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C-State Tech是intel的节约能耗,基于Intel组件基础上的一项深度节能技术。这一技术在BIOS中可以设置使用或是不使用。可以通过BIOS的升级选择是否在BIOS中是否有这一选项。此技术有独立的控制标准,具体的控制由BIOS来定。操作系统运行到耗能高,或CPU的使用频率高等时候此项功能可对能耗和CPU核心进行适当的调节,以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网络上有一部分人们认为,BIOS中把这一项打开之后电脑列容易出现 死机的情况。这得根据装机的配件来定,所以这可能的一定的理由。因为,迅速的改变耗能对于各种配件的要求程度不一样。当某一配件不能很快达到Intel C-State Tech所要求的状态时就有可能出现 死机的情况。
因为这一技术是基于Intel组件之上,所以可能于其它的配件产生冲突。从而可能用着用着就会 死机,要么突然蓝屏,要么突然黑屏,要么就是画面定格死在那里,键鼠没响应,但是关闭后则一切正常。
其实Intel C-State Tech是一项深度节能的技术,Intel E0Stepping的CPU在开启C-State后,除了CPU自行省电以外,北桥与内存本身都会被CPU要求进入省电模式。不过该功能对内存的要求也非常高,此时如果内存本身的体质较差,就会出现死机的故障,如果遇到开启C-State死机的故障,只有在BIOS中将该选项设置为关闭状态,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当然,如果是内存质量较好,开启该功能也不会对系统稳定性产生影响。
Intel cpu有很多不同的节能状态,用一个字母+数字表示,数字越小工作负荷越大,数字越大越节能。比如字母G代表系统状态,G0时代表全速,而G3代表断电关机;L代表PCIe总线,C则代表处理器的节能状态。从全速C0到深度节能C7,有着怎样差别,下面是从intel官网和其他网上原文摘译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有误欢迎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对最新一代的CPU每一种C状态都可以在一个线程上体现,for example,线程1,2工作在C0状态,而线程3,4可以工作在省电的C3状态。但整个cpu的状态是依照最耗电那个线程的状态决定的,以上例来说,当前cpu的状态是C0
C1: 所有x86 cpu都有一个指令 "HLT",它的作用是让CPU闲置(idle),什么都不做。一旦有新的指令(一个硬件发送的信号),便会恢复到正常工作水平.自486DX4处理器以来,intel工程师将"HLT"指令升级成“Auto Halt”,也就是现在的C1状态。C1状态下CPU会在没有任务的时候自动闲置,内部时钟关闭。但总线接口和高级可编程中断控制器(APIC)仍在工作。C1还有一个子模式C1E,它和C1其他功能一样,除了在恢复工作时cpu,使用最低工作电压,而不是满载电压。
C2: C2和C1功能类似,除了C2多了一条信号“STPCLK”。差别是,C1的“Auto Halt”是软件方式实现的,发送一条指令。而信号“STPCLK”是通过硬件发送。从Core 2 Duo开始采用C2的升级版C2E,但在最新的intel第四代cpu数据表里看不到C2/C2E状态,一部分C2的功能被归类到C3里去了。
C3: C3也被称为睡眠状态“Sleep state”,第一次使用还是奔腾II和第一代速龙时代。CPU首先会进入C2状态,然后激活一个信号“SLP/DPSLP”,再进入C3。C3模式下核心所有内部时钟被关闭,包括总线接口和APIC。外部时钟也会中断如果识别码是DPSLP(SLP和DPSLP取决于不同的主板)。同时将cpu的一级,二级缓存都挪到三级共享缓存里,并清空。也就是说,在睡眠状态下cpu无法响应任何外部总线或中断的请求,也就是彻底睡了。
C4:C1,C2和C3主要是对时钟下手,而C4则开始对cpu电压动刀了。C4也被称为 更深度睡眠状态Deeper Sleep state,(不知道怎么翻比较合适),
第一次使用C4是在迅驰上的奔腾M处理器。C4是cpu进入C3睡眠后下调内部电压达成的,硬件信号"DPRSTP"。
C6:C6是较新的一种节能状态,自Core2 Duo开始装备。cpu进入这个状态后,会将cpu核心(可以是单一的核心)里所有的寄存器数据挪到一个
SRAM(静态内存)里去。然后该核心就可以任君处置了,比如把电压设为0V。在恢复的时候,再把之前的数据从SRAM搬回核心的寄存器里。真正意义上单独关闭一个核心变为可能(需要Nehalem核心或更新CPU才能支持)
C7:C7和C6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除了,当最后一个核心进入C7状态时,该核心还要把三级缓存挪走,清空,然后降压(或断电)。在退出C7状态时,三级缓存并不是立即工作的,必须把数据读回(该去哪去哪儿),CPU正式可以工作了之后,L3才开始工作。这样的好处是,如果退出之后马上又要进入C7,那L3就不必反复倒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