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串行协议应用

第四章 串行协议应用

重点内容

①使用SPI主控端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关于什么是SPI,有的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了,比如本人555,可以移步这个帖子SPI通信协议学习
②利用Quartus II快速的编辑SPI写入状态机,并使用ModelSim进行仿真;
③SPI主控端控制器的程序设计进行ModelSim仿真的结果分析;
④实验范例:将SPI实现于DE2-115,控制“LTM 4.3”触摸屏画面的翻转,并利用SignalTap II进行逻辑分析和观测;
⑤介绍I2C主控数据传输的时序和操作范例;(I2C简介简介百度百科
⑥如何利用Quartus II快速的编辑I2C写入状态机,并使用ModelSim进行仿真;
⑦I2C主控端控制器的程序设计与进行ModelSim仿真的结果分析;
⑧实验范例:将设计的I2C取代DE2-115现有实例“音乐合成器”的I2C,来控制开发板上的Audio CODEC,并搭配SignalTap II进行逻辑分析与观测。

按图索骥,按部就学习!

4-1 SPI Master 控制器设计

SPI是Serial Peripheral Interaface
主控端(Master)与一个或多个设备(Slave)间的基本的同步串行通信
SPI接口包括两个控制信号线与两个数据线:CS、SPC、SDI和SDO
1). CS是设备的使能控制端(CS低电平时,开始传输;CS高电平时,传输结束);
2).SPC串行接口时钟;
3).SDI/O是设备串行接口的数据输入脚和输出脚,在SPI的下降沿被驱动,上升沿被截取;

4-1-1SPI写的操作规范

CS低电平开始传输,高电平传输结束,SPI写的传输包括一个六位地址A[5]到A[0]与1_位读/写信号(R/W)

4-1-2 SPI读操作范例

CS低电平开始传输,高电平传输结束,SPI读的传输包括一个六位地址A[5]到A[0]与1_位读/写信号(R/W)

4-1-3 SPI主控端(Master)程序设计

通过SPI通信控制从设备为LCD驱动芯片,需先将MSB传输出去
(至于什么是MSB,我也很好奇:
1、LSB的意思是:全称为Least Significant Bit,在bai二进制du数中意为最低有效zhi位,一般来说,MSB位于二dao进制数的最左侧,LSB位于二进制数的最右侧。
2、MSB的意思是:全称为Most Significant Bit,在二进制数中属于最高有效位MSB是最高加权位,与十进制数字中最左边的一位类似。)
需要使用的的部件有:
1)状态机
2)并串输入/串接输出移位寄存器
3)选择器
4)计数器

4-1-4 状态机设计

四种状态:X_IDLE,X_START,X_SHIFT,X_STOP
对应的每一个状态下都有下一个状态与之对应!

4-1-5 编辑SPI写入状态机

编辑流程如下:
1.打开Quartus II;
2.新建工程导向;
3.工程导览;
4.新建文件;
5.新增输入脚;
6.变更引脚名称;
7.新增输入脚;
8.变更引脚名称;
9.新增状态;
10.变更状态名称;
11.设定转变状态条件;
12.设定“General”页面;
13.设定“X_IDLE”状态输出情况;
14.设定“X_START”状态输出情况;
15.设定“X_SHIFT”状态输出情况;
16.设定“X_STOP”状态输出情况;
17.保存;
18.产生“HDL”文件;
19.修正“spi_three_wire.v”文件;
20.保存并编译。

通过此方法可以直接生成所需要的Verilog HDL 语言

4-1-6 使用ModelSim-Altera 仿真SPI写入状态机

编辑流程如下:
1.打开Modelsim-Altera;
2.新建工程;
3.添加项目至工程;
4.编辑“spi_three_wire-test.v”;
5.加入存在的设计文件;
6.编译文件;
7.开始仿真;
8.选择仿真;
9.设定仿真时间长度;
10.执行仿真;
11.分析仿真结果。

4-1-7主控端(Master)SPI程序设计

在完成了SPI传送数据的状态机区块后,加上“并串接输入/串接输出移位寄存器”、“选择器”和“计数器”部分

4-1-8 编辑主控端(Master)SPI程序设计

编辑流程:
1.打开Quartus II;
2.新建工程向导;
3.工程导览;
4.添加数据库;
5.新建文件夹;
6.保存;
7.编辑文件;
8.保存并编译。

4-1-9 使用ModelSim-Altera 仿真SPI程序

实验步骤:
1.打开ModelSim-Altera;
2.新建工程;
3.添加项目至工程;
4.编辑“spi_wirte_test.v”;
5.加入存在的设计文件;
6.编译文件;
7.开始仿真;
8.打开波形窗口;
9.设定仿真时间长度并执行仿真;
10.分析波形。

4-1-10 SPI在DE2-115上的实现
4-1-11 在DE2-115上实现SPI的编辑

实验步骤:
1.使用“Terasic”,建立工程;
2.使用外围模块;
3.打开Quartus II;
4.打开工程;
5.查看顶层模块;
6.添加数据库;
7.修改顶层模块;
8.复制文件;
9.工程文件导览;
10.编译;
11.分配器件;
12.引脚分配;
13.硬件连接;
14.打开烧录窗口;
15.硬件设定;
16.烧录;
17.实验结果。

4-1-12 使用SignalTap II逻辑分析仪观测

实验步骤:
1.打开工程;
2.打开SignalTap II窗口;
3.硬件连接;
4.设定USB连线设备;
5.设定烧录文件;
6.增加要观察的引脚;
7.设定采样Clock;
8.设定“Sample depth”;
9.保存;
10.编译;
11.烧录sof文件;
12使用SignalTap II观察实验结果。

4-2 I2C串行传输介绍

I2C是一种串行通信总线,主要用途控制飞利浦生产的芯片,

4-2-1 I2C的开始与结束信号

开始条件为当SCLK(时钟脚)保持在高电平时,SDIN(数据脚)从高到低,进行地址和数据的传输;
停止的条件是被定义成在SCLK在高电平时,SDIN有低到高的转换。

4-2-2 I2C写的操作范例

将数据写入某个寄存器,查出设备的器件地址(Device Address)寄存器地址(Register Adress)

过程:
开始:①主控端产生一个起始信号ST,发出欲控制的器件地址;
②设备收到后,回复ACK信号;
③送出寄存器地址,,收到主控端信号 回复ACK;
④送出数据,收到后回复ACK;
结束:⑤传输完成,主控发出SP信号,完成数据的传输及写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3 I2C读的操作规范

从某个设备的某个寄存器读取8位数据,查出设备的器件地址(Device Address)寄存器地址(Register Adress)

