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究竟属于哪一语系?
语言学家将南洋(东南亚)的语言分为了三个大的语系:
1.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2. 南亚语系(
Austroasiatic)
3. 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 )
一些语言在分类的时候完全没有问题,例如:缅甸语明确属于汉藏语系,维吾尔语毫无疑问是属于南亚语系,而他加禄语(菲律宾语)也明确是属于南岛语系。
只有两门语言在分类的时候难以明确,
那便是越南语和泰语
。语言学家们在这两门语言的分类上可谓是各持己见,争吵不休。

一方认为越南语应该属于汉藏语系,因为越南语有声调,而且有很多词汇的发音和汉语一致。
而另一方则认为越南语应属于南亚语系,因为邻近中国,所以才会出现声调和发音来自于汉语的情况。
泰老语言也同样处于争议之中。
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都认为其应属于汉藏语系,因为有声调的变化([ma
33]、[ma
21]、[ma
41]、[ma
45]、[ma
14]),和中国的声调很相似,然后还有一些重要的词汇发音也和汉语的一致。
而另外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泰老语言应属于南岛语系,泰老语言有声调,甚至有许多词汇发音和汉语一致,不过是因为泰国、老挝邻近中国,然后受到了其词汇的影响。为了给泰语分类,语言学家还建立了新的语系,即汉泰语系,在曾经的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

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语言学家,我也没有学过语言学,所以不需要谁来听我的观点。但是我对语言很感兴趣,而且我也怀疑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泰语到底应该被分在哪一个语系。
我承认,泰语有很多主要的词汇都和汉语的发音一致,例如:数字从三到十,鸡、耳朵、漂亮等等词汇,但是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主要的语法,以及一些主要词汇的发音都是和汉语不一样的,但是却和马来语很一致。
例如:
汉语的语序是形容词在名词之前
(如:白色的花),
但是泰语的形容词是放在名词之后(如:花白色的),
这和马来语一致。
汉语中对于“太阳”有专门的词语,泰语中称“太阳”为“打 湾”(Tawan),这和马来语的“玛达哈利”( Tawan)一致。
泰语中的“眼睛”(Ta)一词和马来语中的“玛达”(Mata)相似。
泰语中的“月份”(Duean)(Luean/Luen)和马来语的“兰”(Lan) 相似。
第一人称代词“我”,泰语是“姑”(Ku),马来语也是“姑”(Ku)。
第二人称代词“你”(表示尊重),泰语是“探”(Than),马来语则 是“嘟
湾
”
(
Tuan
)。

我也承认就是这些语料尽管很值得关注,但是也并不足够去证明泰语属
于哪一语系。
不论怎样,最近我也去查了最新版的美国百科全书(1994),在“世界语言”这一标题之下,在736页有一些新的提议,
如下:
东南亚和大洋洲的语言。五大语种几乎占据了整个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即德拉维语、汉藏语、南亚语、泰—南岛语和印度——太平洋语。
东南亚和太平洋的语言
五大语系几乎遍布了南亚、东方和太平洋,即:泰米尔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泰
—南岛语系、印度—太平洋语系。
泰—南岛语系有两个语支即泰—
高岱语和南岛语
。
泰
—高岱语由泰语组成,而泰语又长期错误地被列入了汉藏语系,而高岱语主要在中国西南部和位于亚洲东南海岸的海南岛的内部使用。
泰
—高岱语属于南岛语系这个大家庭,有时被称作“马来波利尼西亚人”。
南岛语从非洲东南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延伸到东海岛,一直到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最东边。
这一个新的认识并不是来源于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里的谁经过思考之后便随随便便规定下来的。它是西方语言学家、苏联以及中国的语言学家经过这八十年以来的交流积累而来的,但是他们却彼此不明白。因为冷战的缘故,东方和西方的学者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重归于好,所以在
1994年的百科全书中才出现了第一次的认知刷新,新的知识点。
我也不敢总结说,这一新的发现即是思考之后的结论或是答案。
泰国与周边国家的语言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系)。
在
1994年的百科全书中也总结承认说南岛语系和南亚语系之间可能存在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但语言学家们仍然无法解释。
当然,泰国人也不应该放弃对汉语的研究,而且他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邻国的语言,特别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系)和南岛语系(马来—爪哇—太平洋群岛)。
这也可能对历史的理解有所影响。因为如果泰语真的属于南岛语系,那就意味着泰国人几乎和印度尼西亚居民以及太平洋岛民一样,自从史前时期便已经进入东南亚这片土地了,这样便不是那些所谓的爱国人士所提议的
13世纪为了逃避中国人而南下的了。

