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创作理念就是为了找到或自创一个基于主流“神经元编码说”的理论,能够解释清楚记忆检索速度为何如此之快。(才不是为了获得@开发游戏的老王 的悬赏金)
主要思想:记忆并不是存于我们所生存的主宇宙,而是有一个以暗物质构成暗宇宙用来存储记忆。
PS:本文的存在不是为了与老王争辩,仅仅是为了提出一个猜想。
PPS:请不要随随便便的丢几个句子,然后来跟我说我错了。请用自己的话语和理解来说我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底下这个就是什么证据也没拿出来的例子。我写这篇博客一是为了回应老王,二是也想和csdn的大家一起讨论,不是希望有人无理由无根据的阴阳怪气我。
我错了的话,我会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见,并且修改我的猜想。错了没什么可耻的。但是最让我烦的就是那些感觉自己很牛,但是什么实质性的建议也提不出来的人。
大家完全可以在物理和生物的领域是个小白,但是却能通过查找资料找出了我猜想的问题。这是我所期盼看到的,因为这说明了我的猜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零、暗宇宙猜想综述
0.1 暗宇宙投射猜想
除了我们所生存的主宇宙以外,还存在于一个暗宇宙。暗宇宙就像是主宇宙的影子一样,一直伴随着主宇宙存在。暗宇宙相当于主宇宙空间的投射,就像世界著名的开放世界游戏minecraft里面的主世界和地狱一样。在minecraft里面,地狱里面的一格相当于主世界的八格。而在我的理论中,主宇宙的十公里可能相当于暗宇宙的一米(该数据并不是确定的,仅作为例子方便理解,但是该比例尺是有限数字)。但是同时暗宇宙处于一种“叠加”的状态:其大小跟主宇宙完全一样,质量完全一样,不过是以主宇宙压缩的情况存在。这种矛盾的物理现象正说明了暗宇宙可以包括的物体如同主宇宙一样有限,也可以包括无限的物体。暗宇宙既处于和主宇宙大小一样的情况,也处于拥有着无限大小的情况(肯定比主宇宙大)。这种物理状态不是类似于薛定谔的猫,不观测就处于叠加的物理态,而是同时包容了两种情况。能装下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内容就说明它的大小是无限的),但是却有着有限的大小。
在这种叠加的情况下,暗宇宙里面的距离被无限拉近,物质之间的距离和分子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即:暗宇宙中不存在距离和密度。因为暗宇宙中不存在距离,故此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即力对于物理的施加不会反映在物理的位移和状态上。暗宇宙中,力,比如引力,是作用在覆盖的面积上面。引力越大,被引力影响的面积就越大;引力越小,被引力影响的面积就越小。
0.2 暗宇宙分子猜想
暗宇宙中,物质只有两种。一种是暗物质分子(Dark Matter Molecule, DMM),即是暗物质本身,构成了暗宇宙本身。另一种是我假设存在的类神经元暗物质分子(Neuron-like Dark Matter Molecule, NDMM)。NDMM类似人类身体中的神经元分布,功能类似人类的神经元。(暗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主宇宙所拥有的物质,比如说大一点的物体像桌子,小一点的物体像丙酮酸,都是不存在与暗宇宙中的。)大量的NDMM聚合在一起,变形成了一个个类神经元组织。每个类神经元组织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与之相同的类神经元组织。该类神经元组织“唯利是图”,会做出一切可以获得更多能量的举动。
0.3 灵魂-暗宇宙链接猜想
在我的猜想中,每一个主宇宙的生命体在大脑里面都寄住着灵魂。这个灵魂便是对应着每个暗宇宙里面的一个类神经元。在一个宇宙的生命体出生的时候,暗宇宙会把一个灵魂投射给主宇宙的生命体,同时通过刚出生时强大的情感,在暗宇宙用NDMM构造一个专属的类神经元。生物的真实情感便是灵魂能量的来源,且是必须需要的,没有了真实情感所转换的能量,类神经元会无法继续存储记忆,破碎成许多的NDMM。情感越丰富的生物,灵魂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多,自然和暗宇宙的链接就越紧密,能量作用范围也越广。比如说老鼠和人类相比,人类的情感更加丰富,提供给灵魂的能量也就越多。灵魂获得的能量越多,自然在暗宇宙的类神经元的波及范围就越广。灵魂和暗宇宙的链接需要能量,所以说逝去的人是无法存储记忆的(这不是废话么)。
注:真实情感指的是发自内心所感觉到的情感。开心和激动这种情感提供的能量更多,沮丧和悲伤提供的能量更少(相对性,并不是绝对的更少;抑郁症就是例外)。
0.4 暗宇宙记忆储存猜想(以暗宇宙分子猜想和灵魂-暗宇宙链接猜想为前提)
通过在暗宇宙的类神经元,生物可以把记忆存储在暗宇宙中。通过类神经元操控暗物质分子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将生物所接收到的信息编写成二进制代码,放在类神经元的分支上面,以这种特定的方式存储在暗宇宙。
虽然暗宇宙中不存在距离,但是类神经元分支上面存储的记忆越多,这个分支就相对来说越长。(类似无限大和无限大+1)
这种记忆存储类似栈:即越往前的记忆存的越深。所以人类很难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
记忆深的事情,则是因为情感波动更为强烈(多数为正面情感,当然负面情感也可以),所以在存储的时候开辟了新的类神经元分支。能量多自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分支来储存,而别的记忆则会在已经有的类神经元分支上面保存。新的分支距离短,记忆深的事情会经常被想起来。想起来的时候会产生情感波动,这时侯如果距离短,能耗自然也就小。在利益上面是最佳选择。
注:不愿意回忆有两种,一种是装的,一种是自我封闭记忆。前者对应上面记忆深的情况,就是嘴硬,不愿意承认。后者时下面的记忆丢失的情况,是真的忘了。
记忆混淆自然是因为类神经元分支上面储存的记忆与其他类神经元分支的记忆重合了,导致二进制数据被部分覆盖,读取的时候自然出现了偏差。出现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记忆的事情太多,类神经元分支的开辟太多,导致空间的利用性出现了下滑,于是造成了类神经元的记忆存储的重合。二是感知性错误。类神经元并没有料到记忆重合的情况,是规划出了问题。
