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三步成先烈

记得2011年的一个下午,接到主管从美国打来的电话。他说:“从这次美国出差来看,车联网技术商用化可能真的要来了,你们尽快启动相关的研究。”紧接着是行业里出现的车联网创新高潮,其实这已经是第二波了,上一波应该在2006年左右。第二波的高潮是由802.11p,也就是DSRC技术,以及美国政府主导的相关技术测试带来的。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6年过去了,真正的车联网产业化依然没有起来。从2016年开始,整个行业似乎进入了第三波车联网创新高潮,真是5年一波的节奏啊。这一波是由LTE-V标准、5G、5GAA组织,以及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带来的。这次很多政府成为主要推手,好像离成功又近了一些。车联网真的要来了吗?我个人不是太看好的。

回到LTE-V标准上,还有一个小故事值得说说。2010年团队里面有几个兄弟想做D2D(Deviceto Device)的样机,他们认为D2D时代即将到来,但被我制止了。我判断D2D技术产业化没有那么快,决定只做少量投资,不想成为先烈。但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高通收购了FlashlinkQ公司,并在2011年的巴展上展示了其D2D技术,同时借势在3GPP组织里面推动D2D技术的标准化,让我大跌眼镜,我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了怀疑。不过D2D技术的商业场景其实是很不清晰的,当时组织中经常讨论商业价值和场景,做这个研究的兄弟很纠结。我们团队面临技术变现的压力,当时讨论来讨论去,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想出利用D2D技术去做一个跟802.11p对抗的基于蜂窝的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技术(因为11p是基于WIFI体系的,知识产权主要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最起码在中国市场可能有机会。但是没有想到,基于D2D技术的LTE-V最终被推动成一个全球的车联网标准。回头再看D2D技术,5年过去了,基于蜂窝的D2D短期没有看到规模商用的可能,我当年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这些不是孤立的案例。这几年,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越来越大了,很多技术热闹一阵后就沉寂了。比如十几年前就出现的认知无线电技术,以及相关的白频谱技术。整个行业,包括我们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实际上一直没有被商用化。再看看中国移动在2008年左右提出的CRAN技术,10年快过去了,产业化依然非常不清晰,还停留在价值争论上。还有很多技术,这个列表很长,就不一一举例了。

没有在正确的时间上投入到这些技术研究的兄弟很多都阵亡了。当然,说阵亡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他们也留下了很多IPR,这些IPR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能会发生关键的作用。但是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自己手里商业化,是比较可惜的。领先三步成先烈,这好像是宿命,但是是否有一种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技术创新的节奏呢?

关于技术创新,其实一直流行下面两个理论,一个是炒作曲线理论,Gartner每年都会定期发布新技术的炒作曲线,它将技术的生命周期分成5个阶段,认为大部分技术都是遵循这个阶段发展的,研究的资金投入围绕着这5个阶段进行取舍。

另外一个理论,可以叫着缩小喇叭口理论。也就是新技术在初期的风险比较大,随着研究的开展,确定性越来越强,其中部分技术将会进入产业化,但很大比例的创新idea可能会死掉,不会进入产业化。一个新技术需要一个从研究到产业的转化过程。

这两个理论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创新投资的,也影响资金风险投资的策略。比如,政府创新投资和企业创新投资就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分工,前端风险大的研究工作,主要由政府和高校投资为主,比如中国的973,863等项目、欧盟的FP项目。更多围绕着理论性的突破,以及初期的可行性验证。由政府、高校的资金主导不确定性技术研究,能够弱化高风险技术对企业生存的冲击,同时能够为全社会带来贡献。但是一旦技术比较确定了,企业就将接手过来,牵头进行产业化研究,比如推动标准化,进行工程实现创新。

0?wx_fmt=jpeg

在这一点上,加强同高校合作开展不确定性技术的研究,并牵引国家项目的投资方向,就能够有效的降低我们投资的风险。但实际操作中,却会出现一些偏差,可能我们也有情怀,也想根本上去改变这个世界。

另外,技术投资真的只是遵循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论图形发展吗?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有趣的图,大家可以看看,感受一下。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0?wx_fmt=jpeg