过程:
①主控端产生一个起始信号ST,主控端发出欲控制器件地址加一位W/R读写位(设定为W);
②设备收到主控端信号后,回应一个ACK信号;
③送出寄存器地址,主控端发出8位信号后,回应一个ACK信号;
④主控端重新送出开始信号SR,再由主控端发出欲控制的器件地址,并加上一位W/R读写位;
⑤从设备收到主控端8位信号后,回应ACK信号,读取8位数据
结束:⑥主控端读取到8位信号后,不会回应ACK信号(NAK),最后从主控端送出停止信号S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4 I2C应用实例

应用I2C串行输出控制DE2-115上的Audio Codec芯片WM8731
主控端芯片(Master)为Cyclone IV器件;
设备端芯片(Slave)为WM8731

控制接口模式选择模式有 0 1
对应的接口格式 0>>两线模式SDIN数据传输的双向脚,SCLK用作串行时钟的输出脚;
1>>三线模式 代表读操作

4-2-5 I2C主控端(Master)程序设计

使用到的器件:

1)状态机 控制数据的载入与移位;
2)并串接输入/串接输出移位寄存器 将并行数据转为串行;
3)选择器(一) 输出SHEN控制 SHEN0时状态机输出SDO至选择器(一);SHEN为1时,Q[26]送至选择器(一);
4)选择器(二) 输出SEL控制,SEL为0时,将“1’b0”送选择器二输出SDIN;SEL为1时,将“1’bz”送至选择器二输出SDIN输出;
5)具有载入与清除功能的寄存器 保存设备有SDIN传送到主控端的ACK1,ACK2与ACK3信号,rstACK信号控制同步清除,ldnACK1控制ACK1的载入;ldnACK2控制ACK2的载入;ldnACK3控制ACK3的载入;
6)三输入的‘OR’闸 ACK1 ACK2 ACK3 做OR运算
7)计数器 为计算所传送的位数 具有使能与非同步清零和同步清零的5位计数器。

4-2-6 I2C 状态机设计

八种状态,每种状态有对应的转换条件

4-2-7 编辑I2C写入状态机

编辑流程:
1,打开Quartus II
2,新建工程向导
3,工程导览
4,新建文件
5,新建输入脚
6,变更引脚名称
7,新增输出脚
8,变更引脚名称
9,新增状态
10,变更状态名称
11,设定转变状态条件
12,设定‘General’页面
13,设定‘X_IDLE’状态输出情况
14,设定‘X-GO’状态输出情况
15,设定‘X_START’状态输出情况
16,设定‘X_WAIT’状态输出情况
17,设定‘X_SHIFT’状态输出情况
18,设定‘X_STOP’状态输出情况
19,设定‘X_FINAL’状态输出情况
20,设定‘X_END’状态输出情况
21,保存
22,产生‘HDL’文件
23,修正‘I2C_control.v’文件
24,保存并编译

4-2-8 使用ModelSim-Altera 仿真I2C写入状态机

仿真流程如下:
1,打开ModelSim-Altera
2,新建工程
3,添加项目至工程
4,编辑“I2C_control_test.v”
5,加入存在的设计文件
6,编译文件
7,开始仿真
8,打开波形窗口
9,设定仿真长度
10,执行仿真
11,分析波形

4-2-9 主控端(Master)I2C程序设计

加入“并串接输入/串接输出移位寄存器”,“选择器”,“具有载入功能与同步清除功能的寄存器”与“计数器”部分

4-2-10 编辑I2C程序设计

编译流程:
1,打开Quartus II
2,新建工程向导
3,工程导览
4,添加数据库
5,新建文件
6,保存
7,编辑文件
8,保存文件编译

4-2-11 使用ModelSim_Altera 仿真I2C程序

实验步骤:
1,打开ModelSim_Altera
2,新建工程
3,添加项目至工程
4,编辑“I2C_write_test.v”
5,加入存在的设计文件
6,编辑文件
7,开始仿真
8,选择仿真
9,设定仿真时间长度并执行仿真
10,分析仿真结果

4-2-12 以DE2-115实现音乐合成器

使用I2C控制程序来控制DE2-115上的AUDIO CODEC芯片"i2c_write"改成"I2C_Controller"进行控制的功能。

4-2-13区块置换与实测

实验步骤:
1,复制工程
2,打开工程
3,添加数据库
4,打开文件
5,更换引用模块
6,保存
7,分配器件
8,引脚分配
9,编译
10,硬件连接
11,打开烧录窗口
12,硬件设定
13,烧录
14,实验结果

