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USB技术的发展,使得PC和周边设备能够通过简单方式、适度的制造成本将各种设备连接在一起,上述我们提到应用,都可以通过USB总线,作为PC的周边,在PC的控制下进行数据交换。但这种方便的交换方式,一旦离开了PC,各设备间无法利用USB口进行操作,因为没有一个设备能够充当PC一样的Host。OTG(On-The-Go)数据线是一种特殊的USB数据线,能够让你的手机直接连接外部设备(如U盘、硬盘、摄像头等),实现文件传输、数据备份等功能。对于喜欢动手的电子爱好者来说,自己制作一条OTG数据线不仅有趣,还能节省成本,同时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DIY OTG数据线的制作方法,帮助你轻松完成这一小项目。
1. OTG是什么
OTG数据线是一种支持“主机模式”的USB数据线,它允许手机等移动设备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直接连接和控制外部设备。在外形上与原理上与普通数据线不同,OTG数据线外形结构上一端是TYPE-C口,另外一端区别于普通数据线采用USB A口公口形式。随着USB发展,OTG技术也发展成OTG2.0和OTG3.0。OTG有两种设备类型:两用OTG设备(Dualrole device)和外设式OTG设备(Peripheralonly OTG device) 。,此次只DIY 外设式OTG2.0.
2. OTG工作原理
目前手机都在使用type-c接口,国内部分机型取消耳机孔形式,使用type-c耳机接口,耳机又分为数字耳机和模拟耳机,这两者又有何不同,他们又与OTG有何不同?手机主芯片如何区分他们?了解他们的原理后就可以自己DIY OTG线了。
首先介绍下专业术语主设备(Host)和从设备(Device),HOST: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控制整个过程,同时负责电源的分配。Device:只负责被动接受HOST命令后,反馈本身信息,同时该过程所有电源由HOST控制分配即外设设备。即电脑连接U盘、鼠标、手机时,都是电脑作为主设备。而我们OTG线是将手机和外设连接到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手机作为主设备,那么手机又是如何确定连接到的是电脑还是外设呢?这就是外设式OTG和普通数据线区别。
对于手机来说,插入数据线后,需要判断手机本身是HOST还是device。而判断依据是USB 协议规范。根据接口不同,针对typec和micro-B识别流程也不同。对于typec来说:
和电脑连接时,内部只有4根信号,因此USB线中会有VBUS经过56k上拉CC,由此和手机进行交互CC信号,使手机变成device设备。
根据USB协议标准,TYPE-C接口的CC信号来判断是HOST还是DEVICE(另一种说法是source还是sink) CC上拉56k到VBUS,手机检测到CC上拉到VBUS,则将手机设置成device模式。当手机检测到CC信号通过5.1k电阻下拉到GND,则将手机配置成HOST(source)模式。手机内部遵循USB协议,连接前需要检测CC是上拉Rp和下拉Rd,通过外部CC电平来选择上拉还是下拉,进行HOST和DEVICE转换。
MicroB数据线只有5根(VBUS/D-/D+/GND/ID),这是前期USB的主要接口,USB协会针对MicroB接口也有一套检测流程:手机识别是OTG还是充电依靠ID脚识别,正常充电数据线中,ID是悬空状态,手机识别到ID状态没有变化,则表示手机为device状态。
将ID下拉低电平,手机收到ID低电平信号后,手机转换host状态。
3. 手动制作OTG数据线
对于TYPEC接口手机来说,需要准备包括一个标准的USB母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和一根数据线(保留TYPE-C接口和线缆),将typec数据线接口位置塑料部分剥开,漏出typec信号线,再将VBUS和CC的56K电阻摘掉,同时把CC和GND之间增加5.1K电阻。同时将USB数据显得typeA的公口更换成母口,将VBUS/D+/D-/GND依此按顺序连接。所有步骤完成后将线缆保护好即可。
同理,针对microB的OTG线,准备标准的USB母口和一根MICROB数据线,数据线将ID接地,且把typeA的公口更换成母口,将VBUS/D+/D-/GND依此按顺序连接,用热熔胶固定后就得到一个microB的OTG线
4、总结
DIY OTG数据线是一项有趣且实用的小项目,适合电子爱好者和动手达人。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深入了解OTG技术的工作原理。如果你对电子制作感兴趣,不妨尝试一下,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OTG数据线!
下期手动DIY一下typec 转3.5mm耳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