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框架与方程组

本章说

  题头诗:

  重走SLAM路,之前学的全忘光
  今日重拾起,痛定思痛写总结
  长征路漫漫,君当切实行

  第二讲主要说了两个内容,一是一个完整的、常规的SLAM有哪些部件组成;二是SLAM的数学描述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二点是基础,它说明了一个SLAM系统在数学上是可以成立的;第一点是第二点的工程实现,仅一个数学模型是无法求解的,其必将面临着非常多的工程问题,而第一点给出的常规结构,是在多方验证下证明可行的方案。

说内容

  先说第二点,SLAM的数学模型怎么理解?
  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必备的前期准备是参数符号,这里我们准备了四类参数:

  1. 机器人在 k k k时刻的位置 x k x_k xk,以及 k k k时刻的运动传感器的读数 u k u_k uk
  2. j j j个路标点的位置 y j y_j yj
  3. j j j个路标点在 k k k时刻被机器人观测到的信息 z k j z_{kj} zkj
  4. 机器人位置记录的扰动 w k w_k wk和观测信息的扰动 v k j v_{kj} vkj

  定义了上面的四类参数,我们可以列出机器人的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
{ x k =   f ( x k − 1 , u k , w k ) z k j =   h ( y j , x k , v k j ) \left\{ \begin{aligned} x_k & = & \ f(x_{k-1},u_k,w_k)\\ z_{kj} & = & \ h(y_j,x_k,v_{kj})\\ \end{aligned} \right. {xkzkj== f(xk1,uk,wk) h(yj,xk,vkj)
  数学模型的优势是很好的说明了SLAM的可行性,但我们对运动方程和观测方程涉及到的函数 f f f h h h仅做了简单的描述性解释,事实上,运动方程关联着旋转矩阵、变换矩阵、李群、李代数等;观测方程关联着相机模型、相机内参、相机外参等。而从该方程组中求解误差最小的一组 x k x_k xk y j y_j yj将关联着非线性最优化的相关内容。所以,该数学模型是第一部分数学基础的总览。
  再说说第一点,SLAM工程的实现
  有了数学模型其实已经可以写代码求解了,但是SLAM追求实时性,所以有一个优秀的工程结构才可以保证SLAM的顺利运行,而目前广泛认可的SLAM结构当属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合数学模型,我们来说明各部分在做什么:

  1. 前端视觉里程计通过特征匹配计算了相机在各时刻的位姿,即 x k x_k xk
  2. 后端非线性优化接收 x k x_k xk信息,以及回环检测的信息,并做全局一致性优化(或许是误差最小?这部分还没有学到),相当于求解最小二乘解

  第二讲的内容就先说到这吧,由于上次学习只学到了视觉里程计1,所以对于后端怎么做的其实还有点迷糊,等重走完并学习到后端后,再回来做补充吧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