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 稀缺(上)

Hi,早!很久没有更新读书记了,因为事务的冲突便把记录的事情降低了优先级。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最近看的新书《稀缺》。

在开始之前,我想请问一下你会不会有以下几个现象:

  • 1、每天很忙,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
  • 2、钱总不够,总是月光或者入不敷出。
  • 3、容易争吵,对家人没耐心,每次吵架完去工作感觉好累。
  • 4、或者是对于穷人贫困的原因抱有:不会理财、懒惰等看法。

如果有的话,我觉得看一下这本书,蛮有帮助。因为暂时公众号没有留言的功能,于是简单录了一个视频,欢迎朋友评论区指导交流。


下面是《稀缺》的读书笔记,内容大部分来自书中,小部分来自个人感谢与记录。
如果没有时间看书的看看下面的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记录了结论,简化或者是省略了实验。
有时间的话,看看原书,会更容易去接受这些观点。

引子

书最开头举了两个例子:

  • 1、塞德希尔:事情渐渐堆积成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 2、肖恩:深陷于债务泥潭中,无力自拔。

这是两个我们身边可以随时看到的例子:

  • 对于例子一:他要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以前积压下来的事情优先去做,而新找上门的事情则一概拒之门外——他要对所有的新要求说“不”。但是当新的“好机会”来临时。。。

对于例子二:肖恩从许多地方得到了理财建议,而这些建议都大同小异:不要再越陷越深了。不要再借贷了。节约开支,能省则省。有些支出实在难以放弃,但你还是要想办法学会忍痛割爱。但是。。。

这些建议中看不中用。抵制诱惑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抵制所有诱惑则更是难上加难——他觊觎已久的皮夹克,现在终于打出了千载难逢的优惠价;女儿的生日快到了,用廉价礼物搪塞过去,似乎又不太合适。超支的方面太多了。最后,肖恩再一次掉进了债务深渊。


你越是忙碌,就越需要拒绝他人的请求;

你的债务越多,就越需要不出去购物。


上面两个例子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是作者看穿事情的本质后,发现是一致的。

塞德希尔和肖恩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感受到了稀缺所造成的影响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塞德希尔感觉心烦意乱,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肖恩感觉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

这一点相似之处,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稀缺”就是导致塞德希尔和肖恩有如此相似行事方式的根源?

今天的主角:稀缺

稀缺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各方面

稀缺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远远超越了上面事例中的个人范畴。

举例来说,失业问题同时也是资金稀缺的问题——如果你丢了工作,那么你手头就会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因为收入太少,你也就没办法支付住房的按揭贷款、车子的分期付款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开销;

日渐增多的社交孤立问题——“独自打保龄球”,也是社交稀缺、人际交往纽带缺乏的一种表现形式[插图];

坚持节食的人就需要面对饥饿的挑战,面对热量减少或稀缺的挑战;

而世界贫困问题,也就是世界各地大量人口每天只能靠一两美元勉强度日的问题,则是另一种资金稀缺的表现形式。

不过,贫困与失业不同,后者导致的囊中羞涩事发突然,可以通过寻找新工作来解决,而前者则意味着持久的拮据与艰难。

在现今诸多的社会问题中,我们都能看到稀缺的存在。这些社会问题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中,但都逃不开稀缺的范畴。

想要解决掉问题,先要认识到问题对我们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行为学中的稀缺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

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 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食物;
  • 对于忙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完成某项工作的时间;
  • 对于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想办法支付每个月的房租;
  • 而对于孤独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稀缺对人类大脑产生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稀缺俘获了这些饥渴的大脑。

当饿肚子的人能以更快的速度识别出“蛋糕”这个词语时,并不是因为他们“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词语上——识别的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进行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俘获”这个词来描述稀缺会令大脑产生专注现象的原因。

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

在所有这些情况中,稀缺都在潜意识的层面发挥着作用。

对注意力的俘获,会改变人的体验。在诸如车祸和抢劫等短暂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件中,注意力的增强会引发“主观时间延展”现象——人们会感到这类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因为在短时间内人们需要处理更大量的信息。

这里是不是也说明了为什么出车祸的人脑子里会放电影一般~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情况:失恋的经历会让我们去关注公园中牵手漫步的亲密情侣。或者,在进入新学校、入职新岗位的头一天,我们被陌生人包围时,每一个投向自己的微笑、蹙眉或凝望,都会让自己感觉充满了特殊意味。

比起行为学中的稀缺,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的稀缺。

经济学中的稀缺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有限方式去实现无限愿望的学科,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应该如何对实物稀缺进行管理的学科。

作者的这个概念形容很有趣。有限方式去实现无限愿望。

价格是对实物稀缺的反映,有时这种反映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经济学领域,稀缺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数量都是有限的,就算是最富有的人也买不起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但我们认为,虽然稀缺是无处不在的,但对稀缺的感觉却并非如此。

