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14:100天读书营-14-责任分散效应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责任分散效应。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就容易出现“集体冷漠”的局面。

例如,“龙多了靠,龙少了涝”。在一个中学里,如果有 7 个副校长,结果可能会导致没人真正负责。寝室里的关灯、打扫卫生等琐事,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分配,也容易出现法不责众、聚堆闯红灯等现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出现“责任分散效应”时,行为主体会受到六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利他主义动机、社会惰化、从众心理、道德因素、法不责众心理和人际关系相互作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对于“见死不救”等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不能简单归咎于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沦丧。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会积极地去帮助受难者。然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会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2. 当面临群体作业时,组织者务必划分清楚任务与责任。在团队完不成任务时,想让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
  3. 我们要谨记责任分散效应,当“群体无能”时,适宜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脱颖而出。

总之,责任分散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日电影推荐:《狗镇》

2003 年戛纳上映,豆瓣评分 8.4

今天的阅读任务是梁实秋的文章。

《考生的悲哀》

批判讽刺有二法:其一,以第一人称叙事,令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同情,进而间接对被讽刺对象产生憎恶;其二,化敌为己,通过转换视角,先伤己,再伤人。

近期流行一策略:“实话体”。例如,朋友圈热传之职业图、“我来简书为赚钱”之文,以及各类真心话主题,如测谎椅上之自白等。

《吃相》和《馋》

练细节描写,可先习“如何以食诱人”。然此举看似易,实则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