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翻出2018年的日记,纪念父亲。
在听卢冠廷的《一生所爱》,那沧桑的声音再次打动了我。我对夫人说,我父亲的声音很适合唱这首歌,他们的气质也很像。说完,我突然反应过来,我夫人其实并没有见过他,他已经走了10多年了。我突然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碰触,眼睛湿润了。
最近儿子也总跟我谈起爷爷,说他最崇拜的人是爷爷。我不清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我很少跟他提起过爷爷。其实我一直没有懂我的父亲,但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我却感觉越来越了解他了,男人间的理解可能需要时间,尤其父子。
我跟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小时候父母两地分居,我放在浙江农村寄养,父亲在福建当兵,一年才回来看我一次。他长什么样,做了些什么,印象很少了。我应该也没有在父亲面前撒过娇。7岁时随母亲从浙江到江西上饶跟父亲一起生活,16岁开始就住校走读,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只有9年。脑子里最早的记忆是有次他从部队回来,给寄养在乡村的我带了一个木制的车子,我可以坐在车子里被小伙伴拖着走,快乐了好些天。再后面的记忆就是趴在他的背上,顶着满天的繁星,来到江西朝阳磷矿。睡眼朦胧中,路岔口上空那个交织的电线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有个晚上他从单位参加完茶话会回来,给我变戏法,手在天空左一抓,右一抓,突然变出一个苹果来,给我带来惊喜。现在我也经常用这招逗儿子。再就是,记得他给我讲一个非常长的故事,好像永远也讲不完,虽然里面人物经常搞错。长大了我才知道,这些故事都是他编的。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性格内向,有点书呆气,不通人情事故,甚至有点窝囊。朋友很少,最好的朋友也因为弄坏他一本书而闹得不欢而散。从高中开始,家里大小事情,就基本是母亲跟我商量定的,我很少崇拜父亲。
我一直以为我跟他处于两个世界,他不理解我,我也不欣赏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他对我影响实际上非常大。父亲喜欢文学,尤其喜爱唐宋诗词,他字写得很好,抄了很多的诗词及鉴赏。我就是因为小时候偷看他的收藏,以及他手抄的一些笔记才喜欢上了文学和诗词。父亲还喜欢二胡和竹箫两种乐器,他当兵时候制作的竹箫,我一直保存着,应该比我的年龄还大。父亲还兼过2年的体育老师,单杠、双杠能够做全套标准动作,乒乓球、篮球打得也不错。父亲也收藏了很多的书,我受他的影响,自小爱读书,也基本继承了父亲这些爱好,父亲其实总是儿子的榜样。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几年我们过得很幸福,全家每年会在杭州共同生活几个月,一起出去旅游,拍很多照片。我在全球出差,父亲为我取得每一点的成绩而高兴,他开始收集外币,并在家里挂个世界地图,我每走过一个城市,他就插上一个小红旗。但上天最终夺走了我们的幸福,2006年父亲突然因心脏病引起的脑血栓去世,使得我家跌入深深悲疼中,从此生活发生了大的改变。
我跟父亲交流很少,印象中就没有好好的单独聊过,他也没有刻意教过我什么。父亲走得太突然了。
全家合影,摄于2004年,杭州
我自己的儿子今年也7岁了,总缠着我给他讲故事,拉我陪他玩。但我知道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他会跟我保持距离,甚至产生对父母的叛逆。但我同时知道,最能够影响儿子的肯定还是我。我的父亲总跟我说,他没能给我留下什么,只有一些书。我一直想,我又能够给儿子,甚至孙子留下一些什么呢?我怎么让我的儿子了解我呢?
我跟魏延政博士是朋友(如果对魏博了解比较少的,可以百度一下),虽然打交道不是很多,但也算是惺惺相惜,彼此欣赏。我看过他最绚丽的一面,我的云盘里面还保留有好些我拍的他最英俊、最意气风发的照片。我也看到遭遇重病而努力抗争和面临穷途末路的种种不甘。但最触动我的是他临走前给他儿子写的一些文章,比如《人生若如几回忆》、《天涯若比邻》,记录了父子情深。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花了好几天教给5岁的儿子12个字:“智力、毅力、朋友、助力、眼界、定力。”他恨不得能够用几天将他平生所学、所感传给他的儿子,可惜他的儿子太小了,而他又没有时间了,一声叹息。他写了很多的文字,我知道他是想留给他儿子长大后看的,让他儿子知道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个怎样优秀、勇敢、坚强的人,知道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什么精华,让他的儿子以他为自豪,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那时候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就是结合自己喜爱写作的兴趣,记录自己所见、所感,并将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分享给朋友,同时也留给自己的儿子看,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爸爸,并且能够将我的经验和所学传承下去。前年有一阵健康状况不太好,让我有些担心,加速了我的行动。(参看拙作:向死而生),所以我创建了《黄华书房》公众号,这个公众号用的名称Huangjuxian2012,是我儿黄居闲名字的拼音。
感谢您的关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父亲,给您平添了一些伤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对老人身体要常具警觉之心,不能掉以轻心。
希望您的父母健健康康,并给孩子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