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阵波束特性和阵列因子

本文转载自:ADI,原文作者是技术主管Peter Delos、工程总监Bob Broughton以及高级现场应用工程师Jon Kraft等人,原文链接:https://www.analog.com/cn/analog-dialogue/articles/phased-array-antenna-patterns-part1.html,可下载中文版PDF。

该主题一共有三篇系列文章,这是第一篇,其余还有两篇。

1、简介

虽然数字相控阵技术在商业、航空航天以及防务等领域中的应用在不断增长,但是很多研发工程师对相控阵天线还不是特别了解。而且相控阵天线设计也并非很新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不过,大多数的文献仅适合于精通电磁学的天线工程师。

随着相控阵开始包含越来越多的混合信号和数字技术,许多工程师可以从更直观的相控阵天线方向图说明中理解相控阵。事实证明,相控阵天线设计与混合信号以及数字工程师每处理的离散时间采样系统之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本系列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天线设计工程师,而是向读者解释相控阵子系统或器件的对相控阵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2、波束方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个直观的相控阵波束扫描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是一个简单的图示,描绘了信号从两个不同方向射入四个天线阵元,在接收通道上的每个天线阵元后端都会产生延时,然后四个信号再累加到一起。

在图1(a)中,所有通道的后端延时加上信号到达每个阵元的时间差(相位差)一致,因此会导致四个信号同相到达合并点,同相叠加会增强累加器输出的信号(波束形成)。

但是在图1(b)中,信号垂直于阵元入射,故而信号到达的延时相同,但入射信号与天线元阵元垂直,加上阵元后端产生的延时,会导致四个信号的相位不一致,因此累加器的输出会被大幅削弱。

我的理解:上述两个论述的意思大致是在期望方向得到的波束会被放大,在不期望的方向的波束会被抑制。

(同相叠加和非同相叠加的原理在MTI、相量均值相消、波束形成中应用较多)
理解波束扫描角度

在相控阵中,延时是波束扫描所需的变化量,可以通过MATLAB相移来实现延时仿真,这在许多实现中是十分常见且实用的做法。我们将在介绍波束斜视的部分讨论延时与相移的影响,但目前我们先来了解相移实现,然后推导相应相移的波束扫描计算。

图2所示为使用移相器而非延时器的相控阵,请注意,我们将法线方向(θ = 0°)定义为垂直于天线正面,法线方向右侧定义为正角,法线方向左侧定义为负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相控阵RF移相器

要得到波束扫描所需的相移,可以在相邻阵元之间绘制一组直角三角形,如图3所示,其中,ΔΦ表示这些相邻阵元间的相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相移ΔΦ与波束转向角度的推导

图3(a)定义了这些阵元之间的三角恒等式,阵元间距用d表示,波束指向与法线方向相距θ的方向,波束距离水平线的角度为φ。

在图3(b)中,我们看到θ与φ的和为90°,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L,因为L = dsin(θ),L表示电磁波信号传播的微小距离。

波束扫描所需的延时等于信号经过距离L所用的时间,如果将L看作波长的系数,则相位延迟(相位差)可以用该延时替代,故ΔΦ可以定义为相对于θ的恒等式,如图3©以及等式1所示。

图片

如果阵元间隔正好等于发射信号的半波长,则公式1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图片

我们以具体计算示例来理解这些等式,假设两个天线阵元的间距是15 mm,一个10.6 GHz的信号以距离法线30°的角度入射,那么这两个阵元之间的最佳相移是多少呢?

