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圣人才智,与孙武比肩。
他的坚忍之心,与吴起类似。
伍子胥恐怕算不上忠臣,至少用心不纯。
楚国作为他父母之邦,鞭尸楚平王,倒行逆施。
一开始为求上位,如此隐忍,如此坚忍,如此懂得变通,如此辩才无碍,巧舌如簧,却最后因犯颜直谏被赐死。
害死他的小人伯嚭,还是他举荐的楚国同乡。这也给吴国最终被越国灭,埋下了伏笔。吴国朝堂的被离尚且看得出伯嚭是奸邪之辈,他伍子胥大能人看不出?看得出却执意安排伯嚭进入吴国核心圈是为何?
灭楚真的是伍子胥想要的么?父母之邦,真把他彻底灭了,对得起先人?不会遭人唾骂?
伍子胥直谏而死,既避免了吴国太过强大,威胁楚国,对父母之邦楚国也算是解除危机。可惜吴王父子被玩弄于股掌,成也伍子胥败也伍子胥。他的冤死,找死,一腔热血,洗刷了污点缺陷,成全了伍子胥忠臣,孝子,事功,远见卓识,完美人格,功德圆满。
孙武肯定看出了伍子胥的用心,但是他就算有心建功立业,也是伍子胥举荐的,他不能忘恩负义,虽多少有点遗憾,但他兵圣之名总算有了。后来他就识相的归隐了。
鞭尸楚平王,申包胥,孙子都对此不道的行为,深感不妥,有道之人所不为。伍子胥自己也知道是倒行逆施,必造成天怒人怨,这只是为他一己之私,不是忠臣所为,可以说是小人之举。孙武子尤其难过,因为孙子是有建功立业之心的,可惜所托非人。伍子胥如此倒行逆施,致使灭楚功亏一篑,孙子的抱负无法施展。
司马迁看到这种反贼,心里可是乐开了花,直接大书特书伍子胥列传。这和他喜欢李陵是一样的。
马周曾说过,管仲、晏婴披露国君的过失,追求死后留名后世,我不做这种事。
伍子胥大概是类似马周说的这种人。
从吴国的角度确实伍子胥是反贼,但他是阳谋的反,看起来做忠臣的犯颜直谏,实际上过直则绞,过犹不及,过正其实和小人差不多。这是伍子胥老练,老谋深算的地方。
从华夷之辨的角度,伍子胥防止了吴国作为蕞尔小国,南方蛮夷之地,过于强大,有伤正朔,于中原正统不利,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不利。
他既完成了个人事功,忍辱负重报父兄血仇,顶天立地大丈夫人格,青史留名,教训了楚国昏君,垂范后世,建设姑苏城,兴修水利恩泽吴国百姓,无愧于吴王父子,又把握好复仇的度,不以君臣小义损害华夏民族正朔大义,不一味地忠诚损害整个民族根脉福祉,这点看他确实忠于华夏,无愧于伍子胥这个名字,这算的是大忠大孝大义。
试想如果伍子胥一意辅佐吴国,灭了楚国,威震华夏,甚至入主中原,则他和汉奸中行悅有何区别?
吴越之地,地处丘陵,吴越之君虽有建功立业之心,但格局毕竟小,贪图美色,享乐,志量狭小,心胸尖刻,和北狄一味任勇,劫掠侵杀,禽兽之性,可谓异曲同工。段不可为中国之主,尤其是正值百家争鸣,民族文化勃然兴起之时,伍子胥深知大义,私不忘公,进退有度,顺应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