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地址:复旦大学遗传学
文章目录
五、染色体畸变
5.1 染色体分析方法
5.1.1 核型
- 细胞中染色体的总体构成称为核型 (
karyotype
)。 - 对标本的染色体构成进行检查称为核型分析 (
karyotyping
)。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的主要任务。 - 核型分析的一般步骤
(1)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细胞:从体内分离细胞,在体外扩大培养;
(2) 利用秋水仙素实现中期阻断:秋水仙素可以和微管结合,破坏纺锤体的作用,使大量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
(3) 通过低渗处理使细胞膨胀;
(4) 滴片、固定、染色、洗涤。低渗处理的膨胀细胞悬液滴在载玻片上,细胞就会破碎,释放其中的染色体组,然后固定、染色、洗涤、封片观察。
(5) 显微镜观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粗短的染色体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一个圆形区域,即细胞破碎的地方,同时不同染色体之间能够相互清楚的区分开来。
染色体的形态与类型
-
着丝粒的位置:
■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在染色体 1/2 ~ 5/8 处的染色体(几乎在中部)
■ 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在染色体 5/8 ~ 7/8 处的染色体
■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在染色体 7/8 ~ 近末端的染色体
-
次缢痕:
■ 着丝粒所在的地方往往表现为一个缢痕,所以着丝粒又称为初级缢痕。
■ 有的染色体在染色体壁上还有次级缢痕,其位置是固定的,也属于染色体的形态。
■ 在一些染色体末端还连接着一个叫随体的远端染色体小段,也属于染色体的形态。
-
当我们了解了一个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时,就可以将全部染色体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并合理分组,如此编排的染色体图像,就是核型的常见表示方法。
5.1.2 染色体显带
-
染色体显带技术: 借助特殊的染色体处理方法,然后利用染料将染色体沿长轴染成宽窄及明暗不同的条带,以供染色体的辨别和变异染色体的鉴定的技术方法。
-
常见的显带技术有:G 显带、Q 显带、C 显带和 R 显带。
- G 显带 (
G banding
):将染色体经热、碱或蛋白酶等预处理后进行 Giemsa 染色后获得的带型。观察简便,且标本易长期保存。使用最广泛。
- Q 显带 (
Q banding
):荧光染料处理染色体后在紫外光激发下形成的特定带型。显带效果好,但观察复杂且不易保存。 - R 显带 (
R banding
):用磷酸盐溶液预处理后的染色体标本进行 Giemsa 染色获得的带型。其带型跟 G 带正好相反,可分析染色体 G 带浅带部位的结构改变。 - C 显带 (
C banding
):用 NaOH 预处理染色体后的 Giemsa 染色后获得的带型。可以特异性显示着丝粒及染色体内部或端部的异染色质区染色结构。
- G 显带 (
-
果蝇唾腺染色体:
■ 果蝇及其他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的唾腺细胞染色体属于特殊的多线染色体,是染色体分析的好材料。
■ 多线染色体: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或前期,染色体连续复制,但姐妹染色体单体并不分开,而是纵向聚集在一起,且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都不分裂。
■ 所以,正常的果蝇染色体是四对染色体,但在唾腺中,染色体非常巨大,且全部的着丝粒及其邻近部分相互聚合形成了染色中心。
■ 染色中心 (chromocenter
):四对染色体的着丝粒及其邻近部分相互聚合。
■ 因为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不同,唾腺染色体上还有深浅不一的横纹,它们的相对大小和位置恒定,染色后清晰可见,所以便于对染色体结构变化进行遗传分析。
5.1.3 人细胞的核型分析
- 人细胞的核型
1960 年,首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确定正常人的核型基本特征,即丹佛体制 ( Denver system )。丹佛系统根据人类长度及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 7 组。
- 人类染色体的描述方法
■ 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 (简称 ISCN ),每条染色体根据 ISCN 规定的界标划分成若干个区、带、亚带和次带。
■ 界标landmark