4-2-14 使用SignalTap II 逻辑分析仪观测

实验步骤:
1,复制工程
2,打开工程
3,打开SignalTap I窗口
4,硬件连接
5,设定USB连线设备
6,设定烧录文件
7,设定采样CLock
8,设定“Sample depth”
9,增加要观察的引脚
10,保存
11,编译
12, 烧录sof文件
13,使用SignalTap II观察实验结果
14,修改I2C传输效率
15,保存
16,编译
17,烧录sof文件
18,使用SignalTap II 观察实验结果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太大了,分了四个包<br>目 录<br>译者序<br>前言<br>第一部分 TCP/IP基础<br>第1章 开放式通信模型简介 1<br>1.1 开放式网络的发展 1<br>1.1.1 通信处理层次化 2<br>1.1.2 OSI参考模型 3<br>1.1.3 模型的使用 5<br>1.2 TCP/IP参考模型 7<br>1.3 小结 7<br>第2章 TCP/IP和Internet 8<br>2.1 一段历史 8<br>2.1.1 ARPANET 8<br>2.1.2 TCP/IP 9<br>2.1.3 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9<br>2.1.4 当今的Internet 12<br>2.2 RFC和标准化过程 12<br>2.2.1 获得RFC 13<br>2.2.2 RFC索引 13<br>2.2.3 有关RFC的幽默 13<br>2.3 Internet服务简介 13<br>2.3.1 Whois和Finger 14<br>2.3.2 文件传输协议 14<br>2.3.3 Telnet 14<br>2.3.4 Email 14<br>2.3.5 WWW 14<br>2.3.6 USENET News 15<br>2.4 Intranet和Extranet概览 15<br>2.4.1 Intranet 15<br>2.4.2 将Intranet对外开放 16<br>2.5 Internet的明天 16<br>2.5.1 下一代Internet(NGI) 16<br>2.5.2 超速骨干网服务 16<br>2.5.3 Internet2(I2) 17<br>2.6 Internet管理组织 17<br>2.6.1 Internet协会 17<br>2.6.2 Internet体系结构组 17<br>2.6.3 Internet工程任务组 17<br>2.6.4 Internet工程指导组 17<br>2.6.5 Internet编号管理局 18<br>2.6.6 Internet名字和编号分配组织<br> (ICANN) 18<br>2.6.7 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和其他注<br> 册组织 18<br>2.6.8 RFC编辑 18<br>2.6.9 Internet服务提供商 18<br>2.7 小结 19<br>第3章 TCP/IP概述 20<br>3.1 TCP/IP的优点 20<br>3.2 TCP/IP的层和协议 21<br>3.2.1 体系结构 21<br>3.2.2 传输控制协议 21<br>3.2.3 IP协议 23<br>3.2.4 应用层 25<br>3.2.5 传输层 25<br>3.2.6 网络层 25<br>3.2.7 链路层 25<br>3.3 远程登录(Telnet) 25<br>3.4 文件传输协议(FTP) 25<br>3.5 普通文件传输协议(TFTP) 26<br>3.6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26<br>3.7 网络文件系统(NFS) 26<br>3.8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27<br>3.9 TCP/IP和系统结合 27<br>3.10 内部网概述 28<br>3.11 小结 28<br>第二部分 命名和寻址<br>第4章 IP网络中的名字和地址 29<br>4.1 IP寻址 29<br>4.1.1 二进制和十进制数 30<br>4.1.2 IPv4地址格式 30<br>4.2 子网的出现 34<br>4.2.1 分子网 35<br>4.2.2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37<br>4.3 无类域前路由(CIDR) 38<br>4.3.1 无类地址 38<br>4.3.2 强化路由汇聚 39<br>4.3.3 超网化 39<br>4.3.4 CIDR怎样工作 39<br>4.3.5 公共地址空间 40<br>4.3.6 RFC 1597和1918 40<br>4.4 小结 40<br>第5章 ARP和RARP 41<br>5.1 使用地址 41<br>5.1.1 子网寻址 41<br>5.1.2 IP地址 43<br>5.2 使用地址解析协议 44<br>5.2.1 ARP cache 45<br>5.2.2 代理ARP 47<br>5.2.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47<br>5.3 使用ARP命令 47<br>5.4 小结 47<br>第6章 DNS:名字服务器 48<br>6.1 域名系统概述 48<br>6.2 授权局 50<br>6.3 DNS分布数据库 50<br>6.4 域和区 50<br>6.5 Internet顶级域 51<br>6.6 选择一个域名服务器 52<br>6.7 名字服务解析过程 52<br>6.7.1 递归查询 52<br>6.7.2 叠代查询 52<br>6.8 高速缓存 52<br>6.9 反向解析(Pointer)查询 52<br>6.10 DNS安全 52<br>6.11 资源记录 53<br>6.12 小结 54<br>第7章 WINS 55<br>7.1 NetBIOS 55<br>7.2 NetBIOS名字解析 57<br>7.3 动态NetBIOS名字解析 58<br>7.3.1 使用WINS的优点 58<br>7.3.2 WINS如何工作 59<br>7.3.3 配置WINS客户机 60<br>7.3.4 为代理配置WINS 60<br>7.3.5 配置NT 4.0系统 61<br>7.3.6 配置Windows 95或Windows 98<br> 系统 61<br>7.4 安装WINS服务器 61<br>7.5 WINS管理和维护 62<br>7.5.1 加入静态表项 62<br>7.5.2 维护WINS数据库 63<br>7.5.3 备份WINS数据库 65<br>7.5.4 备份WINS注册项 65<br>7.5.5 恢复WINS数据库 65<br>7.5.6 压缩WINS数据库 66<br>7.5.7 WINS复制参与者 66<br>7.5.8 WINS实现建议 67<br>7.6 集成WINS和DNS名字解析服务 67<br>7.7 DHCP服务WINS选项 67<br>7.8 通过LMHOSTS进行NetBIOS名字<br> 解析 68<br>7.9 小结 69<br>第8章 地址发现协议(BOOTP和DHCP) 71<br>8.1 “引导”协议(BOOTP) 71<br>8.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72<br>8.2.1 DHCP如何工作 72<br>8.2.2 理解租用地址 73<br>8.3 管理地址池 74<br>8.4 DHCP能处理的其他分配 75<br>8.4.1 注意重载 75<br>8.4.2 其他分配 75<br>8.5 小结 76<br>第三部分 IP和相关协议<br>第9章 IP协议家族 77<br>9.1 TCP/IP模型 77<br>9.1.1 解剖TCP/IP模型 78<br>9.1.2 协议组件 78<br>9.2 理解网际协议(IP) 79<br>9.2.1 IPv4结构 79<br>9.2.2 IP做什么 80<br>9.3 理解传输控制协议(TCP) 81<br>9.3.1 TCP头结构 81<br>9.3.2 TCP做什么 83<br>9.4 理解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85<br>9.4.1 UDP头结构 85<br>9.4.2 UDP能做什么 85<br>9.4.3 TCP和UDP 86<br>9.5 小结 86<br>第10章 IPv6 87<br>10.1 IPv6数据报 87<br>10.1.1 优先级分类 88<br>10.1.2 流标识 89<br>10.1.3 128位IP地址 