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佛学入门读物,让我对中国佛教大致有了一个了解。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中国本土化了,由于历史原因,佛、道、儒三教相互影响,所以我们经常会混淆这三教的概念。

   佛教的根本理论只有两条,即万法缘起和轮回说,然后各佛教人士在这两条理论上推理,发展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学派和大乘学派,大乘学派又有中观学、唯识学、天台宗、严华宗、禅宗、密宗等。

   佛教在中国的基本发展规律是:修行方式越来越简单,经文教义越来越不重要,越来越世俗化。本来佛教一开始是因为严密的逻辑体系而发展的,但是后来禅宗的出现直接拒绝了理性,佛教的理论也由此中断了发展,在佛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理学和心学,总的来说佛教的理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很像,但是又不承认“我”是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永恒的佛性。

   读完此书,我对佛教算是有了一个了解,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佛教概念

    中国人常讲:阿弥陀佛、缘分、报应等

    中国人常上寺庙烧香拜佛,请高僧算命,人死后请高僧做法事超度,请法师给器物开光,到寺庙许愿,愿望实现了就还愿,还有人经常放生,认为可以攒功德等。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和看到的和佛教有关的事情,然而我以前对这些一直有疑问,比如:

    土大款到庙里扔钱能不能得到福报?可以免灾吗?
    寺庙收钱算违反戒律吗?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和因果报应矛盾吗?

    等等等等

根据佛教理论,土大款到庙里扔钱可以得到福报,但是不能免灾。

    寺庙收钱不算违反戒律,因为大乘佛教的目的是普度众生,要普度众生就要先传教,要传教就要依靠物质力量,历史上很多高僧都通过讨好君主来发展佛教。

    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和因果报应不矛盾,佛教理论发展到后面,得出了很多奇怪的结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先了解了各理论才可以。

    但是一些宗教仪式是佛教明确反对的。

    比如烧香。佛教认为烧香只是表示恭敬,并不会带来别的好处。更别说现在有的寺庙按捐的钱的多少来划分功德了。

    有一些民间习俗是佛教不赞成的,比如祭祀,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轮回,尸体毫无意义,人死后不应烧纸钱。
    人死后做法事超度是因为要让他对做过的恶事产生忏悔,立下善的念头,等轮回的时候就可以轮回到好的地方。
    佛教认为生是人生苦海的开始,所以不主张过生日。
    开光本来只是佛家人为了告诉大家这尊佛像就代表佛了,含有宗教含义,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不像现在有的法师开光动不动
就要多少钱,佛教仅在密宗里面,开光一词含有加持的意思,的确可以给器物灌输法力。

    民间习俗有许愿和还愿。这这本质上是在和佛做交易,拿世俗的好处去讨好佛。
    还有放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企图用放生来积累功德,更多的是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这在佛教看来不仅不是功德,还
是恶行。

    佛教没有算命改名一说,也不认同手相面相,也没有符咒治病的说法,戒律更是规定,出家人不能靠占卜牟利。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重视外在的吉祥物和宗教仪式。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黄巾民变--佛教给中国带来的第一次惊讶

    我们先从黄巾起义说起。古代有一门知识叫“谶语”,黄巾起义的首领就利用了谶语这门学问,我们都学过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那么,这里有一个漏洞就让人费解了。这条谶语精确的告诉了东汉王朝我们要在甲子年造反。就好像我准备抢劫张三,然后我告诉张三,2月10日准时去你家,你等着。作为抢劫犯,我脑子肯定是进水了。黄巾军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反,朝廷不是不知道,而且是三年前就知道了。当时就有人告诉皇帝要小心,可是皇帝置之不理。皇帝脑子没坏,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本事造反,因为通信不发达,人口分布不集中,造反没有条件。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能力造反,皇帝主要是提防这些人。但是,我们都知道,黄巾军后来真的发展起来了,为啥?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已经传到了东汉,黄巾军虽然信的是道教,但是组织方式、传教方式却是照搬佛教的。所以,当时的皇帝很可怜,以他的历史经验,根本不知道宗教的厉害。张角的黄巾起义给了东汉帝国沉重的打击,这是印度佛教给中国的第一次惊讶。

