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节目成为了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秧 BOT》让人眼前一亮,机器人与舞者共舞,为观众呈现了一支特别的 “赛博” 秧歌。这些身高约 1.8 米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穿着花坎肩、拿着手绢灵活地扭秧歌、转手绢,还能与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者们配合默契,场面十分震撼。
春晚机器人节目的出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成果展示,更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春晚机器人的精彩表现无疑彰显了当前机器人技术的飞速进步。杭州宇树科技旗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Unitree H1,全身拥有 19 个自由度,腿部关节电机峰值扭矩达到 360N・m,配合高精度 3D 激光 SLAM 定位和导航技术,以及组网方案和时间同步技术,使得机器人在复杂的舞台环境中也能精准定位、稳定连接并做出高度灵活的动作 。这种技术上的突破,让机器人从以往简单、机械的动作展示,发展到如今能够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甚至与人类舞者互动协作,这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控制技术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成果,标志着机器人正逐渐从工业应用、日常生活辅助等领域迈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了其应用的边界。
在艺术表现层面,机器人节目为春晚这一传统艺术舞台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创意。传统的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代表着喜庆、团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机器人的加入,将现代科技的元素与传统秧歌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机器人们身着东北风格小花袄,在舞台上与舞者们一起舞动,传统与现代、机械与灵动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在保留秧歌核心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机器人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