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CCM+中边界模式交界面与接触模式交界面的生成差异

本文探讨了在Star CCM+中,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与边界模式交界面的区别,包括生成的交界面差异及其对后续操作的影响。接触模式交界面包含多个接触面,操作时可能较为复杂;而边界模式交界面虽然生成界面多,但能避免操作困难。建议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前言

前文已经介绍过将零部件分配至区域的方法与步骤,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与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两种交界面模式对初始化时间的影响。两者除了对初始化时间的影响差异外,其生成的边界面也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对两者的生成的交界面的差异与对后续的操作影响展开介绍。

图1

如下图所示,中间的正方体分别与左右的圆柱和小正方体接触。这里把左右的圆柱体与小正方体结合成一个体,中间的大正方体与左右的小正方体接触,如图3所示。

图2

1 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

下一步将部件分配给区域,如下图4所示,选中所有部件右键,选择“将部件分配给区域”。弹出如图5所示的界面。此处选择“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点击“应用”。

图3

图4    

图5

如图6所示,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生成的交界面是体与体之间的交界面。即无论两个体之间有多少个交界面,生成的交界面都是体与体之间的交界面模式显示,这个交界面中可能含有n多个接触面。

2 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

同样,使用上述的模型,如图7所示,选择“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点击“应用”完成创建。创建完成后在区域的边界与交界面下分别产生两个界面。由于体的面未做分割,所以显示的是体的面接触。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前期我们模型导入的时候就生成了接触面,将Body2与Body3结合后也未做压印。那么开始导入时生成的Body1-Body2、Body1-Body3接触面是存在的,将Body2与Body3结合后不做压印,直接将部件采用“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分配到区域才会出现图6所示的多个交界面的情况。而若结合部件后再做压印,再将部件分配至区域,此时无论选择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还是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生成的交界面一样,都与上述的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一致。

图6

3 上述两种界面的使用区别

本文只是在不做压印的情况下展开讲解。基于上述的情况,若采用根据接触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生成交界面,一个交界面中可能存在多个面。当对其中一个面进行操作,或更改类型就会比较困难。此处建议采用根据接触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采用该模式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生成的交界面会非常多,在处理时就需要极大的耐心。

以上两种情况是未作压印的时候,若是做了压印之后,无论采用那种边界模式分配到区域,边界面的类型都与图6一致。

图7

图8

以上就是本次的分享,针对该情况各位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酌情采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