稀缺的感觉来自哪里?实质性的限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限的存款、欠下的债务、等待我们去完成的工作等。

可见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和我们自身的体验。

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得不幸福。

  • 我们越是贫穷,就越是买不到什么好东西,大到昂贵的学区房,小到给食物提味的盐和糖;

  • 我们越是忙碌,就越享受不到休闲时光,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与家人欢聚一堂;

  • 我们的体重越是超标,就越不敢品尝美食,

如此种种。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的确会令人不快,而且会产生其他不良影响,比如我们的健康、安全和受教育水平都会受到影响。

稀缺,会导致不满,甚至抗争。

稀缺不仅仅是实质上的约束,也是一种心态。

当稀缺俘获了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无论它的存在是以毫秒计,还是以小时、天或星期计。

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我们对选择的权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你是不是会想起,物质缺乏的人的决定大多数会注重当下。

稀缺,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都会创造出类似的心态。对这种心态的理解,有助于解释许多行为和稀缺所导致的后果。

稀缺之所以会俘获我们,是因为稀缺很重要,值得我们投以关注。当稀缺俘获大脑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加集中,做事就会更有效率。

工作上的拖延,但是在DDL的时候,是不是你的效率暴涨,因为时间已经剩的不多了。

但这种专注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专注,选择我们当下的事情作为参照物的话,我们就是走神。

因为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稀缺上,思想总是围着稀缺打转,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

每个人的心智会有一个带宽,带宽是我们心智的容量。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控制力。

贫穷状态会比彻夜不眠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更大。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穷人的带宽不及富人,而是因为贫困的经历会降低任何一个人的带宽。

难以坚持按计划行事,无法抗拒新皮衣的诱惑,无法拒绝新项目的吸引,忘性大(忘记验车、打电话、还账单),脑子不好使(错误地估计了银行账户中的余额,发错了邀请函),这些都是因为带宽变窄才发生的。

在稀缺所引发的后果中,有一项尤为重要:**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塞德希尔和肖恩落入稀缺陷阱而无力逃脱,并非巧合。稀缺会创造出更大的陷阱。

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十分简单。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 作者一: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在麻省理工学院,与《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联合创立“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于2002年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 作者二:埃尔德·沙菲尔,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8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姆奖获得者。研究领域涉及认知科学、判断与决策、行为经济学等。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展过“货币幻觉”方面的研究。

与《贫穷的本质》一起阅读,会很有收获!

稀缺心态是一切根源

稀缺心态的得失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

在你每次月底的缩衣减食、期末冲刺。你回想那个时候的你是不是格外的专注,平时学习一会要剪个指甲、上个厕所的你,在时间将近的时候格外专注。

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

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

但是这会让我们变得短时,做出一些非长远有益的决定。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专注是好的,但稀缺心态导致的专注可能没有那么好。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紧迫的时间会令人精神集中,迫使我们将之前积累的努力浓缩成即时产出的成果。

再想想我们开会,有时候会议刚刚开始,发言人没有什么重点,离题甚远。等到与会者开始意识到时间快不够了,于是变得认真起来。会议的后半段总是会出现很多实质性的进展。

中途修正反映了稀缺俘获大脑所引发的一种结果——一旦时间不够用的现实变得无法逃避,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截止日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构建很多类似的场景来提升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

佯装稀缺是很难做到的。之所以会产生“专注红利”,是因为稀缺会将自身的影响强加于我们,在纷繁的琐事中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发现,稀缺的影响超越了意识控制的范畴,其发生速度以毫秒计。这就是为什么迫近的截止日期会使我们能如此义无反顾地避开干扰和诱惑的原因——稀缺会自动将这些因素推至一旁。

是无意识的,而不是有意识的。

书中的实验数据显示,稀缺会在许多不同的时间单位中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即能在几毫秒间,饥饿的人就能辨认出“蛋糕”这个词。同样,稀缺也能在几分钟、几天和几周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大四学生在毕业之前充分享受大学时光的行为)。稀缺的牵引力始于最初的那几毫秒,然后逐渐积累,最后转化为表现在更长时间段之中的行为。

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话说就是,“在思考快与慢的两个节奏上,稀缺都会俘获大脑”。

那稀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呢?

