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难度:★
适合人群:初学者
一、原理说明
实验电路原理图为仪表放大器的典型结构,参考加拿大Geonics的参数设计。
仪表放大器常常用于放大较小的差分信号,其特有的结构使其具有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低线性误差、低温度漂移、可灵活设计增益及带宽、使用方便等优点。
二、原理图与PCB绘制
1. 原理图
鉴于保密性需求,这里给出简易原理图,主要原理是选择合适带宽运放搭建外围电路,已使用multisim进行电路仿真,验证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与预期一致。
2. 二层、四层PCB
二层板
四层板
每次DRC检查完排查问题时候就会把覆铜隐藏掉,结果导出Gerber文件是没有覆铜的效果,焊接完成去调试才发现共地没接,有一些无语。
所以每次导出Gerber文件之后用华秋DFM进行电路检查非常有必要!!!!
三、调试过程记录
实验地点:一楼110实验室
实验时间:2024年8月27日~9月2日
实验仪器:频率特性分析仪FRA51615、三通道输出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四通道示波器
实验目的:
1.将电路板调试为较为理想的应用状态。
2.改变输入电压值,测量板卡放大倍数(理论计算值为5),并找到板卡能正常工作的最小输入电压值。
实验环境:
直流电源为±12V输出,作为板卡的电源正负输入;
频率特性分析仪的CH1通道作为板卡的差分输入信号源;
频率特性分析仪的CH2通道接到板卡的差分输出信号两端。
注:将频率特性分析仪的电源与直流电源分开。(此为实验过程发现,频率分析仪的地线与直流电源的地线互相干扰,因此不能接在同一个插排上)
实验过程记录:
1.完成打板、焊接元器件后,首次上电调试,供电电压为正负12V,待机状态下电流为18mA。
2.在频率特性分析仪上进行带宽与增益分析,效果极差,输出信号干扰很大且无明显放大效果。作为对比的电路板效果就非常好,增益稳定,带宽达到800kHz。
3.上电过程中,发现输出端电阻发热明显,故拆下输出端串联的电阻,再次上电,效果仍然不理想。
4.拆解外围电路,只留下单路运放及反馈电阻,将信号输入端接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端观测电源纹波与输出信号的波形及噪声,测试芯片功能是否完好。经验证,两路的运放芯片都能正常工作。
5.逐步添加外围电路的器件,每添加一个元器件就再次上电测试,观察示波器的波形。经过此步骤,发现是电源端引入的噪声过大。
6.差分信号在示波器端无法用一个端口直接观测,采用两个端口共地并用math功能做减法来观测输出信号。
7.电源不稳定,猜测是电感的问题,将电源端的滤波电感拆除,将其直接导线连接,示波器端的噪声明显下降。
8.再次通过频率特性分析仪测试,增益与相位效果仍然不理想,但是增益与理论计算值接近,因此电路中的电阻是正常工作的,问题出现在几颗电容上。
9.因为是差分信号,故需要成对地更换电路中的电容。拆解电容过程中发现更换芯片NC引脚的电容,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如下图。
10.开始了三天的连续拆解电容、串并联电容,寻找效果最理想的状态。(这个方向是错的,路都不对怎么能到家呢)在周日加班的晚上19:30左右,发现把手指按着背面这两个电容就正常了,换电容和并联电阻都试了一下,都达不到相同的效果,第二天告诉了师兄这个玄学的问题,师兄听完不可置信,并告诉我不要搞这些玄学的事情,找到原理才行,在我强烈的恳求下,师兄陪我观察了这个现象,和我昨天晚上的思路一样,测量我身体的阻抗并在此电容两端串电阻,想寻求同样的效果,同样以失败告终。
11.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是电源不稳造成的这个问题,所以更换直流电源模块直接供电,发现问题得以解决。
12.不过为了解决用直流电源供电测试不稳定,从隔壁实验室接了一根长插排(只有火线和零线,不加地线)到测试实验室,并用2转3的插排接直流电源,问题得以解决。
最终的实验结果增益曲线
实验总结:
1.直插器件不确定性因素真的很多,上一次用这个型号的元器件效果不理想,也许下一次换两个该型号的其他元器件就能用了。
2.不要过度相信调试过程中的短期结论,可能昨天刚测出来是电感的问题,将其拆下,第二天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之后,按照原来接电感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因为问题没被排查到,影响电路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