89<br>10.1.4 IP扩展头 90<br>10.2 多IP地址主机 91<br>10.3 单播、组播和任一播头 91<br>10.4 从IPv4到IPv6的过渡 93<br>10.5 小结 94<br>第四部分 IP互联<br>第11章 IP网络中的路由 95<br>11.1 路由基本知识 95<br>11.1.1 静态路由 96<br>11.1.2 距离-向量路由 99<br>11.1.3 链路-状态路由 100<br>11.2 IP网络中的收敛 102<br>11.2.1 适应拓扑变化 102<br>11.2.2 收敛时间 106<br>11.3 计算IP网络中的路由 106<br>11.3.1 存储多条路由 107<br>11.3.2 初始化更新 107<br>11.3.3 路由度量标准 107<br>11.4 小结 108<br>第12章 路由信息协议(RIP) 109<br>12.1 理解RFC1058 109<br>12.1.1 RIP报文格式 109<br>12.1.2 RIP路由表 111<br>12.2 操作机制 112<br>12.2.1 计算距离向量 113<br>12.2.2 更新路由表 116<br>12.2.3 寻址问题 118<br>12.3 拓扑变化 120<br>12.3.1 收敛 120<br>12.3.2 计值到无穷 122<br>12.4 RIP的限制 127<br>12.4.1 跳数限制 128<br>12.4.2 固定度量 128<br>12.4.3 对路由表更新反应强烈 128<br>12.4.4 收敛慢 128<br>12.4.5 缺乏负载均衡 128<br>12.5 小结 129<br>第13章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130<br>13.1 OSPF起源 130<br>13.2 理解RFC 2328 OSPF,版本2 130<br>13.2.1 OSPF区 131<br>13.2.2 路由更新 134<br>13.3 研究OSPF数据结构 136<br>13.3.1 HELLO报文 137<br>13.3.2 数据库描述报文 137<br>13.3.3 链路-状态请求报文 138<br>13.3.4 链路-状态更新报文 138<br>13.3.5 链路-状态应答报文 140<br>13.4 计算路由 140<br>13.4.1 使用自动计算 140<br>13.4.2 使用缺省路由耗费 141<br>13.4.3 最短路径树 142<br>13.5 小结 144<br>第14章 网关协议 145<br>14.1 网关、桥和路由器 145<br>14.1.1 网关 145<br>14.1.2 网桥 146<br>14.1.3 路由器 146<br>14.1.4 自治系统 146<br>14.2 网关协议:基础知识 146<br>14.3 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 147<br>14.3.1 网关-网关协议(GGP) 147<br>14.3.2 外部网关协议(EGP) 147<br>14.3.3 内部网关协议(IGP) 148<br>14.4 小结 148<br>第五部分 网络服务<br>第15章 互联网打印协议 149<br>15.1 IPP历史 149<br>15.2 IPP和端用户 150<br>15.3 使用HP的IPP实现 151<br>15.4 小结 152<br>第16章 LDAP:目录服务 153<br>16.1 为什么使用目录服务 153<br>16.2 目录服务的功能 153<br>16.3 IP上的目录服务 154<br>16.4 OSI X.500目录模型 156<br>16.4.1 早期的X.500 157<br>16.4.2 今天的X.500 157<br>16.5 LDAP结构 157<br>16.5.1 LDAP层次结构 157<br>16.5.2 名字结构 158<br>16.6 目录系统代理和访问协议 158<br>16.7 轻型目录访问协议 158<br>16.7.1 查询信息 159<br>16.7.2 存储信息 160<br>16.7.3 访问权限和安全 160<br>16.8 LDAP服务器-服务器通信 161<br>16.8.1 LDAP数据互换格式(LDIF) 161<br>16.8.2 LDAP复制 162<br>16.9 设计LDAP服务 162<br>16.9.1 定义需求 162<br>16.9.2 设计策略 163<br>16.9.3 性能 164<br>16.9.4 网络功能 165<br>16.9.5 安全 166<br>16.10 LDAP配置 169<br>16.11 产品环境 169<br>16.11.1 创建计划 170<br>16.11.2 有价值的建议 171<br>16.12 选择LDAP软件 171<br>16.13 小结 174<br>第17章 远程访问协议 175<br>17.1 远程互联 175<br>17.1.1 ISDN 176<br>17.1.2 电缆调制解调器 176<br>17.1.3 数字用户环(DSL) 176<br>17.1.4 无线网络 177<br>17.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RADIUS) 177<br>17.2.1 RADIUS认证 178<br>17.2.2 记账信息 179<br>17.3 用SLIP、CSLIP和PPP传输IP数<br> 据报文 179<br>17.3.1 串行线路接口协议(SLIP) 179<br>17.3.2 压缩的SLIP(CSLIP) 180<br>17.3.3 点到点协议(PPP) 180<br>17.4 隧道远程访问 184<br>17.4.1 点到点隧道协议(PPTP) 185<br>17.4.2 两层隧道协议(L2TP) 188<br>17.4.3 IPSec 192<br>17.5 小结 194<br>第18章 防火墙 195<br>18.1 使网络安全 195<br>18.2 使用防火墙 196<br>18.2.1 代理服务器 197<br>18.2.2 报文过滤器 198<br>18.3 使服务安全 198<br>18.3.1 电子邮件(SMTP) 198<br>18.3.2 HTTP:万维网 199<br>18.3.3 FTP 199<br>18.3.4 Telnet 199<br>18.3.5 Usenet:NNTP 199<br>18.3.6 DNS 200<br>18.4 建造用户自己的防火墙 200<br>18.5 使用商业防火墙软件 200<br>18.6 小结 202<br>第19章 IP安全 203<br>19.1 使用加密 203<br>19.1.1 公共-私钥加密 204<br>19.1.2 对称私钥加密 205<br>19.1.3 DES、IDEA及其他 205<br>19.2 数字签名认证 206<br>19.3 破译加密的数据 207<br>19.4 保护网络 207<br>19.4.1 登录名和口令 208<br>19.4.2 文件的目录允许权限 208<br>19.4.3 信任关系 209<br>19.4.4 UNIX和Linux系统上的UUCP 209<br>19.5 应付最坏情况 210<br>19.6 小结 210<br>第六部分 实现TCP/IP<br>第20章 一般配置问题 211<br>20.1 安装网卡 211<br>20.1.1 网卡 211<br>20.1.2 资源配置 212<br>20.1.3 安装适配器软件 213<br>20.1.4 重定向器和API 214<br>20.1.5 服务 214<br>20.1.6 NIC接口 215<br>20.2 网络和传输层协议 215<br>20.2.1 IP配置要求 215<br>20.2.2 配置缺省网关地址 216<br>20.2.3 配置名字服务器地址 217<br>20.2.4 配置邮件服务器地址 217<br>20.2.5 注册域名 218<br>20.3 IP配置 218<br>20.4 配置路由表 218<br>20.5 异种协议的IP封装 219<br>20.6 小结 220<br>第21章 Windows 98 221<br>21.1 Windows 98网络体系结构 221<br>21.1.1 安装网卡 222<br>21.1.2 更改网卡配置 224<br>21.1.3 当Windows 98引导失败 224<br>21.2 配置Windows 98的TCP/IP 225<br>21.2.1 写在开始之前 225<br>21.2.2 安装TCP/IP 225<br>21.2.3 配置微软的TCP/IP 225<br>21.2.4 DNS配置 227<br>21.2.5 静态配置文件 228<br>21.2.6 注册表配置 