管窥:就是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管中窥豹。

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消防员的案例:美国出事消防员中79%的消防队员死于没有系安全带。

原因就是,接到报警之后,消防队员们直面的是时间稀缺问题:他们不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车,赶赴火灾现场,而且还要在抵达现场之前做好诸多准备工作——他们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们需要利用消防车上配备的计算机来研究起火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他们需要制定出进出火灾现场的路线;还要计算出所需水龙头的数量。所有这些,都要在抵达现场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完成。虽然消防队员们非常善于管理这种时间稀缺——他们能在几分钟之内就赶到较远的火灾现场,收获巨大的专注红利,但想获得这种红利却要付出代价。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

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

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于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管窥改变的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我们的生活会面临各种决策:
比如今天你是去选择健身还是工作,你有很久没有去健身房了,你有一个很要紧的工作需要完成。在多去一次健身房能给你带来的收益以及完成工作的迫切需要之间,进行了比较,然后决定不去健身。

相比之下,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截止日期会让我们产生短视。因为一觉醒来,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最为迫切的需要。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要去健身,因为你那满满当当的脑子已经容不下任何其他想法了。

这就是为什么,忙碌的人会越来越忙碌。

大脑的一个基本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当你生某人的气时,抑制作用会令你忽略他的好处:专注于他那些让你反感的地方,就会抑制你记忆中他积极的一面。

大脑并不只针对词汇或记忆而发挥抑制作用。

目标抑制是在管窥现象背后动作的机制。稀缺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目标——应对紧迫的需要,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

稀缺既能为人们带来收益(专注红利),也能让人们付出代价,而抑制机制就是这两者出现的根源。

我们专注、管窥、着手做事、疏忽其他事,都出于同样的原因:那些存在于“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

我们会对“管子”之内的想法反复斟酌,而“管子”之外的想法或多或少都会被忽视。

我们将这种负面后果称为“管窥负担”。关于管窥负担与专注红利孰轻孰重的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们的研究目的不是证明管窥的成本永远大于专注的收益,而是要证实我们产生管窥心态并非是由得失利弊的权衡来决定的,稀缺会自动俘获我们的大脑。

当稀缺将我们的大脑俘获时,我们不会通过对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可见,我们用管窥的方式来应对稀缺,既有利,又有弊。

没有权衡的决定,会变得不理智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心智带宽负担带来降低我们的智商

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

  • 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 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带宽,是对我们计算能力、关注能力、英明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衡量。从智商到高考成绩,再到冲动控制和成功节食,都与带宽相关。

稀缺会不断将我们吸入“管子”的视野之中,形成带宽负担,并由此抑制我们的各项基本能力。

虽然办公室看似安静,但却充满了各种干扰。而这些干扰,都来自你思想的深处。你可能会乘着这些“思想列车”神游很久,才能跳下来,回到最初专注的工作上。

这就是稀缺为带宽造成负担的过程。那些干扰我们、占据我们思想的事物,不一定来自外界,反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产生的,而它们往往比真正的火车更能打乱我们的思绪。

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将我们吸入“管子”之内。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内部干扰”的概念众所周知。大量研究都记录并证实了“内源性思考”对总体认知能力的深远影响,就连在大脑中重复一连串数字这种小事也被囊括在内。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的实验室研究,我们从中也了解到了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以及被干扰的表现形式。

一个主要的区别存在于“自上而下”处理和“自下而上”处理之间:

  • “自上而下”处理指的是思想会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 而“自下而上”处理则指的是注意力会被很难为我们所控制的刺激所俘获。

任何时候,一个快速的动作或突发的声音都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正在做的事情上吸引开来。一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分心形式,它并不需要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就会存在,那就是“神游”。

**稀缺也会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俘获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非自愿行为的原因——行为的发生不会再受意识的控制

因此,稀缺与火车或突如其来的噪声一样,就算我们主观地想要关注一件事物,心神也会因此而被扰乱。

你一定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就算与食物无关,也会与时间有关。比如,你有一项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但此时你又要去参加一个与此无关的会议。开会时,你能听进去多少内容?

你坐在会议桌边,努力集中注意力,但就算竭尽所能,你还是会时不时地想到那份尚未完成的工作。

**你身在会议室,而思想却在别处。**未完成的工作总是会将你的注意力转移至别处。

稀缺会不断地给大脑装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任务的“心智”就没有那么多了。

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

  • 认知能力: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
  • 执行控制力:其作用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拥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细节。稀缺对以上两者都会产生影响。


同一个人在将注意力集中于稀缺问题时,他的智商分数就会比不存在稀缺问题时要低。正如电脑同时运行着多个应用程序时,中央处理器就会降低运转速度一样,穷人在此时会表现得更差一些,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带宽正在想着其他事情。

因为脑子里要担心的事情太多了~,被分散了很多的注意力!

执行控制力拥有多个层面,自我控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我们本想克制自己不去吃的蛋糕,还是我们本不愿说出口的粗话,当心智带宽存在负担时,都会令我们更加难以控制冲动。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这就是为什么家庭越是贫穷,家长对孩子的耐心大多数很有限。因为被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带宽。

稀缺会削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就算没有实验人员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

穷人的“有效”能力比富人要弱一些。这并不是因为穷人的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大脑早已被稀缺俘获了。

稀缺并不是唯一会增加带宽负担的事物。试想,某天早上,你与妻子吵了一架。当天工作时,你的效率也不高,一整天都比平时看起来“迟钝”。而本该缄口不言的时候,你却说错了话。

