z1 与 Z2 用于对梯度进行归一化,有 Z − 1 ∥ E [ ⋅ ] ∥ = 1 Z^{-1}\|\mathbb{E}[\cdot]\|=1 Z1E[]=1。如果没有对梯度进行归一化,那么在稍微严格的条件下高偏估计仍然保证会发生。我们在补充材料中还将进一步考究这个问题。(我没有忠诚地翻译 4.1 章的内容,因为下文标记为灰色字体,有需要请看原文)

译者注: ϕ a p p r o x \phi_{approx} ϕapprox\ 表示根据近似估值更新得到的策略函数 π \pi π\pi 的参数, ϕ t r u e \phi_{true} ϕtrue 表示根据(理想中的)真实估值更新得到。强化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训练得到的策略函数的参数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ϕ a p p r o x → ϕ t r u e \phi_{approx} \rightarrow \phi_{true} ϕapproxϕtrue
由于使用梯度方向进行更新就是一种求局部最大化的操作(the gradient direction is a local maximizer),因此存在一个足够小的数 ϵ 1 \epsilon_1 ϵ1与足够大的数 ϵ 2 \epsilon_2 ϵ2 使得对应的 approx1 与 approx2 的期望比实际值更小或者更大:

E [ Q θ ( s , π approx1 ( s ) ) ] ≥ E [ Q θ ( s , π true ( s ) ) ] ≥ E [ Q θ ( s , π approx2 ( s ) ) ] \mathbb{E}\left[Q_{\theta}\left(s, \pi_{\text {approx1}}(s)\right)\right] \geq \mathbb{E}\left[Q_{\theta}\left(s, \pi_{\text {true}}(s)\right)\right] \geq \mathbb{E}\left[Q_{\theta}\left(s, \pi_{\text {approx2}}(s)\right)\right] E[Qθ(s,πapprox1(s))]E[Qθ(s,πtrue(s))]E[Qθ(s,πapprox2(s))]

尽管每一次更新被高估的可能性小,但是这个错误引发了两个问题:一、如果不对高估进行检查,那么在多次更新后,这个高估偏差会越来越明显。二、一个不准确的估计值会导致训练出不好的策略。 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引发了一个不良的反馈循环。次优的估值网络可能会高度评价一个次优的动作,并在下一次的梯度更新中强化(reinforcing)这个次优的动作。
译者:可能「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增强学习)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各种算法的 reward 系统 可以让某个正确的选择在下一次梯度更新后得到「强化」

**这个理论上的会出现的 Q 值高估现象在 当前最高水准的算法里面也会出现吗?(原文加粗)**答案:「会」。TD3 2018.10,DDPG 2015,OpenAI 的环境 Hopper-v1 与 Walker2d-v1 2016。

译者注:我在 LunarLanderContinuious-v2 和 BipedalWalker-v2 上面尝试,启用 TD3 里面的 Twins Critic 结构的确可以让 Q 值变得更小。如果训练期间发现 Q 值持续增大,然而实际上智能体在环境中并没有持续变好,那么这个时候使用 TD3 的 min(q1, q2) 就很恰当。

4.3. 在强化学习的 AC 框架中 截取双 Q 值学习的梯度 Clipped Double Q-Learning for Actor-Critic

现今已经有一些降低高估偏差的方法被提出来,但是我们发现在 AC 框架中它们不起作用。这一节包括了双 Q 值学习的一种新的梯度方差截取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取代任何 AC 框架中估值网络原有的方法。

在双 Q 值学习中,通过维持两个单独的估值函数,可以将贪婪更新从估值函数中剥离(disentagled)出来。如果估值是独立的,那么通过使用另一个估值网络的估值(opposite value estimate)来选择动作,这使得这些独立的估值可以被用做无偏估计。在双 Q 值学习中,其作者使用目标网络作为其中的一个价值估计,并通过贪婪算法选择估值最大的动作来最大化当前的估值网络 而非目标网络。在 AC 框架中,相似的更新方法使用当前策略网络而不是目标策略网络: y = r + γ Q θ ′ ( s ′ , π ϕ ( s ′ ) ) y=r+\gamma Q_{\theta^{\prime}}\left(s^{\prime}, \pi_{\phi}\left(s^{\prime}\right)\right) y=r+γQθ(s,πϕ(s))(译者注:式子中的 theta 是带点的,用于表示 目标网络 target network 的参数,不带点的表示当前网络 current network。)

