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银行核心账务系统的业务特征分析来看,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从业务的灵活性、负载量、敏捷度等各个方面都对现有核心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业务系统的载体,基础架构本身必然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自适应调整。
一、银行核心系统业务特征分析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的金融行业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变革。众所周知在银行业内,核心系统对于银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核心系统的变迁代表着银行业整体信息技术体系的发展。总体来看国内银行业的核心系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银行的储蓄业务以及对公业务逐渐以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计算机是一个以网点为基础的分散式信息管理域。这个阶段谈不上信息化的变革,仅仅是电脑取代了手动操作,完全是一种分散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这一阶段银行开始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银行部分业务的实时联机处理,并逐步实现了银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数据集中及互联互通;区域集中让所辖银行得以共享数据资源,统一了科目设置,改进了业务流程。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即所谓的数据大集中阶段。全国性的银行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建成,各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网络相继建成,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的银行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核心系统由原来的网状架构统一成总线集成架构,系统间的接口规范以及报文格式等都形成了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这些技术及标准也在不断的优化发展过程当中。
从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到目前来讲,银行业务已经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没有爆发的年代,银行的业务类型相对固定,发展较为稳定。银行的核心系统大部分出于安全性、稳定性以及高效性的考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