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我的一位金融行业的朋友老W,被降薪了。老W是基金公司高管,曾掌管数十亿规模的资金体量,最近也是年薪被砍,从350万,降到了250万。虽然被砍后的年薪,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依然不接地气,依然让人“恨”得牙痒痒,但降幅已接近30%,下手也算可以了。
在当前一片萧条的职场环境下,身处其中的个体,想“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
都说金融和IT是平均收入最高的两个行业,是最靠近钱、最被钱追捧的行业,如今高管也是这般境地,其他行业的状况,也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不景气的氛围之下,职场人该做哪些观察和思考?
01
企业缺乏安全感
亏钱的裁员,赚钱的也裁员
企业裁员降薪,优化毕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需多举例子,去脉脉上看看,各种裁员和变相裁员,降薪和变相降薪。里面有各种可歌可泣,可盐可甜的职场斗法、劳资博弈的离奇情节和狗血故事,总有一款“惊”到你。
抛开各种戏剧性的成分,作为用人方的心态和释放出的某些信号,作为打工人的我们尤其要注意留心。比如,裁员的企业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亏钱活不起。就像实业巨头美的,从公开财报来看,美的2021年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净利润为285.74亿元,可以说它的底子和发展趋势都还是不错的。
为什么这样的企业也要跳出来大规模裁员?按董事长方洪波的说法是“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因此只能一边动情地表示“深感惭愧”,一边马不停蹄的挥刀裁员。
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小微企业,之所以大规模裁员降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极度缺乏安全感。以往的进取雄心,变成了保守防御,减员增效,瘦身过冬,成了几乎所有企业的默契和共识。
危机感不解除,企业不敢做出由守转攻的改变,用人市场就难以景气,甚至会更加萧条。
02
阿里腾讯带头
裁员日常化、降薪制度化
企业的战略和预判,直接决定了人事方面的动作和走向。因此,大家目前习以为常的裁员和降薪,也就成了各公司人事部门的基本操作。K哥在此大胆预测,经过这段时间的充分试探和博弈,企业的裁员和降薪,极有可能由集中式、运动式,转变为常态化、细水长流化。
先说裁员,今年3月就因裁员上过热搜的巨头阿里,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又因开创“滚动式裁员”的新理论,引起大家关注。新鲜词越多,下的棋就越大。什么是滚动式裁员?说白了就是一轮一轮的来,小刀细切,不搞集中毕业,不引起大的轰动和社会关注。在阿里的上一轮大裁中,就曾传出因“动作过大”、“关注度太高”,而被相关部门干预过。某种程度来讲,这种所谓的滚动式裁员,也是大厂巨头们一种新的解套之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极有可能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新模式。对于习惯了轰轰烈烈集中式、运动式裁员的打工人来说,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不能像以前那样,认为挺过一次大裁,就能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而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再说说降薪上的创新。除了工资打折外,还有调低薪岗、放低(无)薪假、提高考核难度等常见方式 。除此之外,腾讯近期还开创了新的“加料不加价”和“降薪制度化”的模式。
5月底,腾讯发布了关于薪酬改革的内部邮件,其中一条就是“晋升将不与调薪挂钩”,也就是说可以给你升职,让你多干活多管事,但薪水不会随着职级的变化而提升。员工要想加薪的前提,必须要有“战功”。
另外,邮件还明确规定,腾讯将重新审视所有员工的薪酬,对不匹配的薪酬要进行下调,这就是毫无掩饰的把降薪制度化,让以后的日常降薪变的“有据可依”。
不管是裁员的日常化,还是降薪的制度化,阿里腾讯这两家巨头率先做出了表率,后面会不会真如K哥所猜测的那样,被群起而效之,进而对职场打工人造成全面性影响,值得我们持续观察。
03
打工人该如何应对?