当前的估值网络 与 目标网络,指代的是:使用延迟学习时,使用梯度更新当前网络,然后定期把参数更新(直接复制 或者 软更新)到目标网络

然而,在 AC 框架中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做使得策略函数的改变缓慢,当前网络与目标网络过于相似,以至于无法进行独立估计 并且对策略几乎没有提升。反而这种方法可以在原版的双 Q 值学习中使用:两对不同参数 且有不同的优化目标的 Actor-Critic:

Expected node of symbol group type, but got node of type cr

我们对比了原始的 Q 值学习与双 Q 学习,可以从下图看到:平均估值曲线总是在 真值曲线的上方,也就是说存在「高估偏差」。尽管双 Q 学习的高估偏差更小,其算法更有效,但是它也没有完全消除高估现象。

由于策略函数的更新与一个独立估计的估值函数有关,因此可以避免策略更新时引入的偏差。然而估值函数并非完全独立,由于使用了学习目标中的另一个估值函数(the opposite critic in the learning targets) 以及 相同的记忆回放缓存,估值函数并非完全独立。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估值函数通常会高估,并且在状态空间的某些区域中,高估现象会被进一步放大。为了解决这些方法我们提出:… …(由译者来解释的话,是:估值网络在 max ⁡ ( Q ( s , π ( s ) ) \max(Q(s, \pi(s)) max(Q(s,π(s))\max(Q(s, \pi(s)) 的影响下,其估值都偏高,既然如此,我用两个估值网络 Q1 与 Q2 使用相同的记忆同时进行估值,那么用 min ⁡ ( Q θ 1 ( s , a ) , Q θ 2 ( s , a ) ) \min(Q_{\theta_1}(s,a),Q_{\theta_2}(s,a)) min(Qθ1(s,a),Qθ2(s,a)) \min(Q_{\theta_1}(s,a),Q_{\theta_2}(s,a)) 选出那个高估地更少的作为估计值,可以缓解高估现象,注意这里是缓解而非消除), 用公式表达是:

y 1 = r + γ min ⁡ i = 1 , 2 ( Q θ i ( s ′ , π ϕ 1 ( s ′ ) ) ) y_1=r+\gamma \min_{i=1,2}( Q_{\theta_{i}}(s', \pi_{\phi_{1}}(s'))) y1=r+γmini=1,2(Qθi(s,πϕ1(s)))(译者注:此处仅使用了一个策略函数 π ϕ 1 \pi_{\phi_1} πϕ1

与标准 Q 值学习相比,使用了双 Q 值学习并截取梯度的算法 其价值目标不会被高估。尽管使用这种更新规则会导致低估偏差(underestimation bias),但是低估比高估要好得多,因为动作被低估后,被低估误差不会通过策略更新被传播

… … 我们在补充材料中提供「对双 Q 值学习的梯度进行截取 其算法也能收敛」的证明… … 动作价值被低估有利于训练的稳定进行… …

5. 解决方差问题 Addressing Variance

第 4 章处理了方差对高估偏差的影响,我们还认为需要直接解决方差自己的问题。除了对估值的影响,高方差估计为策略更新带来了有噪声的梯度。这会降低学习速度并影响实际性能(训练质量)。在这一章中,我们强调了在每一次训练中最小化误差的重要性,建立了目标网络与估计误差的联系,并提出了一个学习流程(learning procedure)的用于 AC 框架减少方差的变体。

5.1. 累积误差 Accumulating Error

由于时间差分更新(TD,Temporal Different Update),使用了 后续状态的估值 对当前状态进行估值,因此会产生误差。尽管在预期中单个更新的误差很小,但是这些估计误差会(在贝尔曼方程 / 连续价值方程中)得到累积,从而导致较大的高估偏差以及更新出次优的策略。在估值函数对真值的近似存在误差的情况下,这个错误将在不完全满足使用条件的贝尔曼方程中被恶化,并且每一次更新都会残留有一些 TD-error δ ( s , a ) \delta(s, a) δ(s,a)

