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笔记三——平凡日常

目录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职业不分贵贱

主动“信赖”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哲人:“心理咨询就是面向自立的再教育,心理咨询师就是教育者”。还有,“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教育者的阿德勒作为“一个朋友”来面对来访者。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应该作为“一个朋友”来面对学生。因为你也是教育者、心理咨询师。
青年:啊?!

哲人:你在阿德勒式教育上的失败,以及至今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逃避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人生课题”。
青年:逃避人生课题?!
哲人:你现在是因为“工作”来面对学生。但是,正如阿德勒亲身示范的一样,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如果弄错了这一点,教育不可能顺利。
青年:不要胡说!!像朋友一样对待那些孩子们?!

哲人:不是像朋友一样“对待”,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友”关系。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哲人:阿德勒把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时必须面对的课题称为“人生课题”。
青年:这个我知道,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嘛。

哲人:是的,这里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这些都是人际关系课题。例如,讲“工作课题”的时候,也不是把劳动本身作为课题来考虑,关注的是其中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用“工作关系”“交友关系”和“爱的关系”这些说法来考虑也许更容易被理解。
青年:也就是说,不要关注“行为”,而要关注“关系”。

哲人: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孩子们最初学习“交友”、挖掘共同体感觉的场所就是学校。

青年:所以,我们必须勇敢面对“人生课题”。必须与学生们建立“交友”关系。
青年:您是说因为学校是学习“交友”的地方,所以要和孩子们成为朋友?!
哲人:这里是很多人都会误解的地方。并不是说必须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交友关系”并不单单止于朋友关系。即使那些不能称为朋友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与之建立“交友”关系。阿德勒所说的“交友”是指什么?它为什么会和共同体感觉相关?咱们好好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职业不分贵贱

哲人:如果站在分工这一观点上考虑,职业不分贵贱。国家元首、企业老板、农民、工人或者是一般不被认为是职业的专职主妇,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

青年:您是说无论什么工作价值都相等?

哲人:是的。关于分工,阿德勒这么说,“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从共同体整体来考虑的话,无论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初中教师抑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工作,一切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并不分优劣。假如有优劣的话,也只是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青年:何为“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哲人:原则上,分工关系中很重视每个人的“能力”。例如,企业录用员工时也会以能力高低为判断基准。这并没有错。但是,分工之后的人物评价或者关系状况就不会仅仅以能力进行判断,此时更加重要的是“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因为,如果双方不愿意一起工作,就很难相互帮助。

决定“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或者“这个人遇到麻烦时,是否愿意帮他”的最大要素就是那个人的诚实和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青年:但是,按照分工进行考虑的话,您的主张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究竟为什么我要与学生们建立交友关系?无论怎么想都应该是工作关系啊。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不是主动地选择对方,只不过是被随机分配在一起的陌生人关系。但是,我们必须互相协作,为了管理好班级,顺利实现毕业这一目标。这正是由共同利害结成的“工作”关系。

哲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的辩论从这些问题出发。

阿德勒的结论很简单。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是“帮助其自立”。

如何帮助孩子们自立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说过“要从尊重做起”。

为什么要尊重呢?尊重又是什么?在此,我们必须回忆一下埃里克·弗洛姆的话。也就是,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尊重真实的那个人。你做“你”自己就可以,不必要追求特别,你是“你”自己,仅仅如此就很有价值。通过尊重向孩子们传达这个道理,借此孩子们就会找回受挫的勇气,开始步入自立阶段。

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尊重其真实本色。如果说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因为无条件地接纳信任那个人。也就是说,因为信赖。

青年:您是说尊重和信赖同义?

哲人:可以这么讲。反过来说,我们无法“信赖”一个自己并不尊重的对象。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

在基于信任的工作关系中,教师无法尊重学生,就像现在的你一样。

哲人:例如,有的人常常指责周围所有人,“那个人很讨厌”“这个人的这一点令人无法忍受”等。然后就哀叹道,“啊,我真不幸。我难逢知己。”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难逢知己呢?不是,绝对不是。不是遇不到朋友,只是不想交朋友,也就是仅仅是他自己不想涉足人际关系而已。

青年:……那么,您是说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朋友?

哲人:可以。你与学生们也许是因为偶发性的因素偶然地聚在了一起,也许之前完全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并且,也许双方并不能成为如你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好友。

但是,请回忆一下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主动“信赖”

青年: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信赖,所以主动信赖别人?

哲人:是的。例如,不信赖孩子的父母会处处提醒孩子。如此一来,即使他们的话有道理,孩子们也不愿意听。反而,越是有道理的话孩子越想排斥。为什么会排斥呢?因为父母根本不关注自己,也不信任自己,只是一味地说教。

青年:……有道理的话却行不通,这样的事情我也是天天都能体会到

哲人: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青年: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最终还是得看意见的对错啊!

哲人: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致点,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期待与他人联手……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青年:共同体感觉产生的理由?
哲人: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断绝关系之后,将自己的心理学命名为“个体心理学”,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913年。可以说,阿德勒心理学一开始便被卷入了世界大战。
青年:阿德勒自己也上战场了吗?

哲人: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当时44岁的阿德勒便作为军医被征召入伍,在陆军医院精神神经科工作。当时军医被委派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住院的士兵们实施治疗,尽快把他们送回到前线。

青年:……竟然是送回到前线。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治疗呢?!

哲人:正如你所说。治好康复的士兵被重新送回前线,如果治不好也不能回归社会。对于因幼年时失去弟弟而立志当医生的阿德勒来说,军医的任务实在是充满痛苦。后来阿德勒回顾军医时代的事情时说,“品味到了犯人一样的感觉。
青年:哎呀哎呀,这种工作光想想就令人心痛。

哲人:”作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许许多多的非战斗人员也被卷入其中。这场战争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然,这场悲剧也给以阿德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弗洛伊德经过这场大战之后开始提倡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死本能”的“死亡驱力”。这是一个有各种各样解释的概念,眼前我们可以把他看成“对生命的破坏冲动”之类的东西。

另一方面,以军医的立场直接经历了这场大战的阿德勒则提倡与弗洛伊德完全相反的“共同体感觉”。可以说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

青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共同体感觉呢?

哲人:阿德勒是一个彻底的实践主义者。可以说他并不是像弗洛伊德一样去思考战争、杀人以及暴力的“原因”,而是探索“如何能够阻止战争”。

人类渴望战争、杀人或暴力吗?并非如此。人类都具有视他人为同伴的意识也就是共同体感觉,如果能将这种共同体感觉培养起来就可以防止战争。并且,我们具备完成这一任务的力量……阿德勒相信人类。

青年:……但是,他这种追求空洞理想的主张当时就被批判为非科学思想

哲人:是的,他当时受到了很多批判也失去了许多同伴。但是,阿德勒的主张并不是非科学的思想,而是建设性的思想。因为他的原理中的原则是“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阿德勒的理想尚未实现,甚至不知道能否实现。

青年:您是说只要不放弃理想,总有一天将不再有战争?

哲人:特蕾莎修女被问到“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她这样回答,“回家之后请善待家人。”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也是一样。不是为世界和平做什么,而是首先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信赖总有一日足以平息国家间的斗争。

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想要获得学生们的信赖,首先自己必须信赖学生。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大家指手画脚,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青年:……三年前您也说过“应该由你开始”这样的话吧?
哲人:是的。“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这是被问到共同体感觉实效性时阿德勒的回答。
青年:世界会因为我的一步而改变吗?

哲人: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但是,现在不必考虑结果如何。你能做的就只有去信赖最亲近的人。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