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

止戈者武,自胜者强。

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武、强、明、富,这四个字是中国人名字中使用偏多的几个字,单单挑出这几个字,是因为我至今才知道其真正含义,也被其所蕴藏的深意所震撼。那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而不被人所记的武功,那是一种绝境之中抗争到底的胜天半子,那是一种跳出棋局之外不在肉身之中的睿智,那是一种悠然自得天下与我为一的富有豁达。

从古至今,世界一直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因为人和国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固定的规则。从东方到西方不分国界人种,打来打去的发展着,本质与猿猴部落没有什么不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一个国家、部落和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表象继续无数次上演着,人性从不变。从表象看本质,从结果看原因,从行为看思想,从兴衰看演进过程,有些东西一直在变,有些东西一直不变。变的是表象,不变的便是道。

我们能够感触最深也最接近的便是我们同类——人。人的相同之处众所周知,那么人为什么和人不相同?为什么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行为?如果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机器人,那么他们的思想(即逻辑算法)是不是控制该机器人的唯一变量?那么是不是他们的思想和做事情的经验将会成为与其他人不同的原因?我不知道。

但就我观察来说,人与人的智商大致相同,做大部分事情是否顺利在与技能的熟练度,若去除这点,那么就剩下了思想,人们的思想差别巨大,举个例子“这座古桥上的月亮真圆”,有人会关注桥,有人会关注月亮,有人会关注月亮到底圆不圆,假设将这句话扩张一下,再添加个模糊的命令,让人们去做,那么人的行为必然会千差万别。但如果是同一个逻辑算法之下的机器人,那便不会了。当然,这种情况没有考虑人的性格、情绪、价值观、背景经历和兴趣等,但仍可模糊的得出人与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思想,或者说思维方式。

那么什么造就了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环境、习惯和教育。在社会集体主义的环境下,这三种情况下都有一条主线,这条模糊的主线是爱国爱家、忠诚孝顺、社会稳定、文明富强。但是其具体的分支是千千万万,这些分支早就了人思维的不同。

那么继续沿着这条线路上溯,清明宋元、唐隋五代南北朝、两晋三国、两汉一秦、战国春秋、西周到夏商,再到尧舜以至上古。五千年的中国,中国的人思想是在潜移默化的发展着还是在某些历史时刻所造就的?我想两者皆有。其中不可忽视的便是百家争鸣,道儒法墨、兵家名家纵横家等进行了两百年的思维碰撞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你我,并且共同造就了后世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格局,也间接造就了历史。

人的思维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去向哪里?我认为人最本质的思想来自于其天性和环境,最终的归宿不知所终,可能是跟肉体一起放进骨灰盒。但是有的人死了,它的思维却还活着,并且还闪着光芒,如同《道德经》。

人生本无意义,那么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如同猪狗草芥吗,感觉没啥意思。如同伟人一样吗?没那么大本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去做那些想象之中财富自由之后也愿意做的事,像是《明朝那些事儿》中说的,所谓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然而有个问题,人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如何解决?我也想有娇妻美妾,顿顿喝茅台,天天被人捧臭脚,在人群之中显摆自己,最好再有点权利,让我为非作歹,哎呀,要是还能长生不老就更好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遏制自己的欲望吗,那也不可能,食色性也,看见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就想要,很正常。但是问题出在度上,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有极少部分人能把握这个尺度,但大部分人都不能,例如对财富的欲望,那么在不能把握这个度的时候,如何和自己和解呢?我认为这时候《道德经》中的思想会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尤其是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说的是如果做事一定要做到完美,那还不如不做,刀剑太锋利就不能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傲慢,自取灭亡。功成身退,大自然的规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儒家思想讲究仁爱,而道家反对。但按照常理来说仁爱善良应该是大部分思想的主流,为什么道家会反对呢?后来才知道,道家的仁爱超越人与人之间,尤其在于不依靠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仁爱,因为人不是绝对理性人,人在施行仁爱的时候或多或少必有偏好。举个例子,面对朋友们,只剩下两根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谁都不给,这就是一视同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仁爱有限,但是被施予的对象太多,无法实现平等仁爱甚至是实施仁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谁都不给,像天地一样,它的眼里,万物和草狗没有区别。但是天地难道没有仁爱吗?它造就并生长了万物,让其自得其乐,这是一种更大的仁爱。

有的人会把《道德经》看作是政治权谋的书,这很正常,因为任何群居动物都无法避免外斗和内斗,自古皆然。“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权谋和商业斗争中,上面这句话的实际案例已经不计其数了,也就是捧杀的手段。一般人会追求棒杀,希望使用一击毙命的手段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然而每个人的“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能不有所防备和察觉,那么使用棒杀的手段往往不能见效,君岂不闻千古绝唱“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只有将千百种竞争手段化为“绕指柔”,使人无法察觉或沉溺于此,才是斗争的一种高级形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跳出棋局之外,便没有胜败之分。

“道法自然”,不能长久的东西无法强求。

“弱者,道之用,强梁者不得其死”,逞强斗狠便离死不远。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之”,我认为人痛苦的本质一是在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二是在于能力有限而欲望无限。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我喜欢这句话,世间万物生存发展必有其缘由,例如老鼠是害虫,难道就不配存在?人能灭掉所有老鼠吗?老鼠的生存发展也有其道。对应人来说,道既是好人生存发展的法宝,也是不善良的人所赖以生存的法宝,因为“盗亦有道”。

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经久不衰的命题,是讲述道对于万物生存的作用,这里面充分体现了辩证法,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它的意思是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

在我的眼里,它也是办成事情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书中有个例子特别好,我将其摘录下来,来说明为什么它是办成事的好策略。

“建筑师在学校时学的是设计、材料、美术、绘图、力学等等,这是建筑的一般性的“道”;建筑具体房屋时,因为房屋有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各不相同,建筑师就要依据学到的一般性建筑知识,为这些具体的房屋设计出具体图纸与修筑步骤,这就是各种房屋的“德”;建筑师掌握了建房的“道”和“德”,要想建成房屋,还必须有砖瓦木料等物质的东西,这就是建房的“物”;有了建房的道、德、物,还必须为房屋找一块坐落的地方,这块坐落的地方就是建房的“势”。四者缺一,房屋都不可能建成。”

而且这只是我眼里办成事的一种好策略,我感觉其用处还有很多,例如养育孩子,夫妻相处,企业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领域。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里提到了用人的艺术。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就我所遇见一些领导,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还有一些人根本不去管别人的长处和弱点,赶鸭子上架,还有一些是貌似谦卑实则狂妄自大,这样不得人心的领导,试问谁会给他卖命?他们能做成大事就见了鬼了。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规则,明确奖惩,而不是具体的工作,重要的在于凝聚人心以求事半功倍,而是不是表演自己有多牛。推己及人,当某一天自己要做些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句话可以作为道德经中非常明确的一个主要观点,那就是柔弱胜刚强,书里已经多次表达过这一观点,也是在告诫个人和集体,保持柔弱才能发展,觉得自己很牛的时候,大多就离 game over 不远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虽然道无法言说,但其有具体表现,若希望窥探道的冰山一角,我觉得从书中可以得到,也需要边读边思考。《道德经》+《资治通鉴》或《史记》+《金瓶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也只能窥探道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是人性的部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本文的结尾,意思是圣人不积累财富名利,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施恩惠于万物而从不损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别人争夺。

以上,便是我《道德经》的读书笔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