229<br>21.2.7 测试TCP/IP 231<br>21.3 小结 232<br>第22章 Windows 98拨号网络 233<br>22.1 配置拨号网络适配器 233<br>22.2 安装拨号网络 234<br>22.3 服务器类型 235<br>22.4 编写脚本 238<br>22.5 多重链接 238<br>22.6 PPTP 239<br>22.6.1 安装及配置PPTP 240<br>22.6.2 建立PPTP连接 240<br>22.7 Windows 98拨号服务器 241<br>22.8 解决拨号网络连接中的问题 242<br>22.8.1 确认DUN配置 242<br>22.8.2 PPP日志 243<br>22.9 小结 243<br>第23章 Windows NT 4.0 244<br>23.1 Windows NT版本 244<br>23.2 体系结构 244<br>23.3 安装Windows NT 4.0 244<br>23.4 配置TCP/IP 246<br>23.4.1 IP地址 246<br>23.4.2 DNS 248<br>23.4.3 WINS地址 248<br>23.4.4 DHCP中继 249<br>23.4.5 路由 250<br>23.5 简单TCP/IP服务 250<br>23.6 远程访问服务(RAS) 250<br>23.7 DHCP服务器 252<br>23.7.1 安装DHCP服务器服务 252<br>23.7.2 控制DHCP服务器服务 253<br>23.7.3 压缩DHCP数据库 253<br>23.7.4 管理DHCP 254<br>23.8 使用Microsoft DNS 256<br>23.8.1 安装DNS 256<br>23.8.2 创建区 257<br>23.8.3 配置逆向域名解功能 258<br>23.8.4 配置DNS与WINS服务器的连<br> 接 259<br>23.8.5 增加辅助名字服务器 259<br>23.9 FTP和HTTP服务 259<br>23.10 TCP/IP打印服务 259<br>23.10.1 安装TCP/IP打印服务 259<br>23.10.2 安装LPR服务 260<br>23.11 Windows 2000新特性 260<br>23.12 小结 261<br>第24章 在Novell NetWare中支持IP 262<br>24.1 Novell与TCP/IP 262<br>24.1.1 IP与NetWare 4 262<br>24.1.2 NetWare 5与Pure IP初始化 262<br>24.2 传统解决方案:NetWare 3.x到<br> NetWare 4.x的IP支持 263<br>24.2.1 IP隧道 264<br>24.2.2 IP中继 264<br>24.2.3 LAN WorkPlace 264<br>24.2.4 IPX-IP网关 265<br>24.2.5 NetWare/IP 265<br>24.3 NetWare 5—Novell对IP的<br> 完全支持 266<br>24.3.1 纯IP 266<br>24.3.2 多协议 266<br>24.4 安装选项 266<br>24.4.1 NetWare 5的IP-Only安装 267<br>24.4.2 IPX-Only安装 267<br>24.4.3 混合TCP/IP安装 268<br>24.5 IP迁移辅助工具 268<br>24.5.1 NDS 268<br>24.5.2 DNS 269<br>24.5.3 DHCP 269<br>24.5.4 DDNS 269<br>24.5.5 SLP 269<br>24.5.6 兼容模式 269<br>24.5.7 迁移代理 270<br>24.6 迁移策略 270<br>24.6.1 使用测试平台 270<br>24.6.2 迁移建议 270<br>24.7 小结 271<br>第七部分 使用TCP/IP应用<br>第25章 Whois和Finger 273<br>25.1 理解Whois协议 273<br>25.1.1 互联网注册 273<br>25.1.2 Whois数据库 274<br>25.1.3 基于Web的Whois 275<br>25.1.4 命令行方式的Whois 276<br>25.1.5 示例 276<br>25.1.6 基于Telnet的Whois 278<br>25.2 扩充Whois 279<br>25.2.1 提示Whois(RWhois) 279<br>25.2.2 WHOIS++ 280<br>25.3 使用Finger 280<br>25.3.1 Finger命令 280<br>25.3.2 Finger 守护进程 282<br>25.3.3 非UNIX环境下的Finger 283<br>25.3.4 Finger的应用 283<br>25.4 相关RFC文档 285<br>25.5 小结 285<br>第26章 文件传输协议 286<br>26.1 FTP和TFTP在网络世界中的作用 286<br>26.2 使用FTP传输文件 286<br>26.2.1 FTP连接 287<br>26.2.2 使用FTP客户端建立连接 288<br>26.2.3 FTP安全 296<br>26.2.4 FTP服务器及守护进程 299<br>26.2.5 匿名FTP访问 299<br>26.3 使用TFTP 300<br>26.3.1 FTP与TFTP的区别 301<br>26.3.2 TFTP命令 301<br>26.4 小结 301<br>第27章 使用Telnet 302<br>27.1 理解Telnet协议 302<br>27.2 Telnet守护进程 303<br>27.3 使用Telnet 304<br>27.3.1 UNIX telnet命令 304<br>27.3.2 Telnet GUI应用 305<br>27.3.3 Telnet命令 305<br>27.3.4 示例 308<br>27.4 高级主题 309<br>27.4.1 安全 309<br>27.4.2 Telnet应用 309<br>27.4.3 使用Telnet访问其他TCP/IP<br> 服务 310<br>27.5 相关RFC文档 312<br>27.6 小结 313<br>第28章 使用r系列实用工具 314<br>28.1 理解r系列命令 314<br>28.1.1 安全问题 314<br>28.1.2 禁止使用r系列命令 315<br>28.1.3 增强r系列命令的安全性 316<br>28.2 使用r系列命令的替代方法 317<br>28.3 r系列命令详解 317<br>28.3.2 相关文件 320<br>28.4 在非UNIX环境下实现r系<br> 列命令的功能 321<br>28.5 小结 322<br>第29章 使用网络文件系统(NFS) 323<br>29.1 什么是NFS 323<br>29.1.1 NFS的历史 323<br>29.1.2 为何使用NFS 323<br>29.2 实现—NFS工作过程 324<br>29.2.1 远程过程调用(RPC)<br> 和外部数据表示(XDR) 324<br>29.2.2 加载类型 324<br>29.3 NFS使用的文件及命令 325<br>29.3.1 NFS守护进程 325<br>29.3.2 与NFS相关的文件 327<br>29.3.3 NFS服务器命令 329<br>29.3.4 NFS客户命令 331<br>29.4 示例:共享及加载NFS文件系统 333<br>29.5 NFS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334<br>29.5.1 不能加载 334<br>29.5.2 不能卸载 334<br>29.5.3 硬加载与软加载 334<br>29.6 相关协议及产品 334<br>29.6.1 WebNFS 335<br>29.6.2 基于PC的NFS及其他客户端<br> 软件 335<br>29.6.3 SMB和CIFS 335<br>29.6.4 其他产品 336<br>29.7 小结 336<br>第八部分 使用基于IP的应用<br>第30章 在应用中集成TCP/IP 337<br>30.1 使用浏览器作为表示层 338<br>30.2 不断增加的Internet应用 338<br>30.3 在已有应用中集成TCP/IP 339<br>30.4 在其他网络中使用TCP/IP 339<br>30.4.1 NetBIOS与TCP/IP 339<br>30.4.2 IPX与UDP 340<br>30.4.3 ARCNET与TCP/IP 340<br>30.5 小结 340<br>第31章 Internet Email协议 341<br>31.1 电子邮件 341<br>31.1.1 电子邮件的历史 341<br>31.1.2 标准及制定标准的组织 341<br>31.2 