原因就是,你的一部分带宽用在了与妻子吵架时的牢骚、烦躁和愤怒上,而能用在其他事务上的带宽就会相应变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产生对大脑造成负担的顾虑和需求。

稀缺会持续不断地为带宽增加负担:每个人都可能有一肚子的心事;无论贫富,谁都可能会与妻子吵架;谁都会被老板搞得措手不及。但是,什么都不缺的人,其中只有一部分会满腹心事;而所有经历着“稀缺”的人,每一位都会心事重重。

稀缺让心智带宽有了负担,就会让人变得粗心大意——学生会忘了参加学习小组的聚会,而服务员则会点错菜。

带宽负担会以强大的力量改变我们:分心、爱忘事、缺乏冲动控制能力。这些效应的规模也体现了带宽负担对各类行为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甚至包括那些一般被归于“个性”或“才华”的耐心、忍耐力、关注力和奉献精神。许多被我们认为是个性或才华的特质,都要依赖于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同时运转着多个程序的计算机的速度会降下来。所有人一旦身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拓宽对稀缺的认识。当我们想到所拥有的东西开始变少时,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热量,都会使自己专注于稀缺的实际含义。

  • 没空,就意味着用来享乐的时间变少了;
  • 没钱,就意味着用来消费的钞票变少了。

稀缺心态一旦出现,我们就必须应对心智资源更加紧缺的问题。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

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艰难起来。

因为认识到贫穷与忙碌让我们的心智带宽变窄,以及如何解决掉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这个被资本裹挟的大多数普通人,改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不至于让自身陷入不断地恶心循环中。

贫穷与忙碌如何让心智带宽变窄

装箱、余闲和权衡思维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

稀缺的本质就是箱子里面没有余闲。

用大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总是十分随意;而用小行李箱收拾行李时,人们便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

当稀缺令我们专注时,同时也会改变我们收拾行李箱的方式。也就是说,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却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其次10美元对于囊中羞涩的人来说,与300卡路里热量对节食者的影响是一样的。在收拾行李箱的比喻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相同的道理。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当我们手头缺钱时,就会非常关注那些需要支付的账单。

如果时间和金钱都有富余,那么我们就不会如此专注,而权衡也就不会那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衡式思维是稀缺引发的固有结果。

收拾行李箱的比喻让我们了解到稀缺为什么会创造出权衡式思维——我们会随随便便地往大行李箱里装东西,而角落里还有没利用上的空间。我们将这部分空间称为“余闲”。

面对大行李箱,我们经常会产生余闲。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余闲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我们考虑(或未考虑)权衡、关注(或不关注)价格的倾向。

余闲可以将我们从做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

我们都体会过时间上的余闲。如果这周工作不太忙的话,我们在日程安排中就会留出空闲。

许多富人会十分享受金钱上的余闲。研究显示,高收入购物者不记账的比例是普通人的两倍多,因为他们“没有必要记录,根本不差钱”。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

那为什么穷人的余闲更少,而富人更多呢?

作者举例了蜜蜂和泥蜂两种生物筑造巢穴的对比:蜜蜂会建造出如此精美的蜂巢,而泥蜂的蜂巢缺极其简陋。这是因为蜜蜂的蜂巢原料是蜂蜡,1千克蜂蜡需要8.07千克蜂蜜,而为了采集这8千克多的蜂蜜,蜜蜂需要往返于花丛9万次。而泥蜂的蜂巢是用泥巴。

  • 泥蜂采用的建筑材料——泥巴,是充裕的;
  • 蜜蜂的建筑材料——蜂蜡,是稀缺的。

蜂蜡就像塞满东西的行李箱里的空间或经济不景气时的钞票一样,必须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利用。泥蜂则拥有相对充裕的建筑材料——大量可以浪费的泥巴,它们有能力享受余闲,可以粗心地筑巢,因为它们的建筑材料实在是太廉价了。

穷人和富人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回到行李箱面前,空间富裕的大行李箱最终抛弃的是重要性较低的物品;而空间拥挤的小行李箱,在主人还没装完需要的东西时就满了。

经济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边际效用递减”,即你拥有的越多,对你而言,每一样额外增加的物品的价值就会越低。

同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有深层次的心理学因素。当大行李箱和小行李箱的主人在装箱时停下手来,每个人都有尚未被装进行李箱的物品时,二者就会表现出不同行为:对于小行李箱的主人而言,许多十分重要的东西装不进行李箱的情况会唤起他们的关注和焦虑。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就这样,他们会对这些装不进去的东西产生管窥心态,会不由自主地想:“难道我不能重新整理一下箱中的物品,然后将这些东西也塞进去吗?”

但当大行李箱的主人停下手来时,就说明没有装进行李箱的物品确实没那么重要——装上也好,不装也罢。大行李箱的主人之所以会产生余闲,是因为他们并不那么在意装箱这件事情。

那我们有了余闲一定会变得更好吗?