详细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图片

因此,如果信号以θ = 30°到达天线,将相邻阵元的相位移动95°,就可以使两个阵元各自的信号实现相位一致叠加,这样就可以使该方向的天线增益达到最大值。

为深入理解相移如何随着波束方向(θ)变化,图4绘制了不同条件下的情况。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d = λ/2时,法线附近的斜率约为3:1,即等式2中的乘数π,这种情况还展示出,理论上阵元间达到180°的相移会使波束方向产生90°的相移,但在真实的阵元方向图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FOV不可能达到这么大。

需要注意的是,d > λ/2时,因为存在栅瓣不能够提供完整波束扫描的相移,在后面会介绍导致天线方向图中的栅瓣(混叠)的原因。

图片

图4.阵元之间的相移ΔΦ与波束方向(θ)之间的关系

三、等间隔线性阵列
上文推导的等式仅适用于两个阵元,但实际的相控阵可能在两个维度上包含数千个阵元,本文仅考虑线性阵列(LA)。

线性阵列为单阵元宽度,其中包含N个阵元,不同线性阵列间隔可能各有不同,但同一线性阵列通常是等间隔(ULA)。在本文中,我们将各个阵元的间隔设为统一距离d(图5),这个等间隔线性阵列模型虽然是简化版,但基本介绍了天线方向图如何形成以及各种不同的条件,可以进一步运用线性阵列的原理来理解二维阵列。

图片

图5.等间隔线性阵列(N = 4)

四、近场与远场
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上文针对N = 2的线性阵列推导的公式运用到N = 10,000的线性阵列呢?

现在,似乎每个天线阵元都以稍微不同的角度指向球形波前,如图6所示。

图片

图6.信号源与线性阵列较近

如果信号源较近,则每个阵元的入射角不同,这种情况称为近场。我们可以算出所有这些角度,有时需要这么做是为了进行天线测试和阵元通道校准,因为我们的测试装置只能这么大。

然而,如果信号源较远,则就是图7所示的情况。

图片

图7.信号源与线性阵列相隔较远

如果信号源较远,则半径较大的球形波前会使得电磁波的传播路径趋于平行,故所有波束角都相等,每个相邻阵元的路径长度(L = d × sinθ)均超过隔壁的阵元。这种方式极大简化了数学计算,意味着我们推导出来的双阵元等式可以应用到数千个阵元,但前提是这些阵元的间隔相同。

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出远场假设?远场有多远?虽然稍显主观,但通常而言,远场定义是超过:

图片

其中,D表示天线直径(对于等间隔线性阵列为(N-1) × d)。对于小型阵列(D值小)或低频(λ值大),远场距离较小。对于大型阵列(或高频),远场距离可能长达数千米!这样测试和校准阵列就十分困难,因此对于这类情况,可以使用更为详细的近场模型,然后再按比例扩展到真实世界使用的远场阵列,例如雷达模拟仪。

五、天线增益、方向性和孔径
在继续深入学习前先了解天线增益、方向性和孔径的定义十分有用。

首先,介绍增益与方向性,因为这两个概念经常互换使用。

天线增益和方向性是相较于各向同性天线而言,各向同性天线是所有方向均匀辐射的理想天线。方向性是指在特定方向上测得的最大功率Pmax与所有方向辐射的平均功率Pav的比值。如果没有定义方向,则方向性由等式4确定。