X.400 341<br>31.3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343<br>31.3.1 MIME和SMTP 343<br>31.3.2 其他编码标准 344<br>31.3.3 SMTP命令 344<br>31.3.4 SMTP状态码 345<br>31.3.5 扩展SMTP 345<br>31.3.6 检查SMTP的头 346<br>31.3.7 SMTP的优势与不足 347<br>31.4 使用POP和IMAP取回客户邮件 347<br>31.4.1 邮局协议(POP) 347<br>31.4.2 互联网邮件访问协议(IMAP) 348<br>31.4.3 POP3与IMAP4的比较 348<br>31.5 高级主题 349<br>31.6 相关RFC文档及其他参考信息 351<br>31.7 小结 352<br>第32章 HTTP: World Wide Web 353<br>32.1 万维网(WWW) 353<br>32.1.1 Web简史 353<br>32.1.2 Web的发展 354<br>32.2 统一资源定位器 354<br>32.3 Web服务器与浏览器 355<br>32.4 理解HTTP 356<br>32.4.1 HTTP/1.1 356<br>32.4.2 MIME与Web 358<br>32.4.3 HTTP通信示例 358<br>32.5 高级主题 359<br>32.5.1 服务器方功能 359<br>32.5.2 SSL和S-HTTP 359<br>32.6 Web语言 359<br>32.6.1 HTML 360<br>32.6.2 XML 360<br>32.6.3 CGI 361<br>32.6.4 Java 361<br>32.6.5 JavaScript 362<br>32.6.6 动态服务器页面 362<br>32.7 Web的未来 363<br>32.7.1 HTTP-ng 363<br>32.7.2 IIOP 363<br>32.7.3 IPv6 363<br>32.7.4 IPP 363<br>32.8 小结 364<br>第33章 NNTP:互联网新闻组 365<br>33.1 互联网新闻组 365<br>33.2 新闻组和层次 366<br>33.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367<br>33.3.1 获取新闻组 367<br>33.3.2 获取消息 369<br>33.3.3 发布消息 370<br>33.4 大量广告(Spamming)和新闻黑洞<br> (Blackholing) 371<br>33.5 小结 371<br>第34章 Web服务 373<br>34.1 Web服务工作概览 373<br>34.2 主流Web服务器 375<br>34.3 运行Apache HTTP Web服务 376<br>34.3.1 下载、安装和配置Apache 376<br>34.3.2 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Apache 381<br>34.4 浏览其他Web服务器 383<br>34.5 小结 383<br>第九部分 使用与管理TCP/IP网络<br>第35章 协议配置与调整 385<br>35.1 系统的初始化问题 385<br>35.2 配置文件 390<br>35.2.1 在/etc/protocols文件中定义网<br> 络协议 390<br>35.2.2 在/etc/hosts文件中标识主机 391<br>35.2.3 TCP/IP与/etc/services文件 392<br>35.2.4 inetd守护进程与/etc/inetd.conf<br> 文件 394<br>35.2.5 在/etc/networks文件中设置网络 397<br>35.2.6 DNS客户与/etc/resolv.conf 397<br>35.3 小结 398<br>第36章 配置DNS 399<br>36.1 域名服务器 399<br>36.2 资源记录 400<br>36.3 域名解析 401<br>36.4 配置UNIX或Linux域名服务器<br> (DNS) 401<br>36.4.1 添加资源记录 402<br>36.4.2 完成DNS文件 402<br>36.4.3 启动DNS守护进程 405<br>36.4.4 配置客户端 405<br>36.5 Windows和域名服务器 405<br>36.6 小结 406<br>第37章 网络管理 407<br>37.1 制定网络监控方案 407<br>37.2 网络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08<br>37.3 网络管理工具 408<br>37.3.1 使用协议分析器 409<br>37.3.2 专家系统 410<br>37.3.3 基于PC的分析器 410<br>37.3.4 网络管理协议支持 411<br>37.3.5 集成网络仿真/模型工具 411<br>37.4 配置SNMP 412<br>37.4.1 配置Windows SNMP 413<br>37.4.2 配置UNIX SNMP 414<br>37.4.3 SNMP安全属性 414<br>37.4.4 SNMP代理与管理 415<br>37.5 SNMP工具及命令 416<br>37.6 RMON及相关的MIB模型 417<br>37.7 建立网管需求 417<br>37.8 小结 419<br>第38章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420<br>38.1 什么是SNMP 420<br>38.2 管理信息基(MIB) 421<br>38.3 使用SNMP 421<br>38.4 UNIX与SNMP 422<br>38.4.1 在UNIX和Linux上安装SNMP 423<br>38.4.2 SNMP命令 424<br>38.5 Windows与SNMP 424<br>38.5.1 Windows NT 425<br>38.5.2 Windows 95、Windows 98和<br> Windows 3.x 425<br>38.6 小结 427<br>第39章 加强TCP/IP传输安全 428<br>39.1 定义所需的网络安全 428<br>39.1.1 什么是网络安全 428<br>39.1.2 为什么网络安全非常重要 429<br>39.1.3 安全级别 429<br>39.1.4 口令与口令文件 430<br>39.1.5 控制对口令的访问 430<br>39.2 加强网络安全 431<br>39.2.1 攻击种类 431<br>39.2.2 加强网络安全 432<br>39.3 应用配置 434<br>39.3.1 Internet守护进程与<br> /etc/inetd.conf 434<br>39.3.2 网络加密软件 436<br>39.3.3 TCP Wrapper 436<br>39.4 使用端口及可信端口 437<br>39.4.1 防火墙 437<br>39.4.2 包过滤 437<br>39.4.3 应用层网关 438<br>39.4.4 其他应用的过滤 438<br>39.5 一般安全事务 438<br>39.5.1 用户帐号维护 438<br>39.5.2 审计 438<br>39.5.3 正确的系统配置 438<br>39.6 小结 438<br>第40章 问题解决工具及要点 440<br>40.1 监视网络行为 440<br>40.2 标准应用程序 440<br>40.2.1 测试基本连接 441<br>40.2.2 ping命令 442<br>40.2.3 解决网络访问故障 443<br>40.3 解决网络接口层问题 449<br>40.4 解决网络层问题 449<br>40.4.1 TCP/IP配置参数 449<br>40.4.2 IP地址配置问题 450<br>40.5 解决TCP和UDP问题 453<br>40.6 解决应用层问题 455<br>40.7 小结 455<br>第十部分 附 录<br>附录A RFC及标准化 457<br>附录B Linux 469<br>附录C 简写与缩略语 480<br>
