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面线
共面线是高频设备中经常使用的传输线,如果共面线有金属背板,则成为接地共面线,否则称为非接地共面线。
从电磁场的角度看,这类波导类型相对复杂,在定义端口时,有些问题需要注意。下面将介绍一下:
一般来说,端口的大小时仿真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端口需要足够大以覆盖共面线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端口不可太大。端口太大可能会引起高次模的传输。
共面线的高次模与矩形波导中的模式很相似。这一特性可用波导端口的边界条件来解释。对于端口模式的计算,软件会在端口的周围自动采用与其相邻的三维结构所定义的边界条件相同的边界条件。若相邻是“开放”边界条件,端口则采用磁壁。
端口越大,这些模式的截止频率就越低。由于这些高次模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故仿真时应尽量避免它们。所以,端口应该设得足够小,使得这些高次模无法传输,而只能有一个(即基模〉模式可以传输。
当高次模在共面线中传输时,会造成时域求解器能量衰减十分缓慢,并在频谱结果中能够看到非常多的小尖毛刺。但另一方面,如果定义的端口太小,则会大大降低S参量的准确度,甚至引起时域求解器的不稳定。如果您遇到此类情况,则应首先检查设置的波导端口尺寸是否合适。
下图显示接地共面线与非接地共面线之间的区别,以及建议端口尺寸:
和变量:内导体与两边之间的间隙之和
对于非接地共面线,在金属板的上方和下方都应将端口至少扩展“和变量”的一半。对于接地共面线,金属板上方的扩展同非接地金属板,但在金属板下方,应使端口至少可以接触到接地金属板。
定义共面线端口的方法:
选取两个外导体与介质相连接处的内角点,如下图所示:
选好后,选择Simulation中的Waveguide Port,如下界面所示,在这里我的和变量为2.2
在内导体的两边都将的扩展空间设为“和变量”(这里是2.2)。而且,您需要在内导体的.上方和
下方将扩展空间设为“和变量”的一半。
对于接地共面线,为内导体的下方扩展输入准确的介质厚度,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您可能会在介质和接地金属板之间引入无用空间,甚至使端口与地根本不接触。(在这介质厚度为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