Q θ ( s , a ) = r + γ E [ Q θ ( s ′ , a ′ ) ] − δ ( s , a ) Q_{\theta}(s, a)=r+\gamma \mathbb{E}[Q_{\theta}(s', a')]-\delta(s, a) Qθ(s,a)=r+γE[Qθ(s,a)]δ(s,a)

可以证明,价值估计拟合并不是我们期望的 “预期收益的估计”,而是“预期收益的估计” 减去 “未来 TD-error” 的期望:

如果对动作价值估计的是 未来奖励与估计误差的和,那么估计的方差 将与这个估计值成正比。如果选择更大的γ(折扣因子 gamma),倘若我们还没有驯服它(if the error from each update is not ramed),那么方差将会在每一次更新中迅速地增长。此外,每一次梯度更新只是相对于小批次的更新来说 其误差有所减少,而小批次更新的误差大小是没有保证的(译者注:因此这样子做不能保证得到更小的误差)。

5.2. 目标网络与延迟更新 Target Networks and Delayed Policy Updates

译者注:这一节原文过于详细,可能是写给不懂强化学习的审稿人看,因此我做了简要翻译,并写在括号里。

周所周知,目标网络在深度强化学习中被用于稳定网络训练。深度神经网络需要多次梯度更新才能收敛并拟合目标,而使用目标网络可以更新提供一个稳定的目标,从而允许网络拟合更大范围的训练数据。

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我们比较了不同 tau 值对策略学习的影响,蓝色 tau=1 表示使用硬更新,tau=0.01 是 TD3 代码中使用的默认值。下图左(a)表示使用固定的策略网络进行学习,并且这个策略网络的动作平均价值红色水平线(固定了当然是一个定值)。可以看到 tau 值越接近于 1,网络的 “预热” 时间越短。下图右(b)没有把策略函数固定住,而是让策略函数跟着估值函数一起学习,可以看到:在一开始的地方,策略网络被估值网络带歪了,动作平均价值大幅下降,然后发生波动,tau 值越接近于 0.01 时,其波动小(证明使用目标网络的确可以稳定训练),但是训练速度也慢了下来。

**什么情况下,AC 框架的学习是失败的?**可能因为 Actor 和 Critic 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失败。当估值函数不准确的时候,策略函数会根据不准确的估值朝错误的方向进行更新,更新后的记忆用于训练估值函数,估值函数与真实情况出现差异,最终导致估值函数与策略函数的劣化循环。(和对抗网络很像)

… … 策略网络的更新频率应该低于估值网络,以保证在策略更新前先将估计误差降低。我们提出:应该先把价值误差降低后才进行延迟策略更新。确保 TD-error 足够地小。在降低更新频率的同时,还应该使用软更新: θ ′ ← τ θ + ( 1 − τ ) θ ′ \theta^{\prime} \leftarrow \tau \theta+(1-\tau) \theta^{\prime} θτθ+(1τ)θ\theta^{\prime} \leftarrow \tau \theta+(1-\tau) \theta^{\prime}

5.3. 目标策略的平滑正则化 Target Policy Smoothing Regularization

确定策略梯度算法中一个担忧的问题是:估值函数的过拟合现象。为此,我们模仿 SARSA(相似的行为应该具有相似的价值 similar acions should have similar value),引入一种正则化策略用于平滑目标策略。虽然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会隐式地(implicitly)体现这种操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训练流程进行修改,用以显式地体现这种联系:

y = r + E ϵ [ Q θ ′ ( s ′ , π ϕ ′ ( s ′ ) + ϵ ) ] y=r+\mathbb{E}_{\epsilon}\left[Q_{\theta^{\prime}}\left(s^{\prime}, \pi_{\phi^{\prime}}\left(s^{\prime}\right)+\epsilon\right)\right] y=r+Eϵ[Qθ(s,πϕ(s)+ϵ)]

该公式通过自举(bootstrapping)的方法对动作值进行估计,有使估值平滑的优点。实际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添加一个小方差的噪声到目标策略,并平均小批次更新动作期望值:

y = r + γ Q θ ′ ( s ′ , π ϕ ′ ( s ′ ) + ϵ ) , ϵ ∼ clip ⁡ ( N ( 0 , σ ) , − c , c ) \begin{aligned} y &=r+\gamma Q_{\theta^{\prime}}\left(s^{\prime}, \pi_{\phi^{\prime}}\left(s^{\prime}\right)+\epsilon\right), \\ \epsilon & \sim \operatorname{clip}(\mathcal{N}(0, \sigma),-c, c) \end{aligned} yϵ=r+γQθ(s,πϕ(s)+ϵ),clip(N(0,σ),c,c)

