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GNSS 系统的信号频点频率 + 可用卫星

一、频点+卫星


1、各大系统的常用信号频率


GPS

UPD估计中的NL、WL频率组合、组合波长情况


Galileo

UPD估计中的NL、WL频率组合、组合波长情况



BDS
BDS-2播发信号B1I、B2I、B3I;BDS-3除了播发B1I、B3I,还播发B1C、B2a、B2b、B2a+b

BDS2 - UPD估计中的NL、WL频率组合、组合波长情况

BDS3 - UPD估计中的NL、WL频率组合、组合波长情况

BDS3应该是计划以B1C代替B1I,但目前为了和BDS2兼容,用的还是B1I(I guess)。

QZSS

SBS

注:这些应该只是中心频率的大小,每一个频段应该都有一定的宽度(带宽)。这些只是目前笔者所接触到的,用于定位的频段,也许还有其他用途的频段,这些等笔者了解到再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

1575.42MHZ:L1、E1、B1C…
1176.45MHZ:L5、E5a、B2a…
1270.14MHZ:E5b、B2I、B2b
1191.795MHZ:E5a+b、B2a+b


2、各大系统可用卫星

这是2021年左右的数据
Matlab 代码:

%this function can achieve sub B from A
function data=msubmat(all,lack)
n=length(lack);
for i=1:n
    all(find(all==lack(i)))=[];
end
data=all;
end

%this function can trans numList to charSatList
function satlist=num2sat_char(sys,num)
satlist=[];
for i=num
    satlist=[satlist;sys,num2str(i,'%02d')];
end
end
  • GPS-32
    截至2021-04-28
    三频:all=[1 3 6 8:10 24:27 30 32];
    BLOCK-III:all=[4 14 18 23];
clc;clear
all=[1:32];lack=[];sys='G';
num=msubmat(all,lack);
satlist=num2sat_char(sys,num);
  • GAL-24
clc;clear
all=[1:36];lack=[6 10 16 17 20 22 23 28 29 32 34 35];
num=msubmat(all,lack);sys='E';
satlist=num2sat_char(sys,num);
  • GLO-22
clc;clear
all=[1:26];lack=[6 10 22 25];
num=msubmat(all,lack);sys='R';
satlist=num2sat_char(sys,num);

  • BDS-10/56
    一般测站只可以观测到10颗卫星,有的可以观测到好多颗
clc;clear
all=[1:60];lack=[31,56:58];
num=msubmat(all,lack);sys='C';
satlist=num2sat_char(sys,num);
_______
num=[6:14,16];

北斗二代的PRN最大为16,北斗三代的PRN最大为60;北斗PRN 1-5是GEO 卫星。

  • QZSS-3

3、频点

  • GPS

GLO

GAL

SBAS

QZSS

BDS

IRNSS

以上都来自rinex3.04文件,频点一般由三个字符表示:cnc

  • 第一个字符的含义

  • 第二个字符含义

  • 第三个字符表示信号通道,可参考:
GNSS信号频点综述解读
https://wenku.baidu.com/view/b90bdc4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e.html

二、解释


1、选此波段的原因
        没错,GNSS系统所播发的信号和可见光一样,属于电磁波,只不过它的频段不在人眼可视频段当中,所以,人眼看不到。电磁波在地面和卫星之间传播时,会受到电离层中自由电子和离子的吸收,以及对流层中氧分子、水蒸气等的吸收和散射,从而存在能量损耗。当信号处于0.3GHZ~10GHZ(1G=1000M)频段时,大气损耗最小,此频段称为“无线电窗口”,选择卫星通讯及导航频段时常需考虑这些“窗口”。其中L波段频率范围为1GHZ~2GHZ,S波段频率范围为2GHZ~4GHZ,C波段频率范围为4GHZ~8GHZ。三个波段中C波段频率最高,电离层延迟影响最小,但降雨损耗最严重;L波段频率最低,电离层延迟影响最大,但基本不受降雨影响。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设计之初,曾论证过很多不同的频段,但是没有一个频段能够实现对所有设计准则的优化(正如人间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人,世上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选择L波段是综合考虑频率的可用性,传播影响,系统设计的最佳折中方法。

2、关于雷达波段(拓展阅读)
        这块参考 https://blog.csdn.net/wordwarwordwar/article/details/78297760

笔者好像有强迫症,总想搞明白一个东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正如一个L波段为甚么叫L波段,幸好有位前辈做了总结,这里做点摘抄。

       电磁波波段的划分有两套标准,一种是旧的标准,一种是新的标准(就是这么朴素),旧的无线电波段划分为L、S、C、X、Ku、Ka、W,上述L波段就在其中。那么它为什么叫L呢?

       原来,旧的命名规则起源于二战时期,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波波长为23cm(1.3GHZ),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英语Long的字头),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22cm。当波长为10cm(3GHZ)的电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英语Short的字头,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在主要使用3cm(10GHZ)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3cm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因为X代表座标上的某点。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5cm(6GHZ)的雷达,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C即Compromise,英语“结合”一词的字头)。
     在英国人之后,德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他们选择1.5cm(20GHZ)作为自己雷达的中心波长。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被称为K波段(K = Kurtz,德语中“短”的字头)。“不幸”的是,德国人以其日尔曼民族特有的“精确性”选择的波长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战后设计的雷达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长略长(Ka,即英语K-above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上)和略短(Ku,即英语K-under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最后,由于最早的雷达使用的是米波,这一波段被称为P波段(P为Previous的缩写,即英语“以往”的字头)。

现列表如下:

由于该系统十分繁琐、而且使用不便。终于被一个以实际波长划分的波分波段系统取代,这两个系统的换算如下。
  原 P波段 = 现 A/B 波段
  原 L波段 = 现 C/D 波段
  原 S波段 = 现 E/F 波段
  原 C波段 = 现 G/H 波段
  原 X波段 = 现 I/J 波段
  原 K波段 = 现 K 波段

雷达波段代表的是发射的电磁波频率(波长)范围,非相控阵单雷达条件下,高频(短波长)的波段一般定位更准确,但作用范围短;低频(长波)的波段作用范围远,发现目标距离大。

S波段雷达一般作为中距离的警戒雷达和跟踪雷达。
X波段雷达一般作为短距离的火控雷达。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