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类放大电路和乙类放大电路是功率放大器根据晶体管工作点设置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及其对信号处理效率与失真的影响。
总结来说,如果对效率有较高要求且可以接受一定程度失真的场合,会选择乙类放大器;而在对音质有严格要求或者对低失真度有需求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采用甲乙类放大器
-
乙类(B类)放大电路:
- 工作原理:在乙类放大器中,晶体管(或场效应管)的工作点被设定在其导通和截止状态之间。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期时,一个器件导通并提供电流;当信号为负半周期时,另一个互补器件则导通。在没有信号输入时,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不消耗直流电源功率。
- 性能特点:乙类放大器的效率相对较高,通常能达到约65%至78.5%(理想情况下),但存在严重的交越失真问题,因为它在信号过零点附近不能平滑过渡,导致输出波形失真。
- 应用场景:乙类放大器常用于高效率、对音质要求不苛刻的大功率音频放大系统,如公共广播系统、PA系统以及部分专业音响设备的功率放大级。
-
甲乙类(AB类)放大电路:
- 工作原理:甲乙类放大器是对乙类放大器的改进,通过调整偏置电压,使晶体管在没有信号输入时略微导通,即静态工作点稍微偏向导通区,这样在信号接近零点时两个晶体管都不会完全截止,从而减少了交越失真。
- 性能特点:甲乙类放大器的效率低于乙类放大器,一般在25%至50%左右,但显著降低了失真,提供了更好的线性度和音质表现。
- 应用场景:由于其较好的音质和较低的失真特性,甲乙类放大器广泛应用于高质量音频放大器、Hi-Fi音响系统、以及需要兼顾效率与音质的中高端消费电子及专业音频设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