余闲令我们脱离了权衡的困扰,允许我们去购买那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东西,而不去考虑其他因素。

打开你的衣柜,是不是每件衣服你都记得为什么买下它, 打开你的橱柜,是不是还有好多东西没有拆封。

当有余闲时,低效和浪费就会产生。当我们拥有很多空闲时间时,就会无所事事,然后时间就这样被耗尽了。

当我们拥有一些自由时间时,就会散漫地将其一点点浪费掉。当我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赚到钱时,就会购买一些之后会被弃置一旁的物品。

但是,余闲并不仅仅意味着低效。

作者通过一个大学生的校园实验,揭示了一个新的观点:余闲能让我们轻松地避免选择负担。

余闲能让我们轻松地避免选择负担。

余闲还给了我们另一类重要收益。能有更多的试错机会。

两个人都看上了一个夹克,最后都没忍住诱惑。回到家经济充裕A发现夹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拥有过,实际上蛮普通的,暗骂一句自己花了冤枉钱。

而B正缺钱。他回到家也想明白了:“真是花了冤枉钱!”紧接着他又想到:“现在我没有钱修车了。车子坏了,我上班就会迟到,上班迟到就会……”

但A没过多久就淡忘了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而B却不能。**可见,同样的错误会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金钱上的余闲。

计划谬误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已经司空见惯,原本计划的40小时,实际上却需要50小时。对于不怎么忙碌的人,随便在工作中就可以挪出10小时,这个是个小麻烦,但是对于本就满负荷的人,花了这10个小时就会影响其它的事情。

**对于不那么忙的人来说,余闲会将错误消化,将错误所引发的后果最小化。**而忙碌之人就没有那么容易逃避犯错的后果了。每加上一个小时,都要以其他一些事情为代价。甚至,同样的错误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我们只看到了余闲会导致低效——我们去购买那些注定会成为橱柜遗弃品的东西的行为,是低效地利用了时间和金钱。而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余闲还能够提供一个隐藏的功效——在我们犯错误时,它给了我们周转的空间和失败的空间。

“诱惑负担是递减的,对于资产较少的人来说更为沉重”。

商品的赋税,通常被称为商品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所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都属于商品税。

对于最为贫穷的人群,诱惑性商品的赋税高达10%,而比例会随着人们富有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直到降至消费总额的1%。不可否认,富人会在诱惑性商品上投入更多金钱,但赋税比例却会更低。

如果失误的成本更加高昂,失败的可能性更大,那么稀缺难道不会令我们变得更加谨慎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想减少失误,仅凭努力是不够的。

偏差是大脑运转的直接结果,而且并不总能对事件的后果作出响应。

稀缺还会令我们犯下更为严重的失误:带宽负担让我们身陷险境,很容易出错;忙得不可开交的人更有可能对未来的工作做出错误的规划——他此时需要将精力投入手头的工作,所以在顾及其他事项时会心神涣散、不知所措,而在这种状态下,制订出来的工作计划十有八九会存在失误。

在带宽受到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向冲动屈服,向诱惑低头。在没有余闲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允许失误的空间。

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在早晨去健身房,因为晚上我总是说服了自己去运动,意志力不够。

稀缺不仅意味着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会出现失误。

充裕的资源为我们提供的自由,它可以让我们去购买更多东西。同样一件商品,在你身无分文时是一个诱惑,而在你不差钱时,不过就是随手的挥霍。就像非节食者毫不犹豫地大吃曲奇饼,节食者必须忍住不吃;忙碌之人必须避开各种干扰,不能去与朋友喝酒,更不能坐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看电视,而悠闲自得的人则完全可以毫无顾虑地享受这些。

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制造了更多犯错、做出不明智选择的机会。稀缺状态下,将事情做对做好会变得更加艰难,因为无论是忙碌之人的时间,还是贫穷之人的金钱,都必须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精打细算。

人们的大脑会受到稀缺心理的挑战,让人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计算难度更大的环境中。

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

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就像亨利·戴维·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这不算是心灵鸡汤,毕竟再有钱的人欲望不加以克制,总会有新的东西想要。于是余闲总会被消散掉。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会放下一些东西。

从行为经济学中学到的道理

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让我反思的推论:

我们所谓的节俭存在着一个违背常理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这样看来,我们所谓的节俭根本派不上用场。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在网络上东查西找,就只是为了从一双标价为150美元的鞋子上省下50美元;但我们却不会为了从一辆价值两万美元的汽车上省下几百美元,而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信息搜集工作。

这些现实情况以及相关结论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在了一起,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

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发现了关于人类感觉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事实。人眼并非曝光表,对光度的判断与背景的明暗相关,亮出的地方的火柴在暗处的时候显得格外瞩目。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洗衣液生产商很早以前就发现,如果瓶盖变大,洗衣液的用量就会变多。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金钱的判断也是与背景相对的。

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是能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

