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启动于:2004-9-1
前言:

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古文的热爱,为日后知典,鉴典,用典于今作准备,特拨出一定的时间研读《资治通鉴》,并作一些评点及个人感慨。

 

 

事件:

一:三家分晋

从这个故事首先应该学到的是防微杜渐,智伯好利而愎,数次请地于诸侯,而自侍强大,不听智果的话,最终亡国。韩康子和魏桓子隐忍等待时机,表面听从智伯攻赵襄子,暗地里都有灭智伯的野心。待到智伯水灌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自然也知道自己同样有被水灌的威胁。所以反智伯的决心也更坚决,直到三家分晋田。

《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说的就是要防微杜渐,踩到霜,就应该预测到大寒将至,应早作准备。如果没有预防,一天,两天,如此下去,就要达到很大的量,最终导致质变。智伯不以小错而谨,不居安思危,最终导致灭国。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个道理应该谨记。如果别人无缘无故地给你好处,满足你地需求,自己在接受以前就应该好好想一想,是否可以接受。可惜很多人总是见利而忘害,有时竟然惟利是图,最终命由此丧。

下面这段是司马光的关于这件事的德才论: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上面这段话说了几个方面:

1、   才德的概念及关系地位

2、   圣人、君子、愚人和小人的定义。

3、   用人之道。

对后面用人之道的看法:我很大程度上是赞成司马氏的用人观点:苟不得圣人、君子,宁愿用愚人也不宜用小人。用愚人可以无大害。而用小人虽然可能暂时有小益,然其可能为害不浅,一旦作害,损失巨大。所以小人不宜用,更不宜长用,他可能是你生边的一个定时炸弹。

我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用小人。只是不宜长用。所说的特殊情况就是在可以控制局势的条件下,可以有一定的冒险空间下,暂用小人无妨。

二:
魏文侯问李克相

即魏文侯问相于李克。魏文侯向李克问翟璜和魏成哪个可以为相。

学习看人的角度: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从这五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比较全面。我很赞同。


. 商鞅变法

商鞅,聪明人,且有学识。从公叔痤病危举荐卫鞅,卫鞅不逃亡,可知其才过常人。可惜,识卫鞅者公叔痤,而非庸俗的魏惠王。及秦孝公图治,振国威,吸引卫鞅西入秦。鞅变法,先立信,故有徙木之赏的故事。鞅好刑名之学,以之治国,秦国威日振。大概是人才与时事的结合吧,卫鞅之法可行而强秦,而后世王安石之变法却无果。二者行新法,都有很大的阻力,很多来自于朝廷内部大族要员,我认为很大程度应该归于统治君王对新法的态度。卫鞅遇到了急于强秦的秦孝公,而王安石却没有这么幸运,宋神宗远不及孝公之惠。

对于卫鞅,可惜的是晚节不保,树敌过多,而自不知其危。以前面的德才论,商君该属哪种?圣人、君子、愚人还是小人?如果严格的按司马氏定义,恐商君属小人之列。为什么?因为商君变法,不以德治,而以才(聪察强毅之谓才), 所以失德于民,人民敬畏的是法令本身,而不是商君之德。同样商君失德于外,在他统兵击魏时,用诡计赚取魏帅公子,是无信也。 可见其内外失德,可知后面商君德可悲结局。

不过,上面完全是按“德才论”来看商君的,我觉得对于秦来说,商君还不是小人,因为他没有害秦之心,完全是强秦之治。可惜负他的是自己的刻薄和他为秦人制定的刑法。

从两次临危看商君:第一次,公叔痤让魏惠王杀商鞅,商鞅不逃;第二次,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出逃。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不同,商鞅所处的地位不同,杀商鞅的主体不同。前者,商鞅位微权小,可以妥善处理;而后者其位高权重,却无地容身,让人值得思考呀。我觉得后者很大程度上,他自己也害怕自己立的法律。

下文是司马光对“信”的评论: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这段对“信”的论述,很值得借鉴,无论所处的职业如何,“信”至关重要。“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这段中,我认为深有为人处世的哲学。有远图,必先处理好自己周围的事。近年掀起“讲诚信”之风,我想起源者也应该看过这段文字吧。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这四个小故事起初没有懂,当我读到这里是,都明白了。呵呵,看来读古典,还是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不可以读一两篇就想解全意。

 

                                                                                       (待续)

                                                                                                                                                              zhangggdlt
                                                                                                                                                             Sep 1st, 2004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