凭直觉地说:周所周知,直接从 SARSA 值进行估算会更加地安全,因为他们为抗干扰的行为提供了较高的估值(provide higher value to actions resistant to perturbations)。(译者非常认同此观点,仅限于机器人连续动作训练任务)。

TD3:Twin Delayed DDPG 算法

  • 初始化策略网络 π ϕ \pi_{\phi} πϕ\pi_{\phi}
  • 初始化两个估值网络(使用不同的参数) Q θ 1 , Q θ 2 Q_{\theta_1},Q_{\theta_2} Qθ1,Qθ2Q_{\theta_1},Q_{\theta_2}
  • 初始化上面 3 个网络对应的目标网络(使用相同的参数),右上角加’prime 表示对应的目标网络
  • 初始化记忆回放缓存 B \mathcal{B} B\mathcal{B}
  • FOR t1=1 to T1 DO
  • \quad \quad FOR t2=1 to T1 DO
  • a ∼ π ϕ ( s ) + ϵ ,    ϵ ∼ N ( 0 , σ ) \qquad a \sim \pi_{\phi}(s) + \epsilon,~~ \epsilon \sim \mathcal{N}(0, \sigma) aπϕ(s)+ϵ,  ϵN(0,σ),使用探索噪声
  • ( r , s ′ ) ← E N V ( s , a ) \qquad (r, s') \leftarrow ENV(s, a) (r,s)ENV(s,a) ,与环境交互
  • B . s a v e ( s , a , r , s ′ ) \qquad \mathcal{B}.save(s, a, r, s') B.save(s,a,r,s),保存到记忆缓存
  • ( s , a , r , s ′ ) ← B . s a m p l e ( batch-num ) \qquad (s, a, r, s') \leftarrow \mathcal{B}.sample(\text{batch-num}) (s,a,r,s)B.sample(batch-num),从记忆缓存中抽样,用于训练
  • a ~ ← π ϕ ′ ( s ′ ) + ϵ , ϵ ∼ clip ⁡ ( N ( 0 , σ ~ ) , − c , c ) \qquad \tilde{a} \leftarrow \pi_{\phi^{\prime}}\left(s^{\prime}\right)+\epsilon, \quad \epsilon \sim \operatorname{clip}(\mathcal{N}(0, \tilde{\sigma}),-c, c) a~πϕ(s)+ϵ,ϵclip(N(0,σ~),c,c),使用策略噪声
  • y ← r + γ min ⁡ i = 1 , 2 Q θ i ′ ( s ′ , a ~ ) \qquad y \leftarrow r+\gamma \min _{i=1,2} Q_{\theta_{i}^{\prime}}\left(s^{\prime}, \tilde{a}\right) yr+γmini=1,2Qθi(s,a~),用贝尔曼方程算出两个动作估值,并取最小值
  • θ i ← argmin ⁡ θ i N − 1 ∑ ( y − Q θ i ( s , a ) ) 2 \qquad \theta_{i} \leftarrow \operatorname{argmin}_{\theta_{i}} N^{-1} \sum\left(y-Q_{\theta_{i}}(s, a)\right)^{2} θiargminθiN1(yQθi(s,a))2,更新估值网络
  • \qquad # 这里使用了 L2,使用何种损失函数差别不大
  • \quad END FOR
  • ∇ ϕ J ( ϕ ) = N − 1 ∑ ∇ a Q θ 1 ( s , a ) ∣ a = π ϕ ( s ) ∇ ϕ π ϕ ( s ) \quad \nabla_{\phi} J(\phi)=\left.N^{-1} \sum \nabla_{a} Q_{\theta_{1}}(s, a)\right|_{a=\pi_{\phi}(s)} \nabla_{\phi} \pi_{\phi}(s) ϕJ(ϕ)=N1aQθ1(s,a) a=πϕ(s)ϕπϕ(s),更新策略网络
  • \quad # 只使用了其中一个估值函数为策略函数提供梯度
  • θ ′ ← τ θ + ( 1 − τ ) θ ′ \quad \theta^{\prime} \leftarrow \tau \theta+(1-\tau) \theta^{\prime} θτθ+(1τ)θ,使用软更新对这三对网络进行更新
  • END FOR

