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ccm+ 用户指南_star-ccm边界层处理方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STAR-CCM+中边界层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边界层概念、壁面模型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边界层网格处理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了正确设置边界层的重要性,特别是y+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 问题

边界层处理是所有CFD工程师都面临的一个难题,

第一层取多厚?

y+值是多少?

做多少层?

层与层间的增长比例?

边界层总厚度多少?

与试验值不符合,要不要再加密一下……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边界层理论在所有流体力学著作里都有涉及,最专业的著作当属德国航空专家H. Schlichting的《Boundary-Layer Theory》,这本专著已经出到第八版了,足见其影响力,目前亚马逊有售。本文主要内容都是笔者的工程经验,理论部分主要取自上述专著,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之处,望方家斧正。

2. 理论

边界层的概念是1904年德国著名的力学家普朗特在海德尔堡第三届国际数学家学会上宣读的“关于摩擦极小的流体运动”的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际观察,证实了对于水和空气等粘性系数很小的流体,在大雷诺数下绕物体流动时,粘性对流动的影响仅限于紧贴物体壁面的薄层中,而在这一薄层外粘性的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普朗特把这薄层称为边界层,或称附面层。从边界层内的流动过渡到外部流动是渐变的,所以边界层的厚度δ通常定义为从物面到约等于99%的外部流动速度处的垂直距离,它随着离物体前缘的距离增加而增大。根据雷诺数的大小,边界层内的流动有层流与湍流两种形态。一般上游为层流边界层,下游从某处以后转变为湍流,且边界层急剧增厚。层流和湍流之间有一过渡区,称为转捩(Transition)现象,NASA AmesCenter曾在导弹风洞试验中复现这一现象,如图1所示。

949eed2ecb174978be491842fd62cba8

图1 风洞试验中的层流-湍流转捩现象

图1很直观的给大家展现了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过程,我们对湍流区域的边界层进一步放大,可以归纳出另一张经典的湍流边界层分区,如图2所示。

c2567df495604848a0df8b60536c236d

图2 湍流边界层分区

图2使用归一化坐标而非物理坐标y,这是因为,使用物理坐标时,随着雷诺数Re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