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PP 成本收集器简介

本文详细介绍了成本收集器(CostCollector)在重复制造中的应用,解释了为何在创建生产成本收集器前需先创建标准成本估算。通过CK11N事务代码,系统将自动生成内部订单并记录料工费,形成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分析。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成本收集器简介

 

成本收集器(Cost Collector)作为成本对象,主要应用于按期间进行成本核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把产品创建为成本收集器,实际成本的收集和差异的结算全部按照成本收集器进行处理,财务的成本分析也针对成本收集器进行。成本收集器是按期间核算,生产订单可以按期间也可以完全结算(也就是Per和Full)。

那么在创建生产成本收集器之前,为什么要先创建标准成本估算?

成本收集器是用于重复制造(Repetitive Manufacturing)的,平时生产不开生产订单,等产成品出来才使用事务代码MFBF倒冲原材料(MFBF时一定要有标准成本)。成本收集器会收集Target cost和Actual cost并且比较两者差异,所谓的Target cost 就是标准成本, 产成品的标准成本包括(从生产版本带出,一般对应到一个BOM,就是当使用CK11N估算时所有原料的单价和数量之和, 如果物料主数据或BOM有Scrap,这个也会算上, 如果BOM Component有Group,会根据一定的百分比算出)、(作业类型的作业价格,一般对应到生产人员工资等)、(一般指各种制造费用),这三者之和就作为当期计划成本(也称之为目标成本)。通常会使用CK24更新到完成品主数据(俗称标准成本)。

使用事务代码CK11N后,会产生一个“7”开头的内部订单,存在表ONR00中,所有的内部订单都存于此表。

表CKIS会根据你估算时的价格和数量记录下料工费,这里查看分析项目明细报表CK84_99结果是一样的。

KKF6N看到的“成本评估”数据就是抓的上面的数据。

表KEKO中会记录CK11N(KALKA=“01”)和KKF6N(KALKA=“19”)的两比记录。

上面的CKIS表和KEKO表是通过“成本估算编号”(KALNR)关联的。

另外,通常从工艺路线中得到的LAB和MAF是内部自动产生的, 价格会记录在表 COSS中,原料实际消耗在表MSEG或表COSP中。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SAP剑客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