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核心关键词--效率

误区一、越忙碌越高效

在以前,有钱有闲是真正体面人的标配,想想以前那些名流雅士提笼遛鸟、风花雪月,也是羡煞旁人。但现在不同了,“闲”几乎成了一个人窝囊、没本事的标志。

谁要是好长时间手机都不响一下,就是很没面子事,好像这个人就成了很没价值的人(过年期间,注意观察你身边那几个“全村最靓的崽”,就能体会了)。

在当今的职场上也是这种风气,一个员工忙到没时间去厕所才是称职的员工;一个主管忙到天天开会到半夜一点,才是公司标兵。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经济学家 森德海尔·穆莱内森、行为科学家 爱尔达·沙菲尔,在 “认知带宽”理论中曾说:金钱或时间上的匮乏感会损害意识,并由此扰乱决策过程

就是说,当你处于忙碌状态时,往往会在时间管理上做出错误决策,即做出你无法履行的承诺,或者专注于无足轻重的小事而耽误了大事,并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这是在无数的行为研究试验中总结出的结论,也是在很多人的职场实践中被一再证明了的。但为什么这种错误认知还会经常发生?

经济学家 丹·阿雷利(Dan Ariely)讲过的一个关于开锁匠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开锁匠,在他职业生涯初期时,手艺很差,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打开门,还常常不小心把客户的锁搞坏。但是,人们还是会很愉快地给他开锁钱,有时还会给点小费。随着开锁匠技能的提高,他能又好又快地开锁,但这时客户们却开始抱怨他要价太高,并且不再给小费了。

一般人会认为,被锁在门外的人们,只是希望尽快地开门进家,但实际上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是开锁匠长时间地工作——哪怕这意味着他们要等待更长的时间。K哥相信其他的话不用多说了吧,懂得都懂。

在职场上,这种认知谬误是非常普遍的。

误区二、多线程工作代表高效

小时候我们常用“一边…一边”造句,长大后我们又“一边…一边”做事。在K哥看来,这是人类对自身最大的误解之一,也不知道咱们的这种自信是啥时候开始有的?

事实上,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智只有做高度自动化的行为(例如走路)时,才有可能一心多用(边走路边听音乐)。需要专心注意的事根本无法一心多用,只能转换工作(task switching),也就是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转换注意力。

主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学上的“注意力残留”现象。就是说即使你已经开始在做另外一件事了,但头脑中还会有刚才所想的别的事的意识残留,从而影响对当前事件处理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事件切换的时间成本。微软对员工职场行为研究后发现,员工每次被电子邮件、电话或其他信息打断后,平均需要15分钟才能重新回到重要的项目上。这15分钟并不是完全花在插进来的信息上,而是因为被打扰,员工会分心到其他活动上,比如中间顺带浏览网页消遣。

那么该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高效工作、高效做事的能力呢?K哥结合自身体会,分享如下经验:

第一、明确每天的MIT

确定待办事项优先级

什么是MIT?就是Most Important Tasks(最重要的工作)。

美团老板王兴,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习惯, 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项工作,不是决定某件事该怎么处理,而是决定哪些事要尽快处理、哪些事暂不处理。在这一点上,我们普通打工人是完全可以向兴哥看齐的。

如何确定工作事项的优先级呢?K哥觉得艾森豪威尔矩阵(Eisenhower Matrix)是一个不错的工具,将每天要处理的事项,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到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然后挑出最应该做的事。

K哥觉得这个方法非常简单好用。如果运用的好,你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应该是“紧急问题不重要,重要问题绝不紧急”,这种状态有多爽,想想整天因为“紧急且重要的事”处理不好而被痛骂的人有多痛苦,你就明白了。

第二、保持专注、远离干扰

尽量避免被打断

一项职场行为研究表明,上班族平均每天会被打断87次,导致他们很难全天保持效率和专注。这种被打断的感觉相信每个职场人都有过,回复短信、处理邮件、临时开会…这些有多影响工作效率,无需多说。

卡尔.纽珀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就曾建议职场人形成一种"深入工作"的习惯——集中注意力,不(被)分散精力的能力。被不断切割、破碎的3小时的工作成效,甚至远不如专注工作1个小时来的更好。

还有一种主动性的“被干扰”,比如一边听着BGM,一边看书,实际上也是影响实质效率的。

研究显示,一边读书一边听歌的学生,同样理解一篇文章,要比专心读书的学生至少多花25%的时间。

当然这也看个体差异和具体场景的不同,比如有人就有这个习惯,而且不会被打扰。或者,在某些休闲、并不在乎效率状态下的“一心二用”。

第三、学会说不

始终明白自己时间和资源的最佳投向

乔布斯在1997 年全球软体开发者年会上曾说过:“专注,就是要会说不 ”(Focus means saying no),这话至今仍不过时。

但“说不”这个事,对于职场上的我们似乎很难做到。各种边界不清,或根本不该自己做的事,都会被硬塞过来。每天在这些事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心情也被影响,直接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任正非就是一位拒绝高手,他最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这事别找我,不归我管,我只盯自己负责范围内的事,其他一概不管。”

也许你会说,任正非是大佬,他当然有拒绝的权力。作为一个职场成年人,你要掌握拒绝的方式,随机而变、软硬兼施。要敢于向别人显示自己的忍受边际和底线,是一个成熟职场人的重要标志。

第四、学会有效沟通、精准表达

沟通上的形式主义,如今已成为不少大厂的通病,一个邮件能说完的事,非要分三、四个发,来秀存在感。

一个简短的小会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发起一个多人冗长的大会。这种情况也许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试着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改变。K哥告诉你,勇敢去做吧,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效果。

沟通还要注意精准表达,精准信息才是有效信息。很多大厂老板对这点非常看重,下属想在他们面前摸鱼是很难的。

张一鸣曾要求员工在沟通中避免使用“这个”、“那样”一类的代词,和笼统的名词、含糊的量词、形容词,以及“本身模糊或有分歧的内容”,目的就是一个:你表达的指向一定要明确,不要让大家去猜,让别人产生歧义,这样会降低效率,增加额外的沟通成本

大佬的眼光是独到的,大佬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果你有大厂梦,这一点务必要做到。

第五、做好情绪管理

不懈怠、不跑偏

王兴曾给自己提过一个要求,用于感叹一件已经发生事情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如此强大的情绪管理能力,才让王兴成了今天令人敬仰的大佬。但我们这些职场中的普通人该怎么面对影响工作的负面情绪呢?

管理情绪是个大课题,K哥不在这里展开,但大家要达到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即不被影响,保持乐观、聚焦目标、不懈怠、不跑偏。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曾有一个灵魂之问,“假如上山的时候被蛇咬了一口,你会怎么办?是应该拿一把刀去追蛇,还是赶快把自己的伤口包扎好?”,如果是不管流血的伤口,而是拿着20米大砍刀满山找蛇复仇,那就是气急败坏,明显被带跑偏了。

故事的寓意并不难理解,遇到各种问题,引发各种情绪都属正常,人和人差距的拉开,就是遇到相同的情况,却采取了不同的手段。

有人没被负面情绪影响,继续高效工作、继续输出新的成果;有人则是抱怨的时间比干活的时间还多,干的活也是丢三老四,敷衍了事。所以,有的人被优化了,有的人依然还在。

写在最后的话

提高职场效率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除了上面K哥说的这些,还涉及比如认清并善用自己的最佳状态、学会用技术的力量聪明的工作、做好目标管理行动力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说过:“不要终日碌碌,却最终毫无建树。” 以后职场的核心关键词会是效率、效率、还是效率!它意味着目标的落地、成本的控制、竞争的核心!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