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学习 KNN算法及稠密SIFT(Dense-sift)图像识别

KNN算法

1、KNN算法概述
  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邻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并具有这个类别上样本的特性。该方法在确定分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

2、KNN算法介绍
KNN是通过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它的的思路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K通常是不大于20的整数。KNN算法中,所选择的邻居都是已经正确分类的对象。该方法在定类决策上只依据最邻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样本的类别来决定待分样本所属的类别。
算法的描述为:
1)计算测试数据与各个训练数据之间的距离;
2)按照距离的递增关系进行排序;
3)选取距离最小的K个点;
4)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返回前K个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测试数据的预测分类。

Dense-sift(稠密SIFT)原理

传统的SIFT算法即Sparse SIFT,不能很好地表征不同类之间的特征差异,达不到所需的分类要求。而Dense SIFT算法,是一种对输入图像进行分块处理,再进行SIFT运算的特征提取过程。Dense SIFT根据可调的参数大小,来适当满足不同分类任务下对图像的特征表征能力。而Sparse SIFT则是对整幅图像的处理,得到一系列特征点(keypoints)。

代码实现:

简单的二维例子

# -*- coding: utf-8 -*-
from numpy.random import randn
import pickle
from pylab import *

# create sample data of 2D points
n = 200
# two normal distributions
class_1 = 0.6 * randn(n,2)
class_2 = 1.2 * randn(n,2) + array([5,1])
labels = hstack((ones(n),-ones(n)))
# save with Pickle
#with open('points_normal.pkl', 'w') as f:
with open('points_normal_test.pkl', 'wb') as f:
    pickle.dump(class_1,f)
    pickle.dump(class_2,f)
    pickle.dump(labels,f)
#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ring around it
print ("save OK!")
class_1 = 0.6 * randn(n,2)
r = 0.8 * randn(n,1) + 5
angle = 2*pi * randn(n,1)
class_2 = hstack((r*cos(angle),r*sin(angle)))
labels = hstack((ones(n),-ones(n)))
# save with Pickle
#with open('points_ring.pkl', &#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