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作者是(美)金伯莉·布雷恩。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情感引导书。
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去合理地认知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书中更侧重于在这方面为父母们提供方法和建议,教父母们如何以及何时适用这种方法去教导孩子。 在父母的情感引导下,孩子将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样即使在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亲密关系的培养并不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行为的严厉约束或放任自流,而是取决于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0~7岁)对孩子进行的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本质就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当孩子们长大成人,离开家,他们都会进入相同的社会模式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害羞,还有一些孩子外向且倔强。对于父母来说,关注孩子的性格与情感,实施这种全新的育儿方式非常重要。这样的话,父母也就不会一直采取那种极端且没有什么效果的教育方式了。让我们一起培养我们健康、快乐、自信、大方的孩子。
书中提供了一些比较实用的父母与不同年龄孩子打交道的案例,可以作为工具书参考。
经典摘录
- 研究证明,孩子在非惩罚性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接受能力也最强。
- 案例:【孩子们正在走廊里来回奔跑——脚步在木制地板上所发出的轰鸣声中掺杂着他们尖锐又刺耳的叫声。这让正在煲电话粥的妈妈不胜其烦,她越发难以忍受这种噪音了。】
我们别忘了,孩子们其实并没做什么危险的举动,不过是让妈妈的神经很难受而已。小家伙们年纪小但精力充沛,就是喜欢到处跑,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他们玩得正在兴头上,非常开心,当然不想突然间停下来去下什么棋,让他们回到房间里去其实是一种惩罚,取消冰淇淋也同样是惩罚手段——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
放任型妈妈面对同样的状况只会唉声叹气,无奈地摇头,然后对电话另一端的朋友说:“哦,不过是孩子们在乱闹……的确太吵了……他们都快要把屋顶掀翻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挂掉电话,然后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作者观点:无论是控制型妈妈还是放任型妈妈,都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而这正是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必须学会的规矩。从长远角度讲,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作者建议:
情感引导型妈妈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太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个个跑得跟小火车似的——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跑道,屋里可不方便赛跑,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好?请你们也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先去后院玩可以吗?”这种处理办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妈妈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
- 例子:不要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 【当孩子从秋千上跌落下来的时候,目睹了全部经过的父母可能心想,他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会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艾登,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位家长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当孩子从秋千上掉下来时心里的感受呢?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高兴地飘荡,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他心里在想:“噢,我的天哪,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一定看起来很蠢……”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总之,类似于荡秋千摔下来这样的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情感变化,家长们都往往考虑不到,更不用说更加重大的事件了。】
作者建议: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轻视孩子感受的例子。例如,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应该能自己走到公园。加油,别停下!”或者有的家长会对恐惧游泳的孩子说:“尽管往水池里跳。不要担心,我会抓住你的,你要是再不跳的话我就再也不带你来了!”结果不肯跳的孩子就被领走了。
- 不要过分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案例:
- 我们从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非要给他“上一课”。
作者介绍了一下怎样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教育我的大儿子。在他五岁的时候,我没有试图“给他一个教训”,而是让他切切实实地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责任。在他去后院玩球之前,我提醒他说:“如果你因为玩球而晚回来吃饭的话,就必须和大家一起吃完,否则的话你可能就来不及吃甜点了。晚餐七点钟开始,而你要在七点半钟去洗澡,然后上床听故事。”然后我用五分钟的时间解释了现在距离七点钟还有多长时间,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告诉他我会在七点钟准时叫他进来。
父母应当依靠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消极的后果,来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作为情感引导者,你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负面的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