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磁辐射控制光致变色化合物的颜色转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T-型(T-type)光敏化合物能够自发的恢复到其辐照前的状态,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镜片涂层以及可逆信息存储等方面。在T-型光敏化合物中,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如螺恶嗪和螺吡喃等,与热塑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易于合成和进行相应的功能化,因此成为较具商业化应用前景的光敏材料。
螺吡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有两种:无色闭环的螺吡喃结构(SP)和有色开环的部花菁结构(MC)。在非极性溶剂环境下,当采用UV照射时,螺吡喃会从无色的SP状态转换为有色的MC状态;MC异构体热力学不稳定,又能够自发的恢复到无色的SP状态(异构化速率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整个过程循环可逆。同时,研究发现MC状态能够通过一些途径而被稳定:1)采用强极性溶剂效应或二氧化硅等固体基质;2)进行相应的分子结构化学改性;3)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作用;4)存在酸性介质,MC质子化形成MCH+或是酸与MC形成氢键作用。稳固后的MC异构体能够在暗场保持着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UV/Vis辐照能够使化合物褪色至SP状态,该过程可称之为逆向光致变色(reverse or negative photochromism)。
.
图1. 螺吡喃染料正向(direct)与逆向(reverse)光致变色示意图。
目前,实现螺吡喃等光敏化合物的正向、逆向光致变色反应的可逆转变,在逻辑电路闸、可擦除信息存储等领用具有重要的应用。近来,通过酸性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加热至熔点以上后与光敏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是实现光敏化合物逆向光致变色的有效途径。但是,该体系受限于其较低的光致变色效率。通过胶囊封装技术,将光敏化合物与PCMs混合在核壳微球结构中,从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