第1章 概述 1 1.1 引言 1 1.2 分层 1 1.3 TCP/IP的分层 4 1.4 互联网的地址 5 1.5 域名系统 6 1.6 封装 6 1.7 分用 8 1.8 客户-服务器模型 8 1.9 端口号 9 1.10 标准化过程 10 1.11 RFC 10 1.12 标准的简单服务 11 1.13 互联网 12 1.14 实现 12 1.15 应用编程接口 12 1.16 测试网络 13 1.17 小结 13 第2章 链路层 15 2.1 引言 15 2.2 以太网和IEEE 802封装 15 2.3 尾部封装 17 2.4 SLIP:串行线路IP 17 2.5 压缩的SLIP 18 2.6 PPP:点对点协议 18 2.7 环回接口 20 2.8 最大传输单元MTU 21 2.9 路径MTU 21 2.10 串行线路吞吐量计算 21 2.11 小结 22 第3章 IP:网际协议 24 3.1 引言 24 3.2 IP首部 24 3.3 IP路由选择 27 3.4 子网寻址 30 3.5 子网掩码 32 3.6 特殊情况的IP地址 33 3.7 一个子网的例子 33 3.8 ifconfig命令 35 3.9 netstat命令 36 3.10 IP的未来 36 3.11 小结 37 第4章 ARP:地址解析协议 38 4.1 引言 38 4.2 一个例子 38 4.3 ARP高速缓存 40 4.4 ARP的分组格式 40 4.5 ARP举例 41 4.5.1 一般的例子 41 4.5.2 对不存在主机的ARP请求 42 4.5.3 ARP高速缓存超时设置 43 4.6 ARP代理 43 4.7 免费ARP 45 4.8 arp命令 45 4.9 小结 46 第5章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47 5.1 引言 47 5.2 RARP的分组格式 47 5.3 RARP举例 47 5.4 RARP服务器的设计 48 5.4.1 作为用户进程的RARP服务器 49 5.4.2 每个网络有多个RARP服务器 49 5.5 小结 49 第6章 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50 6.1 引言 50 6.2 ICMP报文的类型 50 6.3 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 52 6.4 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 53 6.4.1 举例 54 6.4.2 另一种方法 55 6.5 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 56 6.6 ICMP报文的4.4BSD处理 59 6.7 小结 60 第7章 Ping程序 61 7.1 引言 61 7.2 Ping程序 61 7.2.1 LAN输出 62 7.2.2 WAN输出 63 7.2.3 线路SLIP链接 64 7.2.4 拨号SLIP链路 65 7.3 IP记录路由选项 65 7.3.1 通常的例子 66 7.3.2 异常的输出 68 7.4 IP时间戳选项 69 7.5 小结 70 第8章 Traceroute程序 71 8.1 引言 71 8.2 Traceroute 程序的操作 71 8.3 局域网输出 72 8.4 广域网输出 75 8.5 IP源站选路选项 76 8.5.1 宽松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 程序示例 78 8.5.2 严格的源站选路的traceroute 程序示例 79 8.5.3 宽松的源站选路traceroute程序 的往返路由 80 8.6 小结 81 第9章 IP选路 83 9.1 引言 83 9.2 选路的原理 84 9.2.1 简单路由表 84 9.2.2 初始化路由表 86 9.2.3 较复杂的路由表 87 9.2.4 没有到达目的地的路由 87 9.3 ICMP主机与网络不可达差错 88 9.4 转发或不转发 89 9.5 ICMP重定向差错 89 9.5.1 一个例子 90 9.5.2 更多的细节 91 9.6 ICMP路由器发现报文 92 9.6.1 路由器操作 93 9.6.2 主机操作 93 9.6.3 实现 93 9.7 小结 94 第10章 动态选路协议 95 10.1 引言 95 10.2 动态选路 95 10.3 Unix选路守护程序 96 10.4 RIP:选路信息协议 96 10.4.1 报文格式 96 10.4.2 正常运行 97 10.4.3 度量 98 10.4.4 问题 98 10.4.5 举例 98 10.4.6 另一个例子 100 10.5 RIP版本2 102 10.6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102 10.7 BGP:边界网关协议 103 10.8 CIDR:无类型域间选路 104 10.9 小结 105 第11章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107 11.1 引言 107 11.2 UDP首部 107 11.3 UDP检验和 108 11.3.1 tcpdump输出 109 11.3.2 一些统计结果 109 11.4 一个简单的例子 110 11.5 IP分片 111 11.6 ICMP不可达差错(需要分片) 113 11.7 用Traceroute确定路径MTU 114 11.8 采用UDP的路径MTU发现 116 11.9 UDP和ARP之间的交互作用 118 11.10 最大UDP数据报长度 119 11.11 ICMP源站抑制差错 120 11.12 UDP服务器的设计 122 11.12.1 客户IP地址及端口号 122 11.12.2 目标IP地址 122 11.12.3 UDP输入队列 122 11.12.4 限制本地IP地址 124 11.12.5 限制远端IP地址 125 11.12.6 每个端口有多个接收者 125 11.13 小结 126 第12章 广播和多播 128 12.1 引言 128 12.2 广播 129 12.2.1 受限的广播 129 12.2.2 指向网络的广播 129 12.2.3 指向子网的广播 129 12.2.4 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 130 12.3 广播的例子 130 12.4 多播 132 12.4.1 多播组地址 133 12.4.2 多播组地址到以太网地址的转换 133 12.4.3 FDDI和令牌环网络中的多播 134 12.5 小结 134 第13章 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 136 13.1 引言 136 13.2 IGMP报文 136 13.3 IGMP协议 136 13.3.1 加入一个多播组 136 13.3.2 IGMP报告和查询 137 13.3.3 实现细节 137 13.3.4 生存时间字段 138 13.3.5 所有主机组 138 13.4 一个例子 138 13.5 小结 141 第14章 DNS:域名系统 142 14.1 引言 142 14.2 DNS基础 142 14.3 DNS的报文格式 144 14.3.1 DNS查询报文中的问题部分 146 14.3.2 DNS响应报文中的资源记录部分 147 14.4 一个简单的例子 147 14.5 指针查询 150 14.5.1 举例 151 14.5.2 主机名检查 151 14.6 资源记录 152 14.7 高速缓存 153 14.8 用UDP还是用TCP 156 14.9 另一个例子 156 14.10 小结 157 第15章 TFTP: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159 15.1 引言 159 15.2 协议 159 15.3 一个例子 160 15.4 安全性 161 15.5 小结 162 第16章 BOOTP: 引导程序协议 163 16.1 引言 163 16.2 BOOTP的分组格式 163 16.3 一个例子 164 16.4 BOOTP服务器的设计 165 16.5 BOOTP穿越路由器 167 16.6 特定厂商信息 167 16.7 小结 168 第17章 TCP:传输控制协议 170 17.1 引言 170 17.2 TCP的服务 170 17.3 TCP的首部 171 17.4 小结 173 第18章 TCP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174 18.1 引言 174 18.2 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174 18.2.1 tcpdump的输出 174 18.2.2 时间系列 175 18.2.3 建立连接协议 175 18.2.4 连接终止协议 177 18.2.5 正常的tcpdump输出 177 18.3 连接建立的超时 178 18.3.1 第一次超时时间 178 18.3.2 服务类型字段 179 18.4 最大报文段长度 179 18.5 TCP的半关闭 