很多新技术的发展到产业化会是一个长期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如果没能看清楚这一点,很多的投资都将会泡汤。最近有朋友问我,从Gartner曲线来看,AR/VR已经度过幻灭期,进入复苏期了,是不是意味着大的商业机会马上就要来了?我拍拍他的肩膀开玩笑说:“You are too young, too native”,很多技术都是经历过几次幻灭才可能真正走向规模商用的。Gartner的炒作曲线只告诉了你故事的前半部分,没有告诉你后半部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最近看到网上一篇文章《企业家最大的噩梦,就是在错误的时间掌控了正确的技术》,提及对于新技术,是否能够快速取代之前的技术,必须重新认识两件事情:

第一,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本身,还要关注技术的更广泛生态系统。

第二,我们要清楚,竞争可能会在新旧生态系统之间发生,而非在技术之间发生。

新旧技术的竞争不只是技术之争,其实也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我是很有感触的,我记得曾经跟一个国内负责车联网研究的大教授聊天,他告诉我,国内决定车联网技术的往往不是搞通信的部门,而是路桥建设的部门。结合参加车联网产业会议上遇到的公司70%不认识,就发现这个产业的链条非常长,生态非常复杂,而且还受频谱、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产业化的难度很大。通信模块可能只是其中一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小马拉车,我们不一定能够拉得动这么大的一个产业生态。

0?wx_fmt=jpeg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认知无线电和白频谱上,单是白频谱法规制定,就需要以5年、10年为周期,再加上广播行业和电信行业关于这段频谱无休止的博弈就会无限期的影响这个技术的商业化。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前几年回过神来,降低对这段频谱的期望。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越来越重视产业生态,全力推动5GAA的原因。

一个新技术替代老技术,不能只看技术是否足够先进。替代速度取决于新技术生态系统的挑战能在多长时间内解决,以及传统技术是否能够探索延伸生态系统的机会。如下图是技术替代速度的分析框架。

0?wx_fmt=jpeg

不同的创新技术属性可能处于不同的象限里,新旧技术必然会出现各种围绕生存的博弈。条形码和RFID芯片就是很好的例子。RFID宣称其技术远远超过条形码,但受匹配IT基建发展迟缓和业内标准不统一的限制,其应用进展非常缓慢。与此同时,IT的进步促进了条形码的广泛应用。在过去20多年内,RFID被用于细分应用,一直裹足不前。如果RFID最终能突破生态困境,而条形码的生态系统延伸机会枯竭,那么动态变化会从第四象限转移到另一象限,替代速度也会变快。即便如此,对几十年前笃信RFID的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也于事无补,因为他们可能早已经阵亡了。类似的故事一直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当一个革命性技术出现后,革命性的思想也会促进传统技术进行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挑战,避免被颠覆。比如我们利用云化的思路和IT的思路重新审视我们电信设备的设计,并取长补短,进行一系列的革新,有效的延缓了颠覆的发生。

 

人们的头号恐惧是,准备得太迟,以至于错过了变革。第二大恐惧应该就是过早准备,在变革真正来临前就耗尽了资源。技术创新,不能只关注技术本生,还要关注支持技术的更广泛生态系统。竞争可能会在新旧生态系统之间发生,而非在技术之间发生。这个给我们的提示是:

:面对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来超越的竞争对手来说,我们的进攻要关注生态,只有生态系统的全部瓶颈都被解决后,创新的全部价值才得以实现。不要把精力全部集中于完善技术本身,应该分出一些资源来解决生态系统中最紧迫的挑战。

:当我们面临来自革命的颠覆力量时候, 我们的不仅要分析新出现的技术本身,还要分析支持新技术的生态系统,或者控制生态系统。新技术生态系统中出现的挑战越严峻,你改善自身表现的时间越充裕,越能够延缓颠覆。

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技术创新的节奏和生态控制力。控制了生态,有时候就能够控制节奏。

 

总结

回到我们初期的问题,我们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掌握技术创新的节奏?我的观点是:要能够理解技术的发展是遵循波浪发展的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对新技术的挑战。我们在分析技术的同时,正视新技术产业化可能存在的关键生态瓶颈,控制它、解决它,或者理解它,就能够比较好的掌握技术发展的节奏,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投资。甚至利用产业生态作为有效的工具,避免被革命、被颠覆,给自己留下足够多的改善自身的时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