作为职场上的乙方,打工人在就业环境的风云变幻中,是相对被动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不去做,那样只会让打工人们更被动、更无所适从。
一、观念先行,思想捋顺
1)可以当小甜甜,也可以做牛夫人
职场来去,纯属正常,更遑论当前的大环境使然。不必过分多愁善感,误把多情当错付。行情好的时候,你是小甜甜;行情差了,你就是牛夫人,这是职场真实, 完全没必要拧拧巴巴、疙疙瘩瘩。强行加戏,可以有,但没必要。
2)360度全面自查 认清自己处境
客观认识自己的当前处境,是正确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必要前提。要基于自己的行业趋势、公司状况、岗位重要性、个人家庭情况等,来综合判断自己离裁员减薪的漩涡有多远,并考虑眼前和下一步,怎么做才是最佳选择。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能后知后觉。
3)评估自己在未来还有多少价值
忘记过去,忘记功劳簿,老板和公司只会向前看,你今后的职场之路稳不稳,只取决于你的未来价值,个人的薪资涨跌,不过是这种价值的折现和走势反映。评估下来,觉得自己的未来价值足够用,就可以稍微放宽心,甚至可以嚣张一点,尽情地用脚投票;如果觉得自己的这种价值已经“余额不足”,那就想办法尽快“充值”,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
二、提高灵敏度,争取做到“预判了公司的预判”
特殊氛围下,不管是裁员降薪,还是公司倒闭,都不是毫无征兆的。打工人在特殊时期,要提高警觉和敏感度,尽早发现相关征兆,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和预案。
去年10月份,K哥面试了一位准备从某大厂跳槽的小姑娘。当时职场尚未掀起裁员潮,我问小姑娘为啥要从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厂跳出来。小姑娘回答得很坦白,她说自己感觉到公司将对个人所在部门,做某些动作,很有可能是裁员。并说出来几条推断依据:
比如,公司从上个季度就砍掉了她部门的所有研发资源。一个原来被定位为“成长型”的业务,变成了毫无热度的停滞项目。上层领导还很有压迫感地逼着大家做一堆运营的活儿,而且一再强调快速变现,让人感觉这不是像做长期项目,倒像是赶着割韭菜…
基于这些判断,小姑娘开始骑驴找马,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虽然后来因为岗位不适配,K哥没有录用那位小姑娘,但她灵敏的职场嗅觉,还是让我非常钦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小姑娘的预判还是非常准确的,她所在的部门果然被砍掉了。
当前环境下,我们很多人确实需要向那位小姑娘看齐,要学着预判“公司的预判”。
三、如果有条件,马上开始自己的第二职业
这一点K哥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呼吁过无数次了。在如今乱哄哄的氛围下,没谁知道是这个月的薪水先到,还是HR的裁员通知先到。有基础、有一技之长的打工人,可以尝试开始自己的第二职业了。不管你现在月入几个W,一纸通知就可以将它清零。与其那个时候被动地感慨“错把平台当本事”,不如手里有个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副业,哪怕月入几个K,也会让自己心里更踏实,更从容些。
K哥的许多自媒体同行,遇上公司降薪,他们一点也不慌,因为手里还有自媒体副业,这块的收入完全可以弥补公司减薪带来的损失,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当前的生活。
至于副业做什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关键要敢于开始。随着各企业减员增效的深入,一些外包业务,打包式的项目一定会越来越多,可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试着做做看,宜早不宜迟。切记,合理合法挣钱养家,怎么做都不丢人。
四、有空翻翻劳动法,和律师朋友唠唠嗑
K哥聊这点,说玩笑也算玩笑,说认真也完全可以很认真。书到用时方恨少,多掌握点职场相关的法律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哪天HR企图用无理由降薪或恶意辞退,忽悠你的时候,你把恶补的《劳动法》知识,或者从律师朋友那里听来的说法,亮出来,反驳几句,并合理取证,相信还是会有一定的震慑力的。技不压身,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这一天出现,但万一用得上呢?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抱不确定,就是一种成长。面对这种成长,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别无选择,只希望这种成长不要太难太苦,毕竟,打工人为了养家糊口,已经用尽全身力气。为大家祝福!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成长干货、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