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推荐系统中,Bias可以说无处不在。之前我们整理过搜索、推荐、广告中的曝光偏差问题,今天来看看 position bias。
1. 什么是position bias
Position-Bias是指 item 在展示页面的排序位置,及其相对广告的位置等。经验和有关论文都告诉我们,这种位置会影响item的点击率。这种影响跟用户的「真实兴趣」无关,而是跟用户的注意力、用户对广告的情绪有关。
例如有眼动实验表示用户会很少关注那些在列表靠下的item。离线分析显示,排在前面的文章一般比排在后面的文章点击率高,离广告近的文章点击率一般较低,这种bias被称为position-bias。用户更愿意点击排在前面的商品,之后这些商品就越容易排在前面...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让推荐生态恶化, 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为了有更高的CTR预估精度,CTR预估从早期的LR、FM、FFM等支持大规模稀疏特征的模型,到XGBoost、LightGBM等树模型的结合,再到Wide&Deep、Deep&Cross、DeepFM、xDeepFM等支持高阶特征交叉的深度模型,进一步演化到DIN、DIEN、DSIN等结合用户行为序列的深度学习模型,一直作为工业界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被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但是,position bias的问题却研究甚少。
各大公司现在都在强调「推荐生态」的理念,debias也是构建良好推荐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要素。
经过随机shuffle之后,按理说用户对各个位置的平均点击率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用户还是对top item的点击率高,这说明position bias确实存在
笔者将介绍一下自己在实习时使用的几种业界常用的降低position bias的方法。当时在做文献调研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用统计方法来解决position bias,但数学公式太过复杂而我数学很差:( 公司也招了些学统计的人来做一块。这篇不会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
2. 解决方法
2.1 position作为特征
该方法出自Airbnb的一篇经典的搜索文章 Improving Deep Learning for Airbnb Search.
给定一个用户 ,以及一个query 和一个list ,以及list中的每个位置 。用户预订的概率是:
其中前半部分是这个item被用户预订的概率,后半部分是item在位置k被用户看到的概率。二者相乘就是一个item在位置k上被预订的概率。理想情况下我们只要关注于前半部分然后对list进行排序就OK。
Airbnb在训练时加入位置信息,但是在预估的时候将特征置为0。但是发现模型的NDCG跌了1.3%。文章指出,可能是训练的时候相关性的计算过度依赖位置信息,但是在测试的时候,这个位置信息就没有了,所以导致效果变差。
为了减少相关性计算对position feature 的依赖,文章采用了训练阶段对position feature 进行dropout,这样就能够减少模型对位置特征的依赖。
通过实验文章选择了0.15的dropout比例,对线上的结果有0.7%的下单率的提升。经过多次迭代之后,订单收入涨了1.8%。需要注意的是位置特征不能与其他特征做交叉。
2.2 position作为模块
(a) shallow tower
这种方法出自Youtube多目标排序论文 Recommending What Video to Watch Next: A Multitask Ranking System。
如果不去除position bias,那么用户对一个item的ctr是由user engagement(用户偏好)和position bias共同造成的。如果能够将user engagement和position bias独立开来,将有助于提升模型的推荐质量。
本文提出的做法类似wide&deep,即添加一个浅层网络(shallow tower),输入position feature, device info(原因是在不同的设备上会观察到不同的位置偏差), 以及其他能够带来位置偏差的特征,输出为position bias分量。这就将user engagement和position bias 独立开来了。
在主模型的输出层的sigmoid激活函数之前,加上浅层网络的bias分量。训练的时候,随机丢掉10%的位置特征,防止模型过度依赖位置特征。预测的时候,直接丢掉浅层网络。
(b) PAL
出自华为Recsys 2019. PAL: a position-bias awar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CTR prediction in live recommender systems
作者分析到,用户点击广告的概率由两部分组成:
广告被用户看到的概率
用户看到广告后,点击广告的概率
那么可以进一步假设:
用户是否看到广告只跟广告的位置有关系
用户看到广告后,是否点击广告与广告的位置无关
基于该假设,就可以分开建模:
其中:ProbSeen部分是预估广告被用户看到的概率,pCTR部分是用户看到广告后,点击广告的概率,然后loss是两者的结合:
线上servering的时候,直接预估pCTR即可(ProbSeen都看作是1). PAL和shallow tower的区别在于PAL是连乘概率,而shallow tower是类似wide&deep的相加。
注记:
其实,PAL的设计和ESMM有异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将事件拆解为两个概率事件的连乘,但是PAL的假设过强,事件的关联性没有ESMM的点击->购买这样的强关联,这是因为:
第一个假设: 广告是否被用户看到只跟广告位置有关,这个假设在广告场景是不合适的。因为他跟广告、以及用户的属性都有关系(广告大图、小图等)。只能说,广告是否被用户看到,广告位置是其中一个因素,打个比方,一个显示页中有大量item,人的习惯可能更会关注头和尾,而快速划过中间的一些位置。因此可以对第一个模型更精细建模解决(论文中这个模型只用了position信息)
第二个假设: 用户看到广告后, 是否点击与广告位置无关。这个实际上可能是有关的。比如在一个页面,用户同时_看到了_ 位置1的广告和位置3的广告,但用户点击位置1的广告的概率更大。这其实还是position bias本身要解决的问题。
3. 实际应用结果
我们在不同场景下对这三种方法都有尝试。在我做的用户搜索场景,把position bias去掉之后,离线指标(auc)不可避免地会下降。在线上要取得短期指标上的收益也比较困难,因为在bias存在的情况下,一些流行的item会占据大部分流量、消费指标也很好;去掉bias之后,长尾商品得到更多的曝光,但是业务指标(如ctr)可能会下降。但是这样做对长期推荐系统的健康生态会有很大帮助。
4. 其他bias简介
推荐系统的bias是无处不在的,从user、data、model这三个推荐循环生态的角度出发,整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Bias:
Position Bias:用户更倾向于和位置靠前的物品进行交互
Exposure Bias:带标签的数据都是曝光过的,未曝光的数据无法确定其标签
Selection Bias:用户倾向于给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物品进行打分
Conformity Bias:用户打分的分数倾向于和群体观点保持一致
Popularity Bias:热门的物品获得了比预期更高的热度,长尾物品得不到足够曝光、马太效应严重
Unfairness:因数据不均匀导致对某些弱势群体的推荐结果有偏
这些bias在推荐系统的反馈循环中会不断被加剧,导致推荐生态逐步恶化。具体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或者原始论文:
论文:Bias and Debias in Recommender System: A Survey and Future Directions
下一篇,我们将介绍美团在KDD cup 2020 Debiasing的解决方案。
参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905546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373594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kaiyuan_sjtu」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Kaiyuan_sjtu/article/details/12186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