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发展

    老百姓信宗教,无非是想借助神灵祈福求财,要个天堂寄托幻想,这一点原来中国本土也有神灵,就是道教,不需要佛教啊,还有就是当时中国是极端排外的,除了中国之外就是狄夷,佛教作为印度宗教,是什么原因让它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呢?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中国本土原来的宗教学说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不成体系自然经不起知识分子的推敲,比如说,道教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而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说人怎么可能长生不老呢?中国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变鬼,有人质问:如果说人死后都会变成鬼,那么现在世上应该充满了鬼才对,为什么声称见到了鬼的人都说只见到一两只呢?为什么人们见到的鬼都穿着衣服?衣服也会变鬼吗?在黄巾民变之后是魏晋时期,主要学说是儒学和玄学,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只关心制度礼法,不关心鬼神和个人解脱问题,玄学是老庄追求的形而上学,确实是专门研究人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但是道教偏偏认为语言不能反应这个世界的本质,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说,在古代,要想传播学问,唯一的方式就是写书,然而老庄学说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能自己去悟,所以玄学著作都是一些看不懂的怪话,不经过辩论也不知道玄学家谁对谁错,玄学的思想主要是:世界上有个绝对真理,叫做道,人要追求这个道,就要无为,什么都不做,回归自然,就是道,而庄子则要积极一些,认为顺应自然,顺应大势就是靠近大道了,但是老庄玄学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老子说物极必反,但并没有说什么时候物才达到极端了,所以根本就不能通过玄学来指导生活。

佛学的理论基础

    那么佛学好在哪里呢?
    佛学有严谨的逻辑。
    佛教最基础的理论只有两条:

1.万法缘起

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产生的。
    推论1:其他学说认为世界有一个本源存在,而佛学直接说世界没有本源,如果有,那么这个本源也是属于事物的一部分,也一定会
有一个产生它的原因,所以它也就不是本源。

    推论2:万法无常。世间万物都是随时生灭,不能永恒存在的。因为一个事物的存在必要依赖于外界条件,所以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的,这叫做无常。

    推论3:由万法无常可以推出“我”是无常的,在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概念,认为人死了灵魂不灭,但是根据万法无常可以推出没有不灭的灵魂。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法执”,认为“我”实有,叫“我执”。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之心,就会产生贪婪,人见到一个宝贝,认为宝贝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富,这是“我执”的结果。

    反之,压制这些欲望,破除“法执”和“我执”就能得到解脱,所以佛教讲“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就是要摈弃欲望。

    佛教的推论或许有些地方不靠谱,但是不要紧,从以上推论就看出了佛教是一个讲逻辑的宗教,所以佛教喜欢辩论。以上推论也基本
回答了一个宗教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万物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
    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


2.轮回说

这一条理论是纯属硬性规定的神学理论,叫轮回
人以及其他生物死后都会获得新的生命,就是会“投胎”。
因果报应:佛教和唯物主义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联系的,但是不同的是,唯物主义的因果规则是物理学,而佛教的因果规则是:
好人受好报,坏人受怀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因果报应。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做“业”,“业”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作“果”,或者“报”。

佛教认为,怎样才能消除痛苦?

    消除欲望其实不是很准确,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苦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乐只是在人的苦停止之时(在欲望满足之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苦而产生的事务,苦比乐更为根本。所以佛教说一切皆苦。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之后,还要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佛教把六道称为苦海,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修行的目标就是要不再造业,因为不造业就没有转生,就不会有轮回。那么怎么样才能不造业呢?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十二因缘”,而只要不经历这十二因缘,就不会轮回,就能解脱,然后这十二因缘又是因为第一个因缘,叫“无明”引起的,也就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了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所以我们只要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也就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跳出轮回,也叫作“涅槃”。