图片

在比较天线时,方向性是一个有用指标,因为它定义了集中辐射能量的能力。增益与方向性的方向图相同,但增益包含天线损耗。

图片

其中,Prad是总辐射功率, Pin是输入到天线的功率,k表示天线辐射过程中的损耗。

接下来,我们将天线方向图视为三维方向的函数,将方向性视为波束宽度的函数。

图片
图8.投射到球体的面积的三维视图

球体的总表面积是4πr2,来自各向同性辐射体的功率密度如下所示。其中,采用的单位为(W/m2)。

图片

球体上的一块区域存在两个角方向,在雷达系统中,这两个角方向通常称作方位角和俯仰角。波束宽度可以描述为每个角方向的函数(

),该区域会在球体上形成一块面积 。
球面度(Sr=Steradian)是立体角的计量单位,面积为半径平方( )的球表面对球心的张角等于1球面度。因为球的表面积是 ,所以,整个球面有4π球面度。
是以球面度为单位表示的波束宽度,可以近似为 。确认 为球体上的面积后,方向性可以表示为:
图片
我们将要考虑的第三个天线术语是孔径,天线孔径表示用于接收电磁波的有效面积,包含相对于波长的函数。各向同性天线的孔径为:
图片
增益是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而言,产生的有效天线孔径为:
图片
综合三个术语来看,可以将增益视作用于定义辐射方向图的角的函数,表示天线中的效率(或损耗)。
六、线性阵列的阵列因子
目前,我们能够预测阵元之间的最佳时间(或相位)来实现最大天线方向性,但我们非常需要了解和操作完整的天线增益方向图,这分为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阵列的每个独立阵元(或许是贴片)都存在增益,称为阵元因子( )。
第二,通过阵列波束成型会产生增益影响,称为阵列因子 ( )。
全阵列天线增益方向图是这两个因子的组合,如等式10所示:
图片
图片

