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交换是一种通过连接多个短程纠缠对来扩展量子通信距离的核心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中间节点进行贝尔态测量,将原本独立的纠缠对连接起来,从而逐步扩展通信距离。以下为详细分析:
-
基本原理与实现方式
- 纠缠交换通过中间节点的贝尔态测量(如两光子干涉)实现。例如,当节点A-B和B-C之间各自建立纠缠后,节点B对存储的纠缠态进行测量,将A与C直接纠缠,使通信距离从L₀扩展到2L₀。实验已证明,这种方法可在光纤中实现超过2公里的纠缠分布,并违反贝尔不等式。
- 具体步骤包括:在相邻节点间生成基本纠缠对→中间节点执行纠缠交换→级联操作逐步扩展距离。例如,描述的实验通过分束器干涉和单光子探测器触发,成功将纠缠距离加倍。
-
距离扩展的数学模型与效率
- 每次交换步骤后,通信距离可指数增长为L=2ʲL₀(j为交换次数)。然而,成功概率P_c受光子检测效率(η_D)和存储效率(η_M)影响,总时间需求T_tot与P_c⁻ⁿ相关(n为交换次数)。例如,当基本链接保真度为F时,最终保真度F’=F^(L/L₀),随距离增加而下降。
- 指出,若激发概率χ满足|χⱼ|≪1,时间需求T_tot与距离平方或线性相关,而优化本地纠缠生成(如DLCZ协议)可提高可扩展性。
-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保真度衰减:每次交换可能引入噪声,导致纠缠质量下降。解决方案包括:
- 纠错编码:如提出的CSS编码方案,通过逻辑量子比特纠错将距离扩展至10³~10⁶公里。
- 纠缠纯化:提到通过纯化中等保真度的基本对,可提升最终纠缠质量。
- 存储时间限制:指出,直接传输(如10 GHz单光子源)在610公里时优于纠缠交换,但后者在存储时间受限时仍具优势。采用窄线宽光子源与量子存储器(如AFC存储器)结合,提高耦合效率以延长距离。
-
不同协议的性能比较
- 连续变量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