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csdn.net/vivihe0/article/details/33319969
我们说过,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建模,我们不可能知道产生数据的真实函数是什么,那么如何评价模型的好坏呢?由于我们拟合曲线的目标是对新的x值做出好的预测。为了检验我们建立的模型的好坏,我们需要一个测试集,这个集合与我们训练模型的训练集相互独立。也就是说,测试集中的样本数据必须是在训练模型的时候,模型没有见过的样本数据。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在遇见新的样本时的表现被称作泛化性能。
现在我们还是利用函数y=sin(2*pi*x)来产生数据。我们分别产生两个数据集,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的产生过程与上面的例子一样,包含11个样本点;测试集是在0到1的范围内随机产生100个输入样本x值,然后用与训练集一样叠加噪声项,产生目标输出值t。我们用1阶到10阶的多项式分别拟合11个训练集样本,再用拟合的模型在测试集上测试。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误差大小。
我们用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来定义误差的大小,它是残差平方和除以样本数。这样模型在不同样本数的样本集上的误差就有了可比性。相应的MATLAB代码如下,结果见图。
- %产生训练集11个样本
- xTrain = 0:0.1:1;
- tTrain = sin(2*pi*xTrain) + normrnd(0, 0.3, 1, 11);
- % 产生测试集100个样本
- xTest = unifrnd(0, 1, 1, 100);
- tTest = sin(2*pi*xTest) + normrnd(0, 0.3, 1, 100);
- %用训练集拟合10个不同阶数的多项式,其系数保存系数在pCell中
- polyCell = cell(10, 1);
- for i = 1 : 10
- polyCell{i} = polyfit(xTrain, tTrain, i);
- end
- %计算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误差
- rmsTrain = zeros(1, 10);
- rmsTest = zeros(1, 10);
- for i = 1 : 10
- e = polyval(polyCell{i}, xTrain) - tTrain;
- rmsTrain(i) = e*e'/11;
- e = polyval(polyCell{i}, xTest) - tTest;
- rmsTest(i) = e*e'/100;
- end
- %绘图
- plot([1:10], rmsTrain, '-ob', 'LineWidth', 3, 'MarkerSize', 10)
- hold on
- plot([1:10], rmsTest, '-or', 'LineWidth', 3, 'MarkerSize', 10)
- legend({'训练集', '测试集'}, 'fontsize', 15);
- xlabel('模型阶数', 'fontsize', 15)
- ylabel('均方误差', 'fontsize', 15)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阶数的增加,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均方误差是逐渐下降的,但是在测试集上的误差在3阶达到最小值之后就逐渐上升。在阶数达到9阶时,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均方误差达到了0,也就是拟合的曲线完美地穿过了训练样本点,但是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却很差。也就是说,当模型过分地复杂时,模型在训练集上完美的拟合不能保证其具有好的泛化性能。
我们也可以观察不同阶数的多项式模型的系数。在上面一段代码中,模型的系数被保存在元胞数组pCell中,所以可以在MATLAB命令行中用以下命令查看第i个多项式的系数。
polyCell{i}
例如输入:
polyCell{10}
你可以看出当多项式的阶数为10时,模型的系数很大。通过这些很大的系数,模型的曲线完美地穿过了10个样本点,但是在这些样本点周围的位置,曲线的波动性很大,如图1第4个子图所示。也就是说,多项式模型的阶数越大,模型越灵活,拟合的曲线越容易适应随机的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