“泰语”还没有所属的语系
每提及关于“傣泰民族”的问题可能都会引起学术界的争论。
除了经常提问的
“泰国人从哪里来?
”之外,“泰语”也是很容易引起学术界争论的一个话题,即“泰语到底属于哪一语系?
”。
以前,一些语言学家将泰语分在汉藏语系之列,之后布拉瑟·奈那空教授作了解释便发表意见说:
“但是一些语言学家也说过之所以将泰语列在汉藏语系里,是因为泰语有声调,汉语也有声调,但是只有四个声调。
而泰语在中部有
5个声调,在南部和东北部有7个声调,这就导致外国人在听到泰语的时候会觉得泰语比汉语还像汉语,因为汉语只有四个声调。
因此,便把泰语分在了汉藏语系之列。
”
后来,这种理论遭到了反对。同时,露丝
·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新的理论,即泰语应该属于泰—高岱语语支,使用这一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地区,之后南下一直到印度尼西亚。
这一说法有很多人相信,但是也并没有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这是因为提出这一新理论的人是一个人类学学者,而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学者,而且他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正确的。
露丝·本尼迪克特是“泰—高岱—印度尼西亚”这一说法的提出者。
但是他并不是语言学家,因此,当在美国、加拿大举行语言学会议之类的,语言学家们曾一致认为他的理论不成立。因为带有个人色彩,语言学家们便说他是人类学家,又怎么会知道语言学界的事,仅仅是语言学理论他都不能理解,更何况还要新提出一个理论。
”布拉瑟教授说。
而问题主要出在露丝·本尼迪克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上,即与现在的词汇作比较研究,不同于语言学家们所使用的方法。
他用了很多的词语来作比较。
例如,
“呆”(Tai,在泰语中是“死”的意思)之前念做“巴 呆”(Patai);
“姑”(Ku,在泰语中是“我”的意思)在之前念做“阿姑”(A-Ku)。

他还是举了很多例子的。
”布拉瑟教授解释说。
“但是很多的语言学家们不承认,他们认为露丝·本尼迪克特所用的方法不是他们所用的研究语言学的方法。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要将各地的方言汇集在一起,一直推测到
657年以前所使用的语言,说明应该有哪些辅音,有哪些元音,而这些都是古泰语的发音。
语言学家们通过汇集各种各样的方言,从而去推测出
657年以前的古泰语。
通过汇集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然后和
657年以前的古泰语相比较。
但是现在露丝
·本尼迪克特学者所做的是用现如今的词汇,
如:
“呆” (Tai,在泰语中是“死”的意思)、“巴呆(Patai)”;
“姑” (Ku,在泰语中是“我”的意思)、“阿姑(A-Ku)”这样的例子。
而语言学家们认为这些不符合泰语的语法,这可能是因为在之前它们不一样,但是后来变得一样了的原因。所以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汇集词汇去推测原来的词汇,这也是语言学家们不赞同他观点的原因。因为语言学的方法就是要汇集这些词汇,一直要推到最原始的语言,如果能推到
2000年以前的泰——高岱语就更好了。
但无论如何,也有一些语言学家是支持泰——高岱——印度尼西亚理论的,即他们认为泰语、印度尼西亚,包括马来西亚语以及菲律宾语都是同一种语言。
但是他们并不认同露丝
·本尼迪克特学者的南部说,即他们分布在赤道以上并一直延伸到中国的说法。
语言学家们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但是他们相信泰语是和泰
——高岱——印度尼西亚语系相关联的。
布拉瑟教授总结解释说。
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关于泰语究竟属于哪一个语系就更没有清晰的结论了。布拉瑟教授说:
“把泰语分在哪个语系都不行,因为很有可能还会有人把泰语和波利尼西亚语、澳大利亚语什么的放在一起。
然而每个人都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泰语也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

这所有的解释都是来自于2003年3月21—22日布拉瑟·奈那空教授在河边酒店他的第七届庆祝学术会议“碑铭以及古文献:
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
”上的采访。
文章
资料来源:《文化艺术》
2003年11月版
翻译: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