虽然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但经验与专业技能还是能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

稀缺也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装箱专家。在没有余闲时,我们深谙行李箱中每一寸空间的价值。穷人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日理万机的人珍视每一个小时的价值,节食者珍视每一卡路里的价值。

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拥有内部标尺的意义在于,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容易受到背景环境的影响。研究中,穷人表现得更加“理性”。

穷人更贴近于理性的经济学理想,更接近于“经济人”。人们对货币价值的衡量是相对的,这一点是行为经济学中的经典结论。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稀缺的概念已经冲淡甚至推翻了这一经典结论。

当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发生购买行为时,我们感觉不到自己需要放弃任何东西。从心理上讲,这种感觉很愉快。但在做决策时,却是一种障碍。如果你不清楚自己为了获得某件东西而需要放弃什么,那么就很难想清楚这件东西的成本和价值。

余闲以及权衡的缺失意味着我们无法拥有对物品进行价值判定的简单、直接的方法。

我们在资源充裕的条件下并不会理解10元钱的真正价值,而这种理解上的模糊会令我们更容易落入他人的操控之中。

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购买行为可以看起来更富有吸引力,或者没那么富有吸引力。度假时将酒店房间升级为更好的房型,如果将多出来的费用与你所支付的房租做对比,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将多出来的费用换成可以购买到的美味甜点,你就会觉得这是一大笔钱。

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

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缺乏清晰价值观会导致可以预见的失误:同样的情况下,富人会犯错误,而穷人却能够避免。

对认知的研究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人们是如何对不清晰的价值赋予意义的

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我们只要了解了大脑所利用的线索,就能予以操控,但有时这种操控甚至可能会引发反常的结果。

感知颜色与感知距离一样,取决于背景环境。感知价值也是同理。

我们并不是说与富人比起来穷人永远会更理性,而是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1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

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

  • 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
  • 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
  • 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

借用与短视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

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

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为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停地艰苦奋战,这样的日子毫无希望可言。若鼓起勇气展望未来,我们能想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自己气馁。这是大多数打工人的真实内心写照。

延期偿付贷款、积压手续费的这类行为在我们社会十分常见,天天四处都是消费贷的广告。

为什么那些缺钱的人会选择他们根本偿还不起的极端贷款类型?为什么他们一开始就放任自己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类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关于穷人目光短浅和财务知识教育必要性的讨论。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贫困人群。工作繁忙的人同样会借用时间,而借用时间的“利息”也同样高昂。

多少工作会在最后完成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被延期?而且每次延期的原因都大同小异:下次准备着手做事时,你会发现时间并不比之前多。

借用与稀缺同时存在。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为何会产生借用行为?

之所以去借用,是因为我们有了管窥心态。

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

也就是说,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

处在稀缺状态下的人,不仅现在有这样的体验,一般之后的生活也会持续有这样的体验。但人们还是会管窥他们当下的稀缺,就算你知道下个月会饿肚子,这种认识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饿肚子让你全神贯注。

因此,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带宽负担——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

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的一部分。

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

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只有最迫近的稀缺才能进入“管子”视野。

当然,贷款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下周会拥有更多的时间,那么现在将手头上的其他事情放一放,以尽快完成当务之急,也是明智的做法。在面临被房东驱逐的情况时,如果马上就能领到工资,那么借钱交房租也是可行的。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穷人为什么会过度借贷,其实并不需要在财务教育、掠夺成性的贪婪借款商或自我放纵等方面找原因。

若想解释忙碌之人为什么会将事情一拖再拖,工作进度一直落后,也不需要在自控能力弱、理解能力低或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找原因。

借用,不过是管窥心态所引发的后果而已。

无论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导致借用。抑或,我们的结论源于普遍的短视。举例来说,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会就“此时此刻”怀有偏差,并将这种现象称为“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或“现时偏差”。

人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坚持储蓄、去健身房锻炼、提早报税存在难度的原因。

现时偏差也会引起借用。穷人之所以会借用,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更强的现时偏差。

这些研究也支持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更普遍的假设:穷人之所以会产生借用行为,是因为贫穷本身造成的。

所以,我们不必在短视、财务知识缺乏等因素上寻找解释。掠夺成性的贷款商无疑在这类借贷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我们借用,并且让我们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得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

与此同时,你也许会因为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付出成本,或损失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收益。办公环境混乱,一定会令你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你会花上许多时间,去寻找压在信件下面的那摞文件。

每天,你都会给未来增加一点成本。这些成本永远不会大到将此事升级为紧急要务的程度,永远不会像截止日期那样奏效。被你忽略的办公室环境,会像小刀一样,一刀接一刀,让你遍体鳞伤,流血不止。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事情。

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搁置,这种倾向不仅有关于时间,也有关于金钱。

桥梁维修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投资,而在预算紧张,需要进行经费裁减时,政府总会将桥梁维修暂时搁置。这是因为桥梁的老化问题很重要,但并不紧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0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约有1/4的郊外桥梁和1/3的城市桥梁存在缺陷。