记忆丢失是因为长期不回忆,没有能量供给。而靠着能量存活并且在获取能量上唯利是图的类神经元分支长期没有调用,没有能量的输入,会选择性断掉类神经元分支或者暂时性阻断分支,避免不必要的存储和能量的消耗。
记忆力下降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的波动越来越难出现。比如在面对一个蛋糕的时候,小孩子可能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欣喜的情感,这个情感所产生的能量会让类神经元在很近的地方开辟一个新的类神经元分支,来更高效的获取能量。而老人面对蛋糕的时候情感波动并不强烈,自然产生的情感就小了。情感小了能量也就小了。过于小量的能量无法抵达类神经元分支的深处,获取不到很久以前的记忆。
圆圈代表类神经元,直线是类神经元分支,黑色方形是存储的记忆,红色方框则表示记忆出现了混淆,多点星形则代表了类神经元放弃/阻断了那个分支。
0.5 主宇宙引力波动猜想
那为什么主宇宙会出现暗物质分子呢?是因为主宇宙的恒星所产生的引力。一些刚刚失去灵魂链接的类神经元偶然遇到了恒星引力所产生的能量,被暂时性激活,靠着行星产生的引力获取能量。引力过于强大,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代替情感所产生的能量。不过这种获取没有任何输入(指的是对于记忆的索取),所以就出现了bug(类似index out of list, object is not in the list 这种),导致暗物质分子流进了主宇宙。
同时,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大量的暗物质分子通过上面描述的方法进入了主宇宙,构成了主宇宙85%的物质。
0.6 快速记忆检索和传输速度猜想
类神经元有着非主动性智能:即类似人工智能一样,只有输入指令,才会执行,不会自动执行任何检索或者传输(但是会断掉分支)。因为暗宇宙中不存在距离,检索和传输的速度自然是无限快。在我们看来,回忆只用了一瞬间,实际上在暗宇宙却遍历了整个类神经元。
一、以物理方式论证
1.1 暗物质
1.1.1 什么是暗物质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已知的物质。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天文学通过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表明暗物质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组成暗物质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其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观测到的剩余丰度。此外,也有假说认为暗物质是由其他类型的粒子组成的,例如轴子(axion),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等。
1.1.2 暗物质为何没有被证明
暗物质尚未被直接探测。
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应该是已知的任何微观基本粒子。
1.2 物理层面诠释我的猜想
1.2.1 暗宇宙
为什么暗物质,作为占据了宇宙中物质的总重量的85%的东西,无法被科学家以现有的手段发现呢?自然,暗物质可能不存在与我们所生存的主宇宙。其不构成天体,但是又存在主宇宙。所以很明显,暗物质是从其他地方来的。这个就印证了我的0.5主宇宙引力波动猜想。
1.2.2 熵增定律
熵(拼音:shāng,希腊语:εντροπία (entropía),英语:entropy)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1]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质状态参数之一,在热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但那时熵仅仅是一个可以通过热量改变来测定的物理量,其本质仍没有很好的解释,直到统计物理、信息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发展,熵的本质才逐渐被解释清楚,即,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的学科中也有引申出的更为具体的定义,按照数理思维从本质上说,这些具体的引申定义都是相互统一的,熵在这些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参量。
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克劳修斯引入了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可逆过程,即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其物理表达式为:S =∫dQ/T或ds = dQ/T。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
熵增的热力学理论与几率学理论结合,产生形而上的哲学指导意义:事物的混乱程度越高,则其几率越大。
现代科学还用信息这个概念来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信息本来是通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通讯过程中信号不确定性的消除。后来这个概念推广到一般系统,并将信息量看作一个系统有序性或组织程度的量度,如果一个系统有确定的结构,就意味着它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叫做结构信息,可用来表示系统的有序性;结构信息量越大,系统越有序。因此,信息意味着负熵、反熵增或熵减。
暗宇宙中也存在熵增定律。类神经元和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的混乱,比如记忆丢失和记忆错乱。最后在生物逝去的时候,熵达到最大值,整个系统混乱无序,类神经元重新变回了不成系统和结构的NDMM。印证我的0.4 暗宇宙记忆储存猜想
