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学习笔记2——电介质极化

本文详细探讨了导体与半导体的区别,着重讲解了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包括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和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并介绍了电极化强度P的概念及其计算。同时阐述了电荷重心和分子固有电距在电介质极化过程中的作用,展示了电介质内部电荷分布与极化强度的关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导体和半导体区别一下

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静电场中,这些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会形成内电场抵消外电场,保持静电平衡。

半导体内都是自由电子、空穴和杂质离子(不能移动),半导体有内电场0.3-0.7V左右,但是整体呈现电中性(溶液中电解质正负离子平衡,整体溶液向外不表现带电的属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东西不带电)。

把电介质插入电场中,电介质表面会出现正负电荷,这种现象叫电介质的极化,表面上出现的电荷叫极化电荷。电介质引起电容增大的原因是束缚电荷的极化。

束缚电荷
就是在原子核的束缚下不能在原子间自由移动的电荷,
自由电荷
在不同的原子之间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比如金属原子中的一部分电子能够自由移动的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中的正负离子,
极化电荷
就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自由移动,只绕核运动的电荷也变为比较有规律排列的电荷,这样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同时在两端带上正负两种不同电。

电荷重心

电子和原子核的正负电荷在分子中都不是存在于一点的,在离开分子超级远的地方,分子中全部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对于这个地方的影响将和一个单独的正负点电荷等效。这个等效的点的位置称为分子正负电荷的重心。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叫无极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叫有极分子,有极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错开形成一定的电偶极矩,叫做分子的固有电距

电介质的极化份两种

1. 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无极分子在没有外电场时,整个分子没有电矩,加上外电场后,正负电荷重心错开,形成了电偶极矩p,又称感生电矩,电偶极子沿外电场方向排成一条条链子,相邻电偶极子正负靠近对外显示电中性,两个介质端面一端出现正电荷,一端出现负电荷,这就是极化电荷。

2.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分子取向极化中分子本身就存在固有电矩p,无外电场时,电矩p矢量和位0,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固有电矩排列会变的比较规则,电介质两端产生的为束缚电荷。

有极分子构成的电介质中,取向极化效应比位移极化强得多,但在高频电场作用下,分子惯性较大,取向极化跟不上外电场变化,这时只剩下位移极化起作用,因为电子惯性很小。 

电极化强度P

电极化强度P:为了定量的描述电介质内各处极化的情况,我们引入矢量P,它等于单位体积内的电矩矢量和。 它是量度电介质极化状态(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的物理量

极化电荷的分布与极化强度矢量

以位移极化为模型,介质极化时,分子正负电重心发生偏移L,用q代表分子中正负电荷的数量,则分子电矩p=qL设单位体积内有n个分子,则电极化强度P=nqL

介质表面作一宏观小微观大的斜圆柱,圆柱的一个底面在介质表面上且平行于介质表面,另一个底面在介质内部,设圆柱底面面积为dS,圆柱高为L(假设圆柱高和电矩方向一致,夹角就是0),则圆柱体积为LdS,那么圆柱体内有分子nLdS个电荷总量为nqLdS=PdS;之前说了分子正负重心偏移量为L。所以在圆柱体内的所有分子都会因极化而穿过介质内部的底面dS,通俗讲就是圆柱体内是分子的正(负)电荷,圆柱体外是分子的负(正)电荷。

 如果把这个圆柱体取在介质内部,那么从圆柱上底面穿出负(正)电荷时,肯定有从圆柱下底面穿入的负(正)电荷进行补充,从而整个圆柱体内呈现电中性,无净余的极化电荷,即极化电荷体密度为0。

现在把圆柱体(体积)看成面积为dS的一层面积,及将圆柱体高L忽略不计,只用一层来形容,

那么简单的把上式对dS求导,就得到单位面积的极化电荷量就是极化电荷的面密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