(译者注,上方算法与原文有不同,不同地方在于原文使用的 For T 嵌套 If %N ,而此处的算法使用了 For T 嵌套 For N,实现效果都是一样的)

6. 实验 Experiment

6.1. 评估 Evaluation

译者注:上图截取了论文提供的部分结果,这份比较结果大家看看就好了。应该多训练几步看每种算法能达到的最高分数,而不是向上面一样只比较了前 1e6 步的结果,这样子只能显示得出 TD3 训练地快。在这种比较下,似乎显得其他算法很差,其实展示出多训练几步的结果,才能让 TD3 宣称自己在 2018.10 取得 state of the art 更有底气。
按照我自己实际复现的结果看:在 2019 年上旬,现世的强化学习算法中,兼顾训练速度与训练质量的:On-policy 算法中是被广泛采用 PPO(但它和其他 On-policy 算法一样,训练稳定,调参方便,数据利用效率低,工业界常用),而 Off-policy 算法中,SAC 算法有比较大的学术价值,启发了大量随机策略算法。
欢迎持有与我不同观点的人在评论区推荐其他好用的算法,请给出开源的代码以及其对应的任务环境,没有开源的算法一律当不存在处理

6.2. 消融实验(模型简化实验) Ablation Studies

被简化掉的结构有:

  • 延迟策略更新 DP,Delayed Policy updates
  • 目标策略平滑 TPS,Target Policy Smoothing
  • 双 Q 值学习梯度截取 CDQ,Clipped Double Q-learning(译者注:这个结构去掉后对算法的影响稍微大一点,其他消融结果差别挺小的,要么就是没有什么规律)
  • TD3 的整个架构,超参数以及探索结构 AHE,Architecture, Hyper-parameters, Exploration
  1. Conclusion

在基于价值估计的方法中,动作价值高估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中,我们推导了高估偏差也存在于强化学习的 AC 框架中,…(译者注:这两段话前面写过了,就是第 1、4、5 章的内容)…

与 DDPG 相比,基于 DDPG 修改出来的 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TD3,TDDD) 算法既提升了训练效果,也缩短了训练时间,并且算法易于在其他 AC 框架中实现。译者注:的确易于实现,如下 ↓「TwinsCritic 的快速应用」。

「TwinsCritic 的快速应用」

作者在 Github 上的代码在文章发表出来后更新过,新写法可以用很小的改动将双 Q 学习应用到其他强化学习 AC 框架的算法(一般是策略梯度算法)中去:

import torch
...

class Critic(nn.Mou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Critic, self).__init__()
        self.network_1 = XXX
        self.network_2 = XXX  # 新增一个与 netwrok_1 结构完全相同的网络

    def forward(self, state, action):  # 注意此处,直接把两个网络写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只用一个梯度下降优化器
        tensor0 = torch.cat((state, action), dim=1)
        tensor1 = self.network_1(tensor0)
        tensor2 = self.network_2(tensor0)
        return tensor1, tensor2

    def q1(self, state, action):  # 新增一个Q值输出的方法,只使用其中一个网络的结果作为输出,避免重复计算
        tensor0 = torch.cat((state, action), dim=1)
        tensor1 = self.network_1(tensor0)
        return tensor1

...
# 在使用贝尔曼方程(连续状态奖励方程)计算估计值的时候
q_target1, q_target2 = cri_target(next_state, next_action)
q_target = torch.min(q_target1, q_target2)  # q_target_next
q_target = reward + done * self.gamma * q_target

...
# 在计算Critic的loss时
q_eval1, q_eval2 = cri(state, action)
cri_loss = (criterion(q_eval1, q_target) + criterion(q_eval2, q_target)) * 0.5
# criterion↑ 是损失函数,如MSE, L1, etc. 