注:类神经元的系统只是类似一般系统(指的是现代科学那段摘抄里面提到的),两者并不一样。而且类神经元的分支就造成了其不确定性,自然没有有序。
二、以生物方式论证
2.1 记忆力下降
记忆力下降是一种病症,临床上尤以40~60岁的人最为多见,他们迫切渴望知识更新,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些中青年男性,由于社会压力引发心理问题,感到工作紧张、焦虑、易怒,导致记忆力下降。
老年群体中退休人员,也主诉记忆受损,越是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存折,总想放到一个稳妥的地方却常常找不到。
记忆力下降也有年龄所致
对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发生的记忆力下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弥补,如反复强调,反复记忆,生活规律化,以及通过不断学习来开发自己新的知识领域,这些都可以促进记忆力更长时间的保留,避免快速衰退。要善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符合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这是增强记忆的捷径。
双向印证
开心和激动这种情感提供的能量更多,沮丧和悲伤提供的能量更少。所以中年男性紧张、焦虑、易怒,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就是提供的能量少了,无法检索到更深处的记忆了。
年龄增大而逐渐发生的记忆力下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弥补。说明多次少量的提供能量也是也可以达到情感波动大的能量提供等级的。
2.2 基因突变
等位基因(allele),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
注释: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
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称为性状。比如人的眼睑形态就是一种性状,这种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双重睑(俗称双眼皮)、单重睑(superiorepiblepharon上睑赘皮,俗称单眼皮),其中单重睑为隐性,双重睑为显性。我们把它们称为相对性状(其概念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又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如a)。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所以一个个体的基因型就有:AA,Aa,aa,不过也有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导致有多个基因。A和a就可以表示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定义为 [1] :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等位基因
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形态的基因 [1] 。英文原文为"allele"(由希腊文ο ένας τον άλλον而来,代表each other的意思) [2] 。
不同的等位基因产生例如发色或血型等遗传特征的变化。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遗传效应,可将等位基因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个体中,等位基因的某个形式(显性的)可以比其他形式(隐性的)表达得多。例如,人类RH血型基因的座位是在1号染色体短臂的3区5带,位于两条1号染色体相同位置的Rh和RH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当一个生物体带有一对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时,则该生物体就该基因而言是纯合的(homozygous)或可称纯种(true-breeding);反之,如果一对等位基因不相同,则该生物体是杂合的(heterozygous)或可称“杂种”(hybrid)。等位基因各自编码蛋白质产物,决定某一性状,并可因突变而失去功能。
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当一个等位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作用强于另一等位基因并使生物只表现出其自身的性状时,就出现了显隐性关系。作用强的是显性,作用被掩盖而不能表现的为隐性。
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显性完全掩盖隐性的是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两者相互作用而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如红花基因和白花基因的杂合体的花是粉红色,这是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有些情况下,一对等位基因的作用相等,互不相让,杂合子就表现出两个等位基因各自决定的性状,这称为共显性(codominance)。
如果给予结构功能的等位基因出现了突变,导致了结构的功能无法实现,那么按照现实的理论,就是有一部分人在记忆方面出现问题。但是目前现在没有人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记忆不是基因能影响的,不是外界因素能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