180 18.6 TCP的状态变迁图 182 18.6.1 2MSL等待状态 183 18.6.2 平静时间的概念 186 18.6.3 FIN_WAIT_2状态 186 18.7 复位报文段 186 18.7.1 到不存在的端口的连接请求 187 18.7.2 异常终止一个连接 187 18.7.3 检测半打开连接 188 18.8 同时打开 189 18.9 同时关闭 191 18.10 TCP选项 191 18.11 TCP服务器的设计 192 18.11.1 TCP服务器端口号 193 18.11.2 限定的本地IP地址 194 18.11.3 限定的远端IP地址 195 18.11.4 呼入连接请求队列 195 18.12 小结 197 第19章 TCP的交互数据流 200 19.1 引言 200 19.2 交互式输入 200 19.3 经受时延的确认 201 19.4 Nagle算法 203 19.4.1 关闭Nagle算法 204 19.4.2 一个例子 205 19.5 窗口大小通告 207 19.6 小结 208 第20章 TCP的成块数据流 209 20.1 引言 209 20.2 正常数据流 209 20.3 滑动窗口 212 20.4 窗口大小 214 20.5 PUSH标志 215 20.6 慢启动 216 20.7 成块数据的吞吐量 218 20.7.1 带宽时延乘积 220 20.7.2 拥塞 220 20.8 紧急方式 221 20.9 小结 224 第21章 TCP的超时与重传 226 21.1 引言 226 21.2 超时与重传的简单例子 226 21.3 往返时间测量 227 21.4 往返时间RTT的例子 229 21.4.1 往返时间RTT的测量 229 21.4.2 RTT估计器的计算 231 21.4.3 慢启动 233 21.5 拥塞举例 233 21.6 拥塞避免算法 235 21.7 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算法 236 21.8 拥塞举例(续) 237 21.9 按每条路由进行度量 240 21.10 ICMP的差错 240 21.11 重新分组 243 21.12 小结 243 第22章 TCP的坚持定时器 245 22.1 引言 245 22.2 一个例子 245 22.3 糊涂窗口综合症 246 22.4 小结 250 第23章 TCP的保活定时器 251 23.1 引言 251 23.2 描述 252 23.3 保活举例 253 23.3.1 另一端崩溃 253 23.3.2 另一端崩溃并重新启动 254 23.3.3 另一端不可达 254 23.4 小结 255 第24章 TCP的未来和性能 256 24.1 引言 256 24.2 路径MTU发现 256 24.2.1 一个例子 257 24.2.2 大分组还是小分组 258 24.3 长肥管道 259 24.4 窗口扩大选项 262 24.5 时间戳选项 263 24.6 PAWS:防止回绕的序号 265 24.7 T/TCP:为事务用的TCP扩展 265 24.8 TCP的性能 267 24.9 小结 268 第25章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270 25.1 引言 270 25.2 协议 270 25.3 管理信息结构 272 25.4 对象标识符 274 25.5 管理信息库介绍 274 25.6 实例标识 276 25.6.1 简单变量 276 25.6.2 表格 276 25.6.3 字典式排序 277 25.7 一些简单的例子 277 25.7.1 简单变量 278 25.7.2 get-next操作 278 25.7.3 表格的访问 279 25.8 管理信息库(续) 279 25.8.1 system组 279 25.8.2 interface组 280 25.8.3 at组 281 25.8.4 ip组 282 25.8.5 icmp组 285 25.8.6 tcp组 285 25.9 其他一些例子 288 25.9.1 接口MTU 288 25.9.2 路由表 288 25.10 trap 290 25.11 ASN.1和BER 291 25.12 SNMPv2 292 25.13 小结 292 第26章 Telnet和Rlogin:远程登录 293 26.1 引言 293 26.2 Rlogin协议 294 26.2.1 应用进程的启动 295 26.2.2 流量控制 295 26.2.3 客户的中断键 296 26.2.4 窗口大小的改变 296 26.2.5 服务器到客户的命令 296 26.2.6 客户到服务器的命令 297 26.2.7 客户的转义符 298 26.3 Rlogin的例子 298 26.3.1 初始的客户-服务器协议 298 26.3.2 客户中断键 299 26.4 Telnet协议 302 26.4.1 NVT ASCII 302 26.4.2 Telnet命令 302 26.4.3 选项协商 303 26.4.4 子选项协商 304 26.4.5 半双工、一次一字符、一次 一行或行方式 304 26.4.6 同步信号 306 26.4.7 客户的转义符 306 26.5 Telnet举例 306 26.5.1 单字符方式 306 26.5.2 行方式 310 26.5.3 一次一行方式(准行方式) 312 26.5.4 行方式:客户中断键 313 26.6 小结 314 第27章 FTP:文件传送协议 316 27.1 引言 316 27.2 FTP协议 316 27.2.1 数据表示 316 27.2.2 FTP命令 318 27.2.3 FTP应答 319 27.2.4 连接管理 320 27.3 FTP的例子 321 27.3.1 连接管理:临时数据端口 321 27.3.2 连接管理:默认数据端口 323 27.3.3 文本文件传输:NVT ASCII 表示还是图像表示 325 27.3.4 异常中止一个文件的传输: Telnet同步信号 326 27.3.5 匿名FTP 329 27.3.6 来自一个未知IP地址的匿名FTP 330 27.4 小结 331 第28章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332 28.1 引言 332 28.2 SMTP协议 332 28.2.1 简单例子 332 28.2.2 SMTP命令 334 28.2.3 信封、首部和正文 335 28.2.4 中继代理 335 28.2.5 NVT ASCII 337 28.2.6 重试间隔 337 28.3 SMTP的例子 337 28.3.1 MX记录:主机非直接连到 Internet 337 28.3.2 MX记录:主机出故障 339 28.3.3 VRFY和EXPN命令 340 28.4 SMTP的未来 340 28.4.1 信封的变化:扩充的SMTP 341 28.4.2 首部变化:非ASCII字符 342 28.4.3 正文变化:通用Internet邮件 扩充 343 28.5 小结 346 第29章 网络文件系统 347 29.1 引言 347 29.2 Sun远程过程调用 347 29.3 XDR:外部数据表示 349 29.4 端口映射器 349 29.5 NFS协议 351 29.5.1 文件句柄 353 29.5.2 安装协议 353 29.5.3 NFS过程 354 29.5.4 UDP还是TCP 355 29.5.5 TCP上的NFS 355 29.6 NFS实例 356 29.6.1 简单的例子:读一个文件 356 29.6.2 简单的例子:创建一个目录 357 29.6.3 无状态 358 29.6.4 例子:服务器崩溃 358 29.6.5 等幂过程 360 29.7 第3版的NFS 360 29.8 小结 361 第30章 其他的TCP/IP应用程序 363 30.1 引言 363 30.2 Finger协议 363 30.3 Whois协议 364 30.4 Archie、WAIS、Gopher、Veronica 和WWW 366 30.4.1 Archie 366 30.4.2 WAIS 366 30.4.3 Gopher 366 30.4.4 Veronica 366 30.4.5 万维网WWW 367 30.5 X窗口系统 367 30.5.1 Xscope程序 368 30.5.2 LBX: 低带宽X 370 30.6 小结 370 附录A tcpdump程序 371 附录B 计算机时钟 376 附录C sock程序 378 附录D 部分习题的解答 381 附录E 配置选项 395 附录F 可以免费获得的源代码 406 参考文献 409 缩略语 420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