...
# 在计算Actor的loss时
act_loss = cri.q1(state, act(state))

6.3 补充材料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 对双 Q 值学习的梯度进行截取 其算法也能收敛的证明(在符合 MDP 马尔科夫连续决策过程的情况下)

B. 确定性策略梯度中的高估偏差

C. D. E. F. (略)

我用过作者自己放在 Github 的 TD3 代码的 PyTroch 实现,使用的环境是 OpenAI-gym 的三维机器人动作 环境 MuJoCo,名副其实,大家可以去用,不需要找其他人实现的代码。

我自己在二维环境下也基于 TD3 实现了一份代码,删去了 TD3 中的双 Q 值学习结构,牺牲了训练稳定性,换来了训练速度上的提升。在 OpenAI 的二维机器人动作环境 Box2D 中进行测试,主要是 月球登录器 LunarLander 和 双足机器人 BipedWalker 两个任务,介绍文章和相关代码在这里:

6.4 TD3、SAC、PPO 好用,是在什么环境 / 任务下好用?

“译者注:在 2019 年上旬,现世的强化学习算法中,兼顾训练速度与训练质量的:TD3、SAC (AC 框架)PPO(非 AC 框架)”。这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面得出来的结论(粗体的算法在什么任务中是好用的)?

答:是在 OpenAI-gym 的二维、三维 机器人连续动作控制 环境中得出来的,如 Box2D MuJoCo。这一类任务的特点:

  • 它的状态 - 值函数(即估值函数 Q(s, a))是相当平滑的——机器人在 state1 做出动作 action1,得到的动作估值时 q1,那么我可以认定:如果现在有动作 action2,此动作与 action1 的差别非常小,那么这两个动作的差别越小,它们的估值 q2 与 q1 的差别也越小。
  • 它的状态转移是非常连续的,当你观测到 s1-a2 会转移到 s2,那么其他时刻有 s1-a3 转移到 s3,其中,s2 与 s3 的差别应该是非常小的,a1 与 a2 的差别越小,s2 与 s3 的差别也越小。

因为这些环境的先验假设满足上面两个条件(或者说时间间隔短的连续动作控制任务,如人类小脑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一类强化学习在这些任务上面发挥得很好。有时候像:电网电力分配、棋牌策略、用户行为 等任务环境(需要大脑皮层的)他们对上面两个调节的满足是很牵强的,这个时候算法发挥得不好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TD3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1. 初始化神经网络参数和经验缓存 2. for episode in range(total_episodes): 3. 初始化环境状态 4. for t in range(max_steps_per_episode): 5. 选择动作a通过actor网络和添加噪声 6. 执行动作a并观察奖励和下一个状态 7. 将经验存储到经验缓存中 8. 从经验缓存中采样一批经验 9. 使用target actor网络预测下一个状态的动作 10. 计算target Q值 11. 更新critic网络的参数 12. 每隔一定的时间更新target actor和target critic网络的参数 13. 使用actor网络预测当前状态的动作 14. 计算actor的loss 15. 更新actor网络的参数 16. 更新target actor和target critic网络的参数 17. 返回训练好的actor和critic网络参数 在每个时间步骤中,TD3算法使用actor网络选择动作并添加噪声,然后执行动作并观察奖励和下一个状态。经验被存储在经验缓存中,并随机采样一批经验进行训练。然后,使用target actor网络预测下一个状态的动作,并计算target Q值。接下来,更新critic网络的参数以最小化critic loss。然后,更新actor网络的参数以最大化actor的loss。目标网络的参数也会定期更新,以保持稳定性。最后,训练完成后返回训练好的actor和critic网络参数。 请注意,伪代码中的详细实现细节可能因实际情况而异,此处只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参考论文和实现代码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参考文献: 作者. (年份). 标题. 出版物. 作者. (年份). 标题. 出版物. 作者. (年份). 标题. 出版物.<span class="em">1</span><span class="em">2</span><span class="em">3</span> #### 引用[.reference_title] - *1* *2* *3* [深度强化学习-TD3算法原理与代码](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133643/article/details/124509577)[target="_blank" data-report-click={"spm":"1018.2226.3001.9630","extra":{"utm_source":"vip_chatgpt_common_search_pc_result","utm_medium":"distribute.pc_search_result.none-task-cask-2~all~insert_cask~default-1-null.142^v93^chatsearchT3_2"}}] [.reference_item style="max-width: 100%"] [ .reference_list ]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