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由来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6.3.2中规定,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它排水设施。
对于平原地区的城市道路而言,为了减少土方成本,与周围地块合理衔接,采用平坡或者小于0.3%的缓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按照上述规范要求,需要设置锯齿形边沟(以下简称街沟),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对街沟的设计缺乏了解,在本文中,对街沟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二、方案一:早期的街沟设计,1.5m范围内挑落水
早期的街沟设计,在距离侧石1.5m的范围内设置挑落水:正常路拱时,侧石外露15cm,车行道和临近平石处均采用2%横坡;在挑水点处,侧石外露高度12cm,在1.5m的范围内,横坡由2%调整为平坡(0%);在落水点处,侧石外露高度为18cm,在1.5m范围内,横坡由2%调整至4%,如下图所示。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横坡比较平缓,最大横坡才4%。为满足0.3%的最小纵坡,挑水点和落水点的间距可采用20m(0.06m/0.3%),雨水口的间距可以达到40m。缺点是临近平石的1.2m范围(1.5m减去平石宽度30cm)内的路面横坡发生变化,对于面层的摊铺,由于需要调整路拱,当采用机械施工时,比较麻烦。
三、方案二:平石范围内设置挑落水,小间距雨水口
为了克服上述方案中路面施工麻烦的问题,逐渐发展出另一种方案,仅在平石范围内设置挑落水:正常路拱与之前一样,平石与车行道均采用2%横坡;在挑水点处,侧石外露高度14.4cm,侧石横坡为平坡(0%),车行道仍然维持2%横坡;在落水点处,侧石外露高度17.4cm,平石横坡采用10%,如下图所示。由于挑水点和落水点的高差为3cm,为了保证0.3%的最小纵坡,挑水点和落水点的间距不能大于10m(0.03/0.3%),雨水口的间距不能大于20m。
该方案的优点:除平石外的车行道范围内横坡未发生变化,街沟设计对路面施工无影响;
该方案的缺点:雨水口的间距需加密至20m。
四、方案三:平石范围内设置挑落水,正常间距雨水口
为了克服上述方案中雨水口间距过密的问题,逐步发展出一个新的方案:正常路拱情况下,平石采用10%的横坡,侧石外露高度为15cm,平石范围以外的车行道横坡为2%;在挑水点处,平石采用平坡(0%),侧石外露高度为12cm;在落水点处,平石横坡调整为20%,侧石外露高度为18cm。挑水点和落水点的高差为6cm,为了保证0.3%的最小纵坡,挑水点和落水点的间距不能大于20m,雨水口采用正常的间距即可(不大于40m)。
采用这个方案,能很好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车行道横坡变化、雨水口间距过密),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道路设计软件中,没有地方设置平石的横坡,默认平石横坡与车行道一致。如果要确保高程是正确的,也就是一般侧石外露高度为15cm,那么车行道的路拱横坡要取一个综合横坡。假设半幅路宽7.5m,那么综合横坡=(0.3*10%+7.2*2%)/7.5=2.32%。但用这个横坡戴帽子,与实际的路拱横坡不一致,土方会存在一个微小的差别,当路线较长时,会引起一定的工程量误差,且施工横断面上横坡与实际不一致,不能指导施工。
如果简化处理,路面横坡取2%(不考虑平石横坡变化),侧石外露高度仍然取15cm,那么,实际标高与程序生成的标高之间会存在2.4cm的高差,即:0.3*(10%-2%)=2.4cm。
综上,该方案的优点:除平石外的车行道范围内横坡未发生变化,街沟设计对路面施工无影响;雨水口间距适中,无需进行加密。
该方案的缺点:平石横坡较陡,达20%;道路软件暂不支持,需要用综合横坡代替,否则与实际存在一定的高差。
五、结论
(1)早期在侧石1.5m范围内设置街沟的方法,平石比较平缓,软件设计过程中也不存在问题,但路面施工过程中,由于车行道路拱横坡变化,对机械化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当路面采用人工摊铺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2)方案二在平石范围内设置街沟的方法,能克服施工不便的问题,但雨水口间距较密,对于降雨量不大的区域,会显得比较浪费。对于降雨量特别大,雨水口间距本来就需要比较密的区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3)方案三能同时克服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缺点,是一种相对较优的设计,但采用现有的道路软件设计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一般情况下均可采用这种方式,但应采用针对性的设计,并在施工前就标高或者横坡与施工单位进行交底,避免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