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5 读后感

通过研读传习录
懂得了六大“学习病”今天仍很普遍:
一是:焦虑盲目症,总担心自己落伍了,赶不上新时代了,到处去学新东西,不懂得温故而知新,不懂得从浅近处下手,不懂得在自己的事情上反复学。永远追新逐异,一心另辟蹊径,总之,哪里有大路,就不在哪里走,一定走断蹊僻径。
二是:纠错症,老师跟他讲什么,他都不关注正确的部分,只关注他以为“错误”的部分,一定给你挑出错来,然后找老师纠缠。
三是:胜心,老想胜过别人。他读儒学,就说佛家的思想不如儒学。他连儒学都没学通,怎么有资格评价呢?他的专业不是佛学,佛学和儒学谁对谁错,谁强谁弱,关他什么事呢?这根本不是他该想的,也不是他有学力去讨论的。
四是:纠缠字眼,在文句中找矛盾
五是:从来不落实去做,成天以空谈为务。空谈的背后,是一种虚荣心作怪,向同学老师显示自己知道得多,诸子百家都晓得,信手拈来,就能辨析讨论。再者是懒惰,读书多,谈资广,就是玩物丧志,而切实笃行,那太累人,所以永远不会去做。
六是:期必心急症,要修炼做圣人,恨不得每一分钟都要检查一下成了没有。大大低估了成功所需要的时间,不能做到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而勿正。

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
我猜很多读者都“读过”王阳明《传习录》的文白对照版,但是,都没读完,因为读不懂。所以,我想“填补一项国内空白”,写一部大家能读懂的《传习录》读本。
为什么会读不懂呢?因为信息量太大了!
《传习录》是王阳明和弟子们的问对记录。弟子们问的是什么呢?都是“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内容。所以《传习录》也可以有另一个名字,叫《王阳明老师四书答疑》。另外,《传习录》还涉及大量理心之争、朱陆异同,就是理学和心学的争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异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儒学修养的术语。所以,如果读者对儒家思想和“四书”的内容不是非常熟悉,那么,仅仅看一下《传习录》的白话文翻译和简单注释,根本就读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写这本《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我作了好几年的准备,先是写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然后写了《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最后才写《传习录》。其中,前三本已经出版,第四本《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也在本书写作之前完成,即将出版。
写这本书,我立足“讲透”,力求详尽。希望一次做对,一次做全,所以差不多是把“四书”的主要内容都讲了一遍。对王阳明师徒讨论的每一句话,先介绍它在“四书”中的出处,包括原文、上下文、朱熹的解释、其他先贤大儒的看法,然后再学习王阳明的讲解。如果读者有心学习,应该说这本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了。

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合一,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所以,这本书的意义,重点也不在学术上的对错,不在于到底是朱熹对,还是王阳明对,而在于我们要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磨练。我也会在书中,分享我自己事上磨练的心得体会。

我们说“学以润身”,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为了晓得些说法。读这本书,我们能学到什么呢?就像王阳明说的,要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学到干货。另外就是要以书为镜去观照自己,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能学到一点骨血,改掉一个毛病,就算开卷有益,值了!

祝你学习进步!让我们开始吧!

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合一,发挥出自己的良知良能。所以,这本书的意义,重点也不在学术上的对错,不在于到底是朱熹对,还是王阳明对,而在于我们要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磨练。我也会在书中,分享我自己事上磨练的心得体会。--引用作者观点

从《孙子兵法》、《四书》再到《传习录》,连续拜读华杉老师的系列作品,他的讲解和感悟总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激荡心灵的过程中,洗筋涤髓,去污自新。读完后,感到成就圣人有三层境界,芸芸众生,气禀尔尔,不求立心立命继绝学,只愿亦步亦趋,不断提升精神格局。

第一层境界,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并不是和谐相处,而是善于学习,其实以尧舜禹的圣人标准而言,善为天下公是胸怀天下造化万物的大同格局,是虚怀若谷的学习方法,是从善如流的拿来主义。
一是温故而知新。华杉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学习并不是标新立异抛弃超越,也不是知识焦虑贪多求全,而是在精神世界中反复提炼凝结往圣先师那点真骨血,切己体察知行合一,用王阳明的话说,你若记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制造出妄自尊大独断专行的副产品,言路闭塞只会导致决策和行动能力停滞不前,王阳明在给学生的回信中写到,影响人进步的是傲慢与懒惰,要任其和智,舍己从人。
三是去胜心。从朱熹陆九渊鹅湖之辩可以看出,即使是圣贤大能,在学术正统方面也难免着相,更不言凡夫俗子,读完《传习录》感到,名师未必出高徒,即使是王阳明的学生,也不乏沽名钓誉、冥顽不灵之徒,所以说去胜心是登堂入室的关键节点,我们要把书中别人身上的问题当做自己修身的教训,年轻不可狂妄乖张目空一切,年长不可尚能饭否倚老卖老。

第二层境界,惟精惟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修道先修身,修身即修心,旷古奇今流芳百世而致中庸者,无一不是在精纯专一上滴水石穿。
一是不假外物。心无外物存养其中,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大道至简,即便明白也心存侥幸,寄托希望于捷径,孔子时常感叹,门口的大路摆在那里,却不见人行走,王阳明在教育投机取巧的学生时,也按耐不住无明业火,道在心中,为何骑驴找驴?
二是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人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对我们而言,这三个方面的现实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或多或少会有所感悟。当然这只是对凡人而言,王阳明认为,我至诚无息知行合一,无时无刻都在尽心知天,何须三省吾身,大而化之谓之圣,高山仰止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求仁得仁。笛卡尔说过,那些古代哲学家能够摆脱命运的干扰,漠视痛苦和贫困,因为他们确信除了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由他们作主。无欲则刚,我们行事之初如果树立利益导向,遭遇风雨心境便难以保持波澜不惊,尤其是结果不顺遂人意,极易心生怨恨偏离道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心安理得又何怨?

第三层境界,集义而生。孟子云,杀一人而得一国者,为不义。轰轰烈烈地做好一件义裘而取的大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守中固善,行絜矩之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做好每一件小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在随心不逾矩,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道义所在。还要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孔子所赞叹的生活,阳春三月,结伴而行,踏浪欢歌,我心向往之

有一种说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非常有道理!人为什么会那么忙呢?就因为不知止处,不知至善之地,所以就到处把捉,什么机会都不愿错过。其实只要志有定向,清楚自己的使命,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成功是一种时间现象,因为我们总是低估成就一项事业所需的时间,所以总是焦虑,心不定,心不静,心不安,总是做乱动作、废动作,这就是学习“止定静安虑得”的现实意义。

有点出我的很多病症,感觉内心通畅多了。知行合一,知行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件事,从格物开始:用行动体悟,致良知。
我之前把很多事情分类,比如学习、工作、看书分别对待。但实际上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体悟学习,都对修身有影响,那只要致良知就行了,不必分为几件事。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遥远的救世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心学四句

看了这本书后,突然能够理解一些《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说的话。因为我确实有些方面是以律制心,问题不少。

“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

“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所以,问问自己,如果抛去所有的因果关系,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多复杂的问题那么一问就有了头绪,但还不够,要去做,越做会越发领悟良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