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MoS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水解产氢材料

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的研究聚焦于提升储氢能力和效率。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如Pd、V等能够催化氢气分子在碳质材料上的吸附和解离,显著提高储氢性能。例如,通过Pd/Hg合金催化剂,可在室温下实现较高的储氢量。此外,Mg-C、MgNi、MgCu2等复合材料也是研究热点,这些材料通过不同合成方法和组分设计,旨在优化储氢性能。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MoS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水解产氢材料

氢化镁水解制氢材料|MoS2/MS(M=Zn/Cd)基复合光催化材料水解产氢材料-齐岳

储氢能力

let's see 影响因素

温度和压强

气体分子在固体材料表面的吸附量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物理吸附是放热的,降低温度可以促进物理吸附;另外,增大气体压强可以提高气体分子与材料表面的接触几率和频率,也有利于物理吸附。而从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希望碳质材料可以在室温和适宜压强的条件下储备氢气。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纯的碳质材料物理吸附氢气分子的能力不超过1%(质量分数)。高的储氢量(如3%~8%(质量分数))只在极低的温度(如77K)或非常高的压强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纯的碳质材料在温和的条件下几乎不具备氢气储存的能力。

为了降低氢气分子在碳质材料上物理吸附的条件,研究人员进行了许多其他的尝试。

二.过渡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作用

众多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纳米颗粒对碳质材料储氢过程有催化作用,其催化原理被认为是一种“溢出机制”。氢气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上容易实现化学吸附,溢出机制就是化学吸附在过渡金属表面上的氢气分子先被解离为氢原子,氢原子从金属表面“溢出”吸附到碳质材料表面。溢出机制又分为基本溢出机制和二次溢出机制。基本溢出是指在吸附材料中直接掺入过渡金属作催化剂;二次溢出是指采用负载金属的催化剂,比如铂/碳(Pt/C),C为载体,Pt负载其上,然后以整体作为催化剂掺杂到氢吸附材料中。两种机制的原理图如图所示。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