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全国大学智能汽车竞赛 | 独轮组比赛细则

版本发布时间更新内容
V1.02023/12/51. 最初版本独轮组比赛细则;

 

01 轮组竞赛


一、前言

  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将于 2024年暑期举行, 竞速比赛包括有八个赛题组 , 相应的比赛规则已于 2023年11月公布。 其中 “独轮组” 是在第十八届竞赛中的独轮车组的车模平台上延伸而来。该赛题组一起车模独特结构和具有挑战的控制模式深受参赛同学们的喜爱。 根据同学们的反馈, 竞赛组委会在今年该组别的赛题设计中进行了如下几点的改动:

  (1) 设计更加符合该车模运动特性的比赛任务。 不再要求车模沿着赛道进行竞速, 而是赋予其发现目标和撞击目标的任务。 这更能体现该车模灵活的运动特性, 比赛车体平衡控制的稳定性;
  (2) 强调车模视觉感知能力。 比赛任务主要依靠车模上摄像头对于目标检测定位能力。 这样可以在室外比赛环境无法保证比赛进行时, 比赛可以迁移到室内进行。
  (3) 增加人机交互和自主救援环节。 由于比赛环境的不确定性, 允许参赛队伍利用人机交互、GPS、RTK等辅助手段来完成目标发现和撞击。 由于独轮车模车体控制挑战性, 加上比赛任务中的目标板、障碍物、路面凸起对车模平衡的干扰, 允许在车模运行过程中车模倒伏时进行自主救援。
  (4) 为了增加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 鼓励在独轮车模上增加 LED 显示模块, 能够显示车模运行运行状态等信息。 详细要求参见《Infineon LED 灯管秀评比细则》。 这不是强制性要求。

二、比赛规则

1、场地环境

  独轮组的比赛场地基本形状为长方形, 边长在 5 米 到 10米的范围内。 比赛环境安排在室外平整的场地内, 比如露天的篮球场、操场、或者空闲的陆地上。 如果比赛当天室外环境不允许, 则可以安排在室内比赛。 室外比赛的场地比室内的场地大。

  比赛场地使用蓝色广告布铺设在平整的地面上, 四周使用黄色宽胶带进行固定。 场地内部署有 5 到 20 不等的物体, 包括有:目标板、锥桶障碍物、路面凸起等。

▲ 图1.2.1 比赛场地示意图

▲ 图1.2.1 比赛场地示意图

  场地内的物体功能如下:

  • 目标板: 独轮车检测目标板的位置并通过撞击使其倒伏;
  • 红色锥桶: 独轮车需要躲避的障碍物;
  • 路面凸起: 独轮车模可以压过的路面凸起坡道;

  下面对于部署场地所需要的物品规格进行描述:

(1)场地边界

  场地边界使用宽度为 5厘米的黄色胶带进行固定。 独轮车模可以通过光电传感器识别边界, 导引车模在场地内运行。

▲ 图1.2.2 固定蓝色背景布的黄色宽胶带,宽度为 5厘米

▲ 图1.2.2 固定蓝色背景布的黄色宽胶带,宽度为 5厘米

  在比赛过程中, 车模运行行驶出比赛场地。

(2)目标板

  目标板是独轮车需要搜索定位并撞击的三角板材。 可以使用 KT版、 厚纸板、 亚力克塑料板制作。 整体呈现为三角楔形物体。 具体尺寸如下:

▲ 图1.2.3 目标板的尺寸

▲ 图1.2.3 目标板的尺寸

  在目标板 一面粘贴有黄色(便于和场地背景蓝色区分)张张。 另外一面不粘贴, 或者粘贴一些装饰图案。 目标板一侧垂直于地面, 另外一次呈现斜坡。 这样便于车模将其撞击倒伏。 倒伏后的目标板合在在一起。

▲ 图1.2.4 撞击倒伏后的目标板

▲ 图1.2.4 撞击倒伏后的目标板

   车模可以借助于超声波或者 TOF等传感器判断目标板直立或者倒伏状态。

(3)红色锥桶

  红色锥桶是固定在场地内的障碍物。 高度在 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 独轮车模需要避免与其相撞,以免失去平衡。 在比赛过程中, 并不对车模撞击锥桶进行判罚。

