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周《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所以端午节并不是纪念某个人而设定的,先有端午,而后有中国各地的一些事件发生,例如屈原投江、伍子胥被杀、孝女曹娥等事件都是和端午时间重合,所以各地区人民又在端午节加上祭奠这些先人的活动!而粽子,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并不是为纪念屈原才有的。后来三千多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各地不同的“粽子”形式。

  要了解端午起源,必须从中华群经之首的《易经》去寻找答案。

  《易经》中的八卦是由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大智慧的先祖圣人伏羲氏,在6千年前,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悟到宇宙人生的规律后,把这个规律用符号表示,画成八卦图。后期由先圣周文王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分别做了诠释。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看似遥远的八卦图,其实把宇宙人生的规律都说透了,学习周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重要可以学习做圣人的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成


wKiom1ONFDSRZQyQAAMoeOYmz00406.jpg

《易经》中用12个卦象分别表示一年的12个月,时节阴阳的变化就天然的体现在里面了。参看下图:

(“”是阳爻,代表阳气,“ˉˉ”是阴爻,代表阴气。)

wKioL1ONFBuB_2tCAADzslPrjdw886.jpg

       图中可以看出,农历四月,都是阳爻,表示阳气已经达到了极点,到五月,下面出现一个阴爻,表示阴气已经开始生发。
  端午,其实就是上古农历的夏至日。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天时上,从十一月到来年月,是阳气势力逐渐增长,四月份纯阳,阳气达到顶峰,但盛极必衰,月阴气开始生发,出现了重大变化。
  阳也代表天,阴代表地,所以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这时候,阴阳混沌不分,人与天地万物都是一体,在人则身体的阴阳也会变化,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古人讲“阴阳争,血气散”,身体容易得病。所以农历五月也被称为“毒月”。反应人身,肚里空荡荡,走步无力,没有精神。
  
而且五月初五是开始,之后的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
  “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禁欲,同时行善积德,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若人反其道而行,则阳气尽失,百病生根,甚至会有猝死发生。

  所以整个五月对人很重要,这个时间段必须保精惜命,宁神内守,安然度过。而端午,作为五月的开头,就是要告诉人们,从今天开始,要恭敬谨慎、行善积德、保身节欲!
  
传统习俗中,插艾草、喝雄黄酒、朱砂酒等也是要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而扶正祛邪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启发人的善念,修养德行,才能适应节气和身体的变化。所以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祭祖启发人的孝心,而孝是诸善之根本!
  古人祭祀都是要斋戒,夫妻不能同房,清心寡欲,从身体上和意念上都保证了正而不邪,所以,正确的过端午,才能真正的利益健康,养正修德!

  端午是提醒养身修德的日子,也是祭祖的日子,现在各地也有比较少保留这个真正的内涵和习俗!而在韩国,他们的端午就叫“端午祭”!
  
“端午”一词出现在典籍,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而此节气发现,《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了,至少六千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需要正本清源,回归到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只知道吃什么而过节了!


注意:

1. QQ教学群:301862163
2. 51CTO课程中心: http://edu.51cto.com/lecturer/user_id-860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