**所有这些不同行为都有着同样的明显特征:短视。**这就引出了管窥心态最基本的含义:**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当然,研究也显示,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稀缺带来的陷进

当有了管窥心态时,我们就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

今天的账单迫使我们去借钱,但就会给未来创造另一份数额更大的账单;廉价的医疗服务虽然能缓解一时的问题,但之后还是需要更为昂贵的治疗。

在同时抛起许多球时,带有管窥心态的我们只能将目光集中在即将落入手中的那个球上。

有时,我们能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最后关头接住球,然后再将之抛入空中。


杂耍,就是人们将可预期事件当成突如其来的事件进行处理的根源。

杂耍时,你从“管子”视野中只能看到即将落入手中的球,而会忽视抛在空中尚未落下的其他几个球。

当那几个球突然降落时,对于用管窥心态看问题的杂耍玩家来说,这些球就是新的“惊诧”。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你可能早就知道球快要落下来了。

作为不偏不倚的局外人,我们也能想到学费应该什么时候交;而对于忙着处理财务问题的人来说,只有当财务问题迫近时,他们才会觉得债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种管理稀缺的方法会使收支变得乱七八糟。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用应急心态去处理最紧迫的问题,长此以往,这种临时修补的做法就会织起一张由各种承诺构成的大网。

结果,就形成了用各项资源和责任东拼西凑成的凌乱的补丁图。

杂耍,并不一定是由时间紧迫、任务繁忙造成的。

在有些地方,穷人们会同时打好几份工,他们是真的很忙;而在另一些地方,穷人们虽然有很多自由时间,但依然以杂耍的方式处理事务。

杂耍,并不是因时间不够用而心烦意乱,而是因为人们的大脑中装了太多需要做的事情——大部分带宽都用来为抛向空中尚未坠落的球而焦虑。

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你所拥有的就会比实际应拥有的更少。

这就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说管理固定资源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其中非常低效的一种?为什么我们无法逃离这个陷阱?

我们已经了解到陷于稀缺陷阱而无法自拔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窥心态会致使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逃离稀缺陷阱,首先就需要制订计划,而在稀缺心态的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做到这一点。制订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

做计划,需要退后一步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杂耍则会让我们始终处于当下——将关注点集中在快要落下的球上,使我们很难顾全大局。


你也很想停下脚步,不再追赶,但你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停下来。
现在,你必须付房租;现在,你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一项工作。

长期计划,肯定是在你的“管子”视野之外的。

最重要的是,对未来进行计划需要带宽,而稀缺则是带宽的沉重负担。

集中精力去制订逃离稀缺陷阱的计划确实很难。

拒绝所有新任务和购买欲望。而若想形成真正的计划,难度则要大得多。

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就算制订了计划,我们真正执行起来也会有难度。

在面对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任务或商品时,我们很难拒绝。

按计划行事,需要带宽和执行控制力,而稀缺会削弱我们在这两方面的能力。

杂耍也会使逃离稀缺陷阱的难度变得更大,因为意想不到的事情总会发生。

所以,逃离稀缺陷阱需要的不是偶尔表现出来的警醒,而是持续、永恒的警醒——一种在任何时间里都能抵御所有诱惑的能力。

那么,意志力是否会在不断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强大?穷人们不得不持续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他们是否能拥有更为坚定的意志呢?没有证据显示,意志力会随着经历困难次数的增加而提升。

单凭增强的意志力并不足以让人们拥有从一而终的坚忍。

相反: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地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想要逃离稀缺陷阱就会变得更难。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但实际上并没有,作者用针对商贩的实验证实了,即使拥有了多一点的资源。这些人还是会跳进稀缺陷阱。

稀缺陷阱究竟有何神通广大之处,能在人们拿到多一点后,还能对其生活再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问题的核心在于余闲的缺乏。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

在《穷人的投资组合》一书中,作者指出穷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

那些每天靠不到两美元维持生计的人,不可能每天只用两美元——可能有时要3美元,有时要1美元。

稀缺并不仅仅是资源和寻常欲望之间的鸿沟。

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

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缓冲机制,不仅能用来进行风险管理,还可以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再次跌落到稀缺陷阱之中。

不过你以为,在资源充裕的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那就错了。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尤其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我们更容易拖延。

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

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

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

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太大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的不是充裕的资源,而是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我们乱花钱,做事一拖再拖,还是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绝大部分突发事件;如果拥有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长时间的拖延,我们还是有时间去管理预期之外截止日期的到来。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拥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这个世界中林林总总的突发事件,去应对我们给自己制造出来的诸多麻烦。

社交层面也会存在稀缺!