▲ 图1.2.5 彩色塑料锥桶

▲ 图1.2.5 彩色塑料锥桶

  锥桶摆放时的位置在目标板中心半径大于 50 厘米的圆外区域。

▲ 图1.2.6 锥桶距离目标板中间距离大于50厘米

▲ 图1.2.6 锥桶距离目标板中间距离大于50厘米

(4)路面凸起

  赛场内的路面凸起是允许独轮车压过的圆形坡道。 具体规格与竞赛中信标组的外壳一样。 调试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通的信标灯进行测试。 信标灯的直径大约为 25厘米, 中心高度为 1.5厘米。 车模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躲避路面凸起, 也可以直接压过。

▲ 图1.2.7 路面凸起示意图

▲ 图1.2.7 路面凸起示意图

  路面凸起仅仅是在场地内对独轮车模进行干扰, 并不要求车模通过所有的路面凸起。

2、比赛任务

  车模从赛场出发区出发, 搜索所有的目标板,通过撞击使得目标板倒伏, 车模回到出发区, 比赛任务就结束了。 比赛以完成任务时间作为排名依据。 对于每个遗漏的目标板, 将会在总比赛时间加罚 30秒。

▲ 图1.2.8  比赛过程示意图

▲ 图1.2.8 比赛过程示意图

  在比赛过程中, 允许参赛队伍实施以下两种方式救援方式:

  (1) 倒伏车模救援: 允许对运行中倒伏的车模进行救援。 倒伏的车模重新从出发区发车,完成剩余目标板的搜索撞击。 每次救援在比赛时间上加罚30秒;

  (2) 手工遥控车模: 允许参赛队员使用无线遥控器导引车模运行。 如果使用遥控, 比赛成绩加罚60秒。 手持遥控器需要自行制作, 其中的无线通讯模块可以使用成品通讯模块。

3、传感器

  参赛队伍可以根据比赛任务, 自行为车模作品选择传感器。 传感器的数量、种类不限。

  在室外比赛中, 允许参赛队伍在车模上增加 GPS、 RTK等辅助导航设备。 在比赛前, 参赛队伍可以对所有的目标板进行踩点定位, 但不允许对场内的锥桶、路面凸起进行踩点定位。 在室内比赛中, 则不再允许使用 GPS,RTK 等辅助定位系统。

4、控制芯片

  车模作品中的微控制器要求使用 Infineon 公司出品的 TRI-CORE 系单片机。

  如果使用遥控器, 遥控器中的MCU可以使用 Infineon, NXP, STC, WCH 单片机。

5、车模平台

  车模平台使用 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车模信息 中的 O 型车模。 在第18届竞赛中的 独轮车模依然允许使用。

▲ 图1.2.9 独轮车模平台

▲ 图1.2.9 独轮车模平台

 

  结 ※


  文给出了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独轮组比赛细则。 比赛细则将会根据参赛队伍反馈进行更新。


■ 相关文献链接:

● 相关图表链接:

