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电容的理解
电路的运作原理
金属上带有成对存在的电荷,一正一负,而且只有负电荷也就是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于同性相斥,一个极板上的正负电荷时一定的,试图将一个负电荷丢进去,它会被排斥出来。
在加上外部电场时由于电势差的作用,会排斥在电源负极的电子同时吸引电子到达正极。正常情况下,由于电势差的存在,电子会通过电池移动,就像水位差存在时,水就会从一边一直往一个方向流动。什么时候回停下来,显然是当水位差不存在时。理想情况下,也就是当电池两边的电势差基本上不存在时就会停止放电,电池会完全放空。
但是现实中在一个有电阻的电路中,并不会到这种情况才停止放电。仍然以水位举例,假设两个地方的水位有差异,应该会流动,但是当两个水位之间有一个水位驱动轮,就会对水流起到阻碍作用,在电路中就是说在驱动这个物体运动时就需要更高的电位差。因此在实际的电池使用中,一般电池还有电势差,但无法工作,原因在于,其电势差已经无法驱动器件工作。
电容工作原理
电容介绍
电容是一种能以电荷的形式储存能量的装置。与同样大小的电池相比,电容能储存的能量要小得多。
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是间隔对置的2个电极(金属板)。施加直流电压到2个电极上,电子瞬间聚集到其中一个电极上,该电极带负电,另一个电极则处于电子不足的状态,带正电。该状态在撤去直流电压后依旧存在。即,在2个电极之间蓄积了电荷。在电极间插入电介质(陶瓷、塑料薄膜等),通过电介质的极化,蓄积的电荷增加。表示电容器蓄积多少电荷的指标叫做电容量(简称容量)。
电容的充电过程实际上是存储电荷的过程
两块极板,正负电荷相同数量时显电中性。将两块极板靠近,一块极板上的正电荷会吸引另一块板子上的负电荷,同时会排斥另一块上的正电荷,电子已经有流动的趋势。当外接电源后,电势差的存在会将一边的电子(负电荷)吸引到正极,经过电池内部会将电子到达负极,负极又会排斥电子。由于电子无法通过空气到达另一块极板,在这种情况下,与正极连接的板子上的电子越来越少,与负极连接的板子上电子越来越多。又由于两块极板上的电荷相互作用,会加强这种流动(有A与B两块板子,A上的正电荷吸引B上的电子,B上的电子,排斥A上的电子)。最终会导致一块极板上显正电,一块显负电。B上的负电荷继续增加,A上的负电荷继续减少,两边的电势差也越来越大。但是这种情况不能无限制的持续下去。当B极板上的负电荷越来越多,会导致对负电荷的排斥力越来越大。由于负电荷本身相当于被电源强行压入B极板,当电源能施加的“力”小于排斥力时,就无法再继续压入负电荷。此时两端的电势差与电源电压相等,原因是这整个过程都是有电源驱动的,当电源无法驱动时,代表两个极板之间的电势差已经达到了与电源相同的大小,自然不能再将拉动电子。
最后,电容的电荷量积累到这种情况下的极限值,无法再继续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对电容的充电完成。
增加电容量
增加电容量的三种方法:两极板之间加入介质、增加极板面积、减少极板间的距离。
首先,分析减少极板的距离:当靠近两块极板时,两块极板之间电荷的作用力更强,相当于它分担了电源的一部分压力,可以使电源向B板压入更多的电子。可以存入更多的电荷量,但是电压不会增加,因为极板之间的作用力分担了一部分。也就是说,电子更容易通过,导致更多的电子可以被压到B板,但是最终会达到平衡,也就是电源电压所能拉动电子的极限,随着电子在B板累计,当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逐渐增加逼近到电源的电势差,最终相等后电源的电势差将不再大于极板之间的电势差,导致无法拖动电子,最终达到平衡。
增加介质也相当于增强了两极板之间电荷的相互作用力。而增加极板面积,是单纯增加了一个极板上的电荷量,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也因此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