图9.阵元因子和阵列因子
表示阵列中单个阵元的辐射方向图,其定义取决于天线的几何形状和构造,而不是在运行中会发生变化的因素。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会限制总阵列的增益,尤其是靠近水平线时。但由于我们不采用电子控制,因此可以将它保持固定不变,作为总相控阵增益等式的影响因子。在本文中,我们假设所有独立阵元都有相同的阵元因子。
接下来重点介绍阵列因子 ,阵列因子的计算基于阵列几何结构(d表示等间隔线性阵列)和波束权重(幅度和相位)。推导等间隔线性阵列的阵列因子十分简单,本文末尾引用的参考文献中详细介绍了相关内容。
文献中使用的等式各有不同,具体取决于线性阵列参数的定义方式。由于主要问题在于增益如何变化,因此绘制相对于单位增益的标准化阵列因子通常更具指导意义,标准化阵列因子可以写为等式11:
图片
我们已将波束角度 定义为阵元之间的相移的函数 ,故也可以将标准化天线因子写为等式12:
图片
阵列因子等式中假设条件包括:
(1)阵元间距相等。
(2)阵元之间的相移相同。
(3)所有阵元的幅度相同。
接下来,我们利用这些等式绘制多种阵列尺寸的阵列因子。
图片
图10.位于线性阵列法线的标准化阵列因子
其中阵元间隔为d = λ/2,阵元数量分别为8、16和32。
图片
图11.处于多种波束角度的32阵元线性阵列的标准化阵列因子
其中阵元间隔为d = λ/2。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点:
(1)第一个旁瓣位于–13 dBc,与阵元数量无关,这是由阵列因子等式中的sinc函数决定的。旁瓣可以通过逐渐减少阵元中的增益来改善,这一问题将在本系列后续内容中探讨。另外,加窗也可以改善,但也会展宽主瓣,降低角度分辨率。
(2)波束宽度随着阵元数量而减小,这是增加角度分辨率的途径之一。
(3)扫描的波束离法线越远,波束宽度会随之变宽,这是由于角度分辨率的定义公式决定的。
(4)零陷的数量随着阵元数量的增加而增多,相当于增加了采样点数。
七、波束宽度
波束宽度是评估天线角度分辨率的一个指标,最常见的是通过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或主瓣的零点到零点的间隔(FNBW)定义波束宽度。
找到HPBW的方法是,从峰值向下移动3 dB,并测量角距,如图12所示。
图片
图12.天线波束宽度的定义
(所示线性阵列为N = 8,d = λ/2,θ = 30°)
利用我们的标准化阵列因子等式,可以通过将等式3设为等于半功率级别(3 dB或 )来解算该HPBW。我们假设法线(θ = 0°)、N = 8且d = λ/2。
图片
然后解算∆Φ得出0.35 rad。利用等式1并解算θ:
图片
该θ是到达3 dB点(即HPBW的一半)的峰值,故我们只需要将它乘以2即可获得3 dB点之间的角距,这会得出12.8°的HPBW。
我们可以对等于0的阵列因子重复这个计算过程,并获得在前文所述条件下的第一个零点到零点的间隔角度FNBW 28.5°。
对于等间隔线性阵列,等式15可计算出HPBW 的近似值。
图片
图13绘制了在λ/2阵元间隔条件下多种阵元数量的波束宽度与波束角:
图片
图13.阵元数量为16、32和100时,阵元间隔为λ/2的波束宽度与波束角
在此图中,值得注意的是与业界正在开发的阵列尺寸相关的一些观察结果。
(1)1°波束精度要求存在100个阵元。如果方位角和俯仰角都有此要求,则会产生包含10,000个阵元的阵列。1°精度只会出现在近乎理想条件下的法线处,在现场阵列中,若要在多种扫描角中保持1°精度,将会进一步增加阵元数量,这一观察结果会为超大阵列设定波束宽度的实际限制。
超分辨算法、稀疏阵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1000个阵元的阵列是业界常见阵列,如果每个方向32个阵元,则总共拥有1024个阵元,靠近法线处会产生小于4°的波束精度。
(3)256个阵元的阵列可以低成本量产,并且仍具有小于10°的波束指向精度。这或许是许多应用能够接受的理想选择。
(4)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这些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波束宽度在60° 处都会加倍,这是由于分母中的cosθ导致的。
八、结合阵元因子和阵列因子
上一节仅考虑了阵列因子,但为了找出总天线增益,还需要阵元因子。图14描述的示例中,我们使用一个简单的余弦形状作为阵元因子,或标准化阵元增益 。
余弦滚降在相控阵分析中十分常见,如果考虑的是平面,则可以将它显示出来。在宽边,有一个最大面积。随着角度远离宽边,可见面积会随着余弦函数而减小。
在上文的λ/2间隔、均匀辐射方向图、含16个阵元的线性阵列中使用了阵列因子 。总方向图是阵元因子和阵列因子的线性乘积,因此采用dB刻度,可以将它们相加。
图片
图14.阵元因子和阵列因子组合形成总天线方向图
随着波束远离法线的一些观察结果:
(1)主波束的幅值按照阵元因子的速率衰减。
(2)法线上的旁瓣没有幅度损失。
(3)在原理线时总体阵列的旁瓣性能下降。
九、天线绘图:笛卡尔与极坐标
目前使用的天线方向图绘图一直采用笛卡尔坐标,但采用极坐标绘制天线方向图也很常见,因为它们更容易表示从天线向外部空间辐射的能量。
图15是图12的重绘版本,但使用的是极坐标。请注意,采用的数据完全相同,只是以极坐标系统重新绘制。能够以任一表示方法呈现天线方向图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这两种系统在文献中均会使用。
在本系列的大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使用笛卡尔坐标,因为该表示方法更容易比较波束宽度和旁瓣性能。
图片
图15.N = 8,d = λ/2,θ = 30°的极坐标天线方向性绘图
十、阵列相互作用(互易)
截至目前,所有图解和文字均描述的是阵列接收的信号,那么对于发射阵列会有何不同呢?
幸运的是,大多数天线性阵列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接收天线的所有图解、等式和术语与发射天线相同。有时将波束视为由阵列接收会更容易理解,比如就栅瓣而言。或许将阵列视为发射波束更为直观,在本文中,我们通常将阵列描述为接收信号,但如果对您而言难以想象,也可以从发射角度思考相同的概念。
小结
本系列第1部分至此结束,本文介绍了关于相控阵波束扫描的概念,推导并以图形方式展示了用来计算波束转向的阵列相移的等式,然后通过观察阵元数量、阵元间隔和波束角对天线响应的影响,定义了阵列因子和阵元因子。最后,展示了以笛卡尔与极坐标表示的天线方向图对比。
在本系列后续文章中,将进一步探讨相控阵天线方向图和减损,敬请期待。
我们将会研究和讨论天线变窄如何导致旁瓣缩小,栅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宽带系统中相移与延时的影响。最后将对延迟块的有限分辨率进行分析,介绍它如何形成量化旁瓣并降低波束分辨率。
参考文献
Balanis, Constantine A. 天线理论:分析与设计。第三版,Wiley,2005年。
Mailloux, Robert J. 相控阵天线手册。第二版,Artech House,2005年。
O’Donnell, Robert M. “雷达系统工程:简介。”IEEE,2012年6月。
Skolnik, Merrill. 雷达手册。第三版,McGraw-Hill,2008年。

  • 10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