<think>嗯,用户问的是第二十智能车竞赛中的独轮信标独轮车抗饱和控制。首先,我需要确认这个竞赛的具体情况,比如主办方、比赛内容等。智能车竞赛通常指的是全国大学智能汽车竞赛,由教育部主办,可能涉及不同的别,比如独轮。第二十应该是在2023年左右举办的。 然后,用户提到的“抗饱和控制”可能指的是控制算法中的一种技术,用于防止执行器(比如电机)进入饱和状态,导致控制失效。在独轮车这种平衡控制系统中,电机或舵机的输出可能会因为过大的控制信号而饱和,无法响应进一步的调整,这时候就需要抗饱和控制策略,例如积分抗饱和(Anti-Windup)技术。 接下来,我需要解释独轮信标比赛任务。可能是在赛场上放置多个信标,独轮车需要快速识别并触发这些信标,同时保持自身平衡。这种情况下,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抗饱和控制能确保电机在高速移动中不会因过载而失去控制。 可能需要进一步说明抗饱和控制的具体方法,比如在PID控制器中,当积分项累积过大时,采取措施限制积分项的增长,或者使用条件积分等方法。此外,可能还需要结合传感器数据,如陀螺仪和编码器,实时调整控制输出,避免饱和。 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背景,可能是参赛的学生或研究人员,需要技术细节但也要易懂。因此,回答要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避免过于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提到关键概念如PID、Anti-Windup、执行器饱和等。 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信息,比如比赛的具体规则是否有变化,抗饱和控制在该比赛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是否有其他相关技术(如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被采用。如果有参考资料或往的技术报告,可以建议用户查阅,但不确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避免具体引用。 总结,回答的结构应包括竞赛背景、独轮车任务、抗饱和控制的作用、常见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确保信息准确,条理清晰,帮助用户理解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think>第二十全国大学智能汽车竞赛中的**“独轮信标”**是比赛中的一个创新别,要求参赛队伍设计一种基于独轮结构的智能车,在特定赛道上完成信标识别、路径跟踪和动态平衡控制等任务。其中**“抗饱和控制”**是独轮车控制系统的核心挑战之一,以下是相关背景和技术要点: --- ### **1. 独轮的任务特点** - **独轮结构**:仅依靠单个轮子驱动并保持动态平衡(类似“独轮车”或“自平衡机器人”),需同时解决**运动控制**和**姿态稳定**问题。 - **信标触发**:赛道中随机点亮多个信标灯,车辆需快速识别并移动到信标位置触发响应(类似“打地鼠”模式),对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要求极高。 - **抗干扰需求**:快速启停、急转弯等动作易导致电机、传感器或控制器输出饱和,进而引发失控。 --- ### **2. 什么是“抗饱和控制”?** 在控制系统中,**“饱和”**指执行器(如电机、舵机)的输出达到物理极限(如最大转速/扭矩),无法继续响应控制指令。此时,若控制器持续计算超出实际能力的指令,会导致: - **积分饱和(Integral Windup)**:PID控制器中积分项累积过大,恢复时产生超调或振荡。 - **响应延迟**:系统因饱和进入非线性状态,控制性能急剧下降。 **抗饱和控制(Anti-Windup Control)**即通过算法设计,避免控制器输出超出执行器物理限制,或在饱和后快速恢复稳定。 --- ### **3. 独轮车中的抗饱和技术应用** 在独轮中,抗饱和控制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 **电机驱动饱和**:独轮车加速/刹车时,电机扭矩可能达到极限,需动态调节PID参数或引入限幅机制。 - **姿态平衡饱和**:陀螺仪/加速度计数据波动大时,控制器可能输出剧烈摆动指令,需通过滤波和输出约束维持稳定。 - **信标触发响应**:快速移动中频繁启停可能导致控制指令突变,需平滑过渡或预测路径。 **常用方法**: - **积分分离(Conditional Integration)**:仅在误差较小时启用积分项,避免大误差时积分累积。 - **反馈补偿(Clamping)**:检测到执行器饱和时,冻结积分项或反向修正。 - **模型预测控制(MPC)**:预测未来状态并提前约束输出,避免饱和。 --- ### **4. 实际比赛中的挑战** - **动态环境**:信标位置随机,独轮车需快速调整方向,控制指令易突变。 - **算力限制**:车载微控制器(如STM32)需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复杂控制算法。 - **传感器噪声**:低成本IMU(惯性测量单元)数据存在噪声,需融合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降低干扰。 --- ### **5. 总结** 在第二十智能车竞赛独轮信标中,抗饱和控制是确保车辆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的关键技术。参赛队伍通常需要结合**动力学建模、PID优化、传感器融合**等方法,设计轻量化且鲁棒的控制系统,以适应高速、高动态的比赛环境。如需更具体的实现细节,可参考该竞赛的技术报告或开源代码(部分高校会公开方案)。
评论 40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卓晴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