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义:是一种不使用物理连接的充电方式,主要通过电磁场将电能从充电器传输到接收设备
二、分类:电磁感应、磁场共振、电场耦合、电波接收
三、四种无线充电技术的对比
距离对比:电波接收(m)>磁场耦合(cm)>电磁感应(mm)>电场耦合(mm)
成本对比:电波接收>磁场耦合>电磁感应>电场耦合
充电效率:电磁感应>磁场耦合>电场耦合>电波接收
性价比:电磁感应>磁场耦合>电场耦合>电波接收
四、如何实现
1、电磁感应(最常用):当交变电流流经发射线圈时,会在周围空间中产生交变的磁场,接收线圈位于这个交变磁场中时,会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压,从而生成电流。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短距离的无线充电,例如手机无线充电。
2、磁场耦合(特殊类型,通过磁场实现能量的有效传输):这种耦合依赖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磁场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发射器和接收器的设计(如线圈的几何形状和材料),可以提高能量传输的效率。磁场耦合可以使得能量传输的距离更远,且效率较高,适用于一些无线充电设备,如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3、电场耦合(电场耦合通常涉及到利用电场进行能量传输。与电磁感应不同的是,电场耦合主要依赖于电场的静态或动态特性进行能量交换。):在这种方式中,电源产生的电场会在空间中传播,接收器则通过电场感应获取能量。电场耦合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因为其有效性和距离较短,通常用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
4、电波接收(电波接收是无线充电中的另一种能量传输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射频)进行能量的传输。):这种方式利用高频电波(如射频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并被接收设备接收并转化为电能。相比于电磁感应和磁场耦合,电波接收的传输距离可以更远,且能够在不需要精确对准的情况下进行能量传输。适用于一些低功耗设备,如物联网设备、传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