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火箭弹研究背景
多管火箭炮自20世纪40年代初首次应用于战争便叱咤风云,在二战中成为主要的火力突击力量。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喀秋莎”为苏联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当时各国的重视。随后,英、美等国相继研制了自己的火箭炮。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阵营长期对峙,推动导弹、核武器等战略武器快速发展。作为常规武器的火箭炮,这一时期在武器家族中的地位一度动摇。
1991年,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间对抗的局面被打破,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然而,世界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变得和平,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其中不乏唯一超级大国也是核武器强国一美国的参与,人们逐渐意识到极具破坏性的核战争没有打起来。纵观冷战后各次战争的特点,常规武器的地位再度受到了各国重视。根据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深入认识,战争理论研究与计算机模拟分析均证明,在现代化战争中,炮兵部队的巨大威力不是体现在对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并逐发射击,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敌方阵地发射足够数量的炮弹,保证一定的火力密度,从而令敌方人员及装备来不及躲避也无处躲避。现代战争中,高科技侦察装备不断涌现,侦查手段越来越丰富,侦察装备性能也在不断提高,火炮武器在射击后很难躲避敌方的侦查。在这种情况下,武器系统必须具有较好的机动性,才能在射击后迅速撤离或转移阵地,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否则很容易遭到敌方的火力反击。
基于上述背景,多管火箭炮凭借其结构简单、机动灵活、成本低廉,火力猛等优点受到了广泛重视,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研发性能更加先进的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增大射程、提高战斗部毁伤性能、提高射击准确度和密集度、提高射击准备和发射程序自动化水平、改进射击保障和火控系统。就提高射击准确度和密集度而言,伴随多管火箭炮射程的不断增大,该问题日益突出。在准确度和密集度没有提高的条件下,火箭炮的射程越大,火箭弹偏离目标的偏差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下,迫切需要对空气动力学、弹道学、发射动力学,以及可以改进多管火箭炮射击修正和控制的新的工程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1.2 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建模和求解问题,其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 年代。从60年代到80年代,侧重于多刚体系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多刚体系统的自动建模和数值求解;到了80年代中期,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建模理论趋于成熟,但更稳定、更有效的数值求解方法仍然是研究的热点;80 年代之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更偏重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这个领域也正式被称为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它至今仍然是力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但已经远远地超过一般力学的涵义近年来,多动力学在汽车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多。汽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体系统。外界载荷的作用更加复杂,加上人-车-环境的相互作用,给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由于理论方法和计算手段的限制,该学科曾一度发展较为缓慢。汽车系统动力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无法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受力条件下多自由度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问题。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经过30 多年的努力,现在有许多大型通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可以对汽车进行分析和计算。在各大汽车厂家及研究机构中,多体软件的使用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美国MDI(Mechanical Dynamics Inc.)公司(现已经并入美国MSC公司)开发的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 Adams (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目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该软件在汽车技术领域的应用比例为43%。目前,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汽车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汽车设计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分析的范围包括:运动分析、静态分析、准静态(瞬时动态)分析、动力学分析等。一些软件还可以与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优化分析等模块化程序进行相互调用,完成对整车及各零部件的性能分析和结构设计。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应用。这标志着汽车多体系统动力学向新的层次发展,其中许多有益的工作值得借鉴。例如,把车身处理为柔性体,离散化过程采用集中质量法,并考虑转动惯量的影响,将计算结果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采用子结构的分析技术,车身为主结构,悬架系统处理为子结构。采用模态综合技术用自由度较少的模态坐标描述车身变形。悬架子结构用物理坐标表示,通过约束条件把整个系统组装起来联合求解。
在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在汽车技术研究时,首先要根据实际结构和所研究的问题,对实际系统进行合理的简化,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系统中柔性体的数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