:对于识别染色体有重要帮助的染色体特征,如着丝粒、末端和恒定的带等。
■ 长臂q
;短臂p
■ 区region
代表的是相邻染色体界标之间的区域
■ 带band
是显色技术下可见的条带
■ 亚带和次亚带 是利用高分辨显带技术显示的更加精细的条带
■ 区和带的编号都是从着丝粒开始,两端逐渐变大
■ 描述时需要依次写出染色体号、长/短臂、区号、带号、小数点、亚带号和次亚带号。如下图分别表示的是人类 5 号染色体上短臂 1 区 5 带 3 亚带 2 次亚带、5 号染色体上长臂 1 区 2 带 1 亚带。
5.2 染色体重复与缺失
5.2.1 染色体结构变异
- 染色体畸变 (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 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 染色体结构变异指的是染色体在结构上的大片段改变,起源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断裂和重接。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环状染色体、插入、双着丝粒染色体和等臂染色体等多种类型。利用核型分析和显带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带来不同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效应。
5.2.2 染色体缺失
-
染色体缺失 (
deletion
) 是指染色体的片段出现丢失。染色体缺失通常会导致个体的生活力下降。缺失纯合体的生活力比缺失杂合体的生活力更低,因为纯合体丢失了 2 个拷贝的染色体片段。 -
染色体缺失可以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两者产生的机制略有不同。
-
中间缺失 (
interstitial deletion
) 起源于同一条染色体臂上发生了两次断裂, 断点之间无着丝粒片段丢失,其余片段重接。
中间缺失案例:46, XY, del(3)(q21q31)
46 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Y,3 号染色体的 q21 至 q31 区域发生缺失。
-
末端缺失 (terminal deletion) 起源于一条染色体发生一次断裂后未发生重接, 丢失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
末端缺失案例:46, XX, del(4)(q27)
46 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X,4 号染色体的 q27 至末端区域发生缺失。
-
缺失的细胞学效应
■ 缺失杂合体联会时,缺失的染色体区段和同源染色体的相应区段不能配对,被“拱”起来,出现弧状结构。
■ 缺失造成的弧状结构的内部是正常的染色体部分。
-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拟显性
拟显性(pseudodominance
):杂合子中,由于显性基因的缺失,使原来不应表现出来的隐性非致死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出来。
-
缺失的遗传学应用——基因定位
-
通过分析不同突变品系的拟显性的表型特征以及发生缺失的染色体区段,推导出表型决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
-
案例:想定位一个突变基因——小眼不齐基因 fa,已知它在 X 染色体上,属于隐性突变,同时实验室有 13 种 X 染色体上不同程度的缺失的果蝇品系,红色方框表示各个品系缺失的染色体区域。
■ 将 fa 基因的纯合突变体与各个缺失品系杂交,得到携带 fa 缺失基因的缺失杂合子(雌蝇),如果这些杂合子 fa 基因所对应的位置上存在缺失,这些杂合雌蝇就会表现出拟显性现象(小眼不齐),这个杂合子中的染色体缺失区域一定覆盖了 fa 基因的所在位置,那么只要求出所有出现拟显性现象的果蝇缺失品系缺失区域的最大重叠区间即可,如下图,将 fa 基因定位在了他们共同缺失的 3C7 这个横纹中。
-
案例:猫叫综合征
cri-du-chat syndrome
■ 5 号染色体短臂的缺失 (5p-)。
■ 主要症状: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两眼距离宽,耳位低下,智力迟钝,生活力差,多在生命早期死亡。
5.2.3 染色体重复
-
染色体重复 (
duplication
) 是指染色体的部分区段出现多个拷贝。对个体的影响相对缺失较为缓和,但大段的重复也会影响生活力。起源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断裂和错误重接,或染色单体之间的不等交换等。 -
重复案例:
46, XY, dup(4)(q13q31)
46 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Y,4 号染色体的 q13 至 q31 发生重复。 -
顺接重复 (
tandem duplication
) : 染色体某区段按照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