节食者和孤独者面对稀缺时,内心充满了挣扎,因为稀缺会令他们专注于每一个小细节。

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转的U型弧线。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

以上种种稀缺,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单影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

稀缺心态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变。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

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我需要。

穷人为什么穷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

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

各种类型的稀缺都有着相同的元素:管窥、借用、余闲缺乏、带宽负担。

但这些元素会依据所在环境,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稀缺的情况下,借用是主要特征;而在孤独的情况下,借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毕竟时间的稀缺,我就缓缓;节食的稀缺,我就放纵餐逃离一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稀缺是可以自由裁定的。

这种自由裁定能力可以为这位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重要的安全阀,对稀缺带来的压力和造成的损害起到限制作用。稀缺陷阱会威胁到他们,但其程度是有限的:接手太多工作的人,可能会赶不上几个截止日期;节食者可能会在节食过程中停下来休息几天;繁忙之人可能会去休个假。

但人们无法逃离贫穷去休假。穷人们无法选择不去过贫穷的生活。

自由裁定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一种极端形式的稀缺。

贫穷,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经济稀缺的表现形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贫穷也十分极端。想一想新生儿的父母,他们突然之间就感受到了时间的稀缺。

如果你想反过来解决金钱稀缺问题,那么难度就大得多了。你可以尝试多工作几个小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没有那么多富余的时间,而且就算你多工作几个小时,也只能带来有限的额外收入,却会让你变得更加忙碌、更加疲惫。

没钱,就意味着没时间;没钱,就意味着更难开展社交;没钱,就意味着食物的质量很可能会变低。贫穷,就意味着在那些决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上,你更可能处于稀缺状态。

我们利用稀缺心理架起了一座共情之桥,即用一种稀缺形式的体验(比如时间)来与另一种形式的稀缺(比如金钱)体验相连。

但这座共情之桥也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虽然时间和金钱都会成为带宽负担,但这些负担的量级或严重程度却是非常不同的。

大多数关于贫穷的言论,都会包含一个避而不谈的重要问题。

  • 穷人最不能持之以恒地服药。
  • 在世界上的很多贫穷地区,农民们却往往不除草。即使都深知除草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杂草会和农作物争抢养料和水分。
  • 穷人做家长时更加不称职。
  • 美国的穷人普遍更加肥胖;
  • 穷人不懂得进行储蓄
  • 穷人也不怎么会带孩子去打疫苗
  •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无能导致了贫困。

无能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反过来也一样讲得通。贫困,也就是稀缺心态,是导致无能的原因。

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而当你的带宽减少时,这些事情的难度就会加倍。

在面对孩子的那一刻,你没有办法表现得耐心,做不到你深知的正确之事,因为你的大脑此时根本就不够自由。

在一天的繁忙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就再也没有办法做一位称职的家长的原因。对妻子,长辈都是如此。

穷人有自己“领空”里需要管制的“飞机”。他们周旋于房租、贷款、迟还的账单之间,还要算着时间等待下一笔收入。他们的带宽在管理稀缺的过程中,已经用尽了。

若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自由。而自由的大脑,对于穷人来说,常常像是无法企及的奢侈品。

穷人不仅缺钱,也缺带宽。

而我们的许多行为都依赖于带宽,不仅限于为人父母。

带宽负担过重会让人更容易忘事。也就是说,你不太会忘记那些自己知道的事情

缺乏带宽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工作的成效会变低。

最需要用劳动换取薪水的穷人,他们的生产力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

负担过重的带宽,意味着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

因为想要让某人吸收新信息,就必须让其拥有相关的工作记忆。

带宽负担也意味着用来进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资源变得更少了。

我们深知,长时间挣扎在贫困(稀缺)之中,会进一步令自我控制力变得枯竭。

如果你只能承担很少的东西,那么就要去抵御更多事物的诱惑。这样,你的自我控制力会一点点被用尽。


稀缺的想法会妨碍睡眠,而从长期来看,这有可能是稀缺对带宽造成负担的最有害的方式。

如此的负面影响会逐渐累积。研究显示,如果每晚仅睡4~6个小时,这样持续两周时间后,工作表现就会受到影响——相当于连续两天晚上不睡觉。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危及带宽。

公司有蛮多前辈每天都是睡6小时!

穷人最缺的就是带宽。带宽支撑着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可见,贫困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挑战的同时,也会带来心智上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理解,贫穷这一重要问题就不会再令我们困惑。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可能变得无能。

对带宽作用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穷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有一种看法认为,穷人缺乏某些基础技能。带宽负担也许是导致穷人缺乏技能的原因之一。

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技能。

对贫困人群的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会专注于自身的问题,会形成管窥心态,会犯错误;他们缺乏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带宽。

在研究贫困问题时,总是会将目光专注于物质条件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人们的心理情况,了解他们的带宽情况。

因此不要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一些问题,处在穷人的环境,可能你做的并不会更好,甚至更差。

那我们如何摆脱掉稀缺,走向富足呢?

  • 12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TrustZone_Hcoco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