    佛教具体的修行方法,有三种:戒(遵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定(打坐禅定,一方面能增加对自己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考)、慧(开启智慧,学习佛法,认识世界的本质)。而修行佛法就一定要出家吗?不一定,只要自己开悟,也是可以的,但是出家是对这三方面的修行都有好处的,属于官方强烈推荐的那种。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享福?
    按照佛教因果报应,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坏人有怀报,但是现实中并不是这样,道安的大弟子慧远聪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慧远依据佛经的说法,把因果报应的范围推广到了前世和来生。好人没受好报,就说他前生做了坏事,坏人没受怀报,就说他来生才会偿还。人们习惯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用的这套理论。

 

大小乘佛学:

    黄巾民变后一名高僧道安收了一名弟子叫慧远,此时道安一心传播佛教,成为最有名的佛学家,但是有个问题就是各僧人对佛经上的内容理解不一样,缺乏权威的解释,比如对空的定义。因为佛经都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翻译难免有歪曲愿意。好在这时候来了一个人西域人叫鸠摩罗什,精通汉文和梵文,通过他的翻译,汉族僧人才知道,他们争论的观点大多属于印度小乘学派的观点,按照大乘佛法来说,都是错的,西游记中唐僧就是要去西天求取大乘佛法。

    这两家学派的根本区别就在与对“空”的理解不一样。

    按照万法缘起,万物的本质是无常的,那么“我”也是无常的,那么既然我是无常的,那轮回里的我是什么?既然万法皆空,那么因果报应是不是也是空的?“我空”究竟是什么意思?小乘学派认为万法实有或者万法虚无,大乘则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一种无法正面描述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空,大乘的第一个高峰,就是龙树提出的中观学,反对对事物采取极端的看法,不认为万法虚无或者万法实有,而是假有。认为事物是存在但是只是暂存的。大小乘在神学上的区别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主张普度众生。这是有理论依据的,按照轮回说,今天的每一个人之前都已经轮回过无数次了,大千世界的生命在前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子女了,大乘教徒们产生了慈悲心,认为不仅我们自己要超度,我们还应该让千百万的生命都超度。佛教禁止杀生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有轮回,众生平等,谁也没资格杀谁。大乘在佛下面增加了一位“菩萨”,菩萨都有大慈悲心,他们已经有能力成佛,但是拒绝成佛,而是许下一个心愿,叫做“本愿”,要等自己的本愿实现之后才能成佛,大部分菩萨许下的心愿,都是要让世间众生全部修行圆满,比如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大小乘还有一个区别是小乘认为世间只有释迦摩尼一个佛,普通人成不了佛,而大乘认为世间一切凡人都可成佛。

 

佛经的来源:

佛经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释迦摩尼的弟子把他的教诲写成文字,整理为佛经。

2.印度佛学家号称来自于佛陀,仙宫的经文(佛学家自己编造的)。比如《华严经》《瑜伽师地论》。

3.印度佛学家的佛学论文。前两种只要信任来源,就是不可反驳的,而这种出自佛学家的观点就有争论了。

4.中国佛学家的佛学论文。

5.疑伪经。汉人假借神佛的名义,伪造的经文。

可以看出,佛教的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如《圣经》《古兰经》这样权威的经文,后世可以随意编造经文。

 

佛学大师

道生

    道生证明了,中国佛学一点都不比印度佛学差,道生通过简单的逻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是顿悟成佛,因为佛性不能用语言来描述,那么佛性也不应该被分为有几个阶段,人应该是顿悟成佛的。第二个观点是善不受报。要成佛,就不要做善事。因为做善事会带来善报,也会导致轮回,所以也不应该做善事。第三个观点就是那些犯了严重罪行,比如毁谤佛法,拒绝信佛的人也能成佛。印度人有严格的种性制度,有些人是不能成佛的,而道生认为既然万法皆空,他们做的恶只是一时的,为什么就不能成佛了呢?

 

西天取经的玄奘

    玄奘创立了唐代佛教第一宗派慈恩宗,开创了唯识学,但是只传了一两代就几近失传,而仅有的一两代也只是在精英佛学家之间相传,并没有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玄奘的一生可谓及其辉煌,不仅撰写了重要的史料《大唐西域记》,还从印度带回翻译了大量佛经,还顺便横扫了印度佛学界,跟皇帝关系极好。其实李世民早年是不信佛教的,对玄奘只把他看做是优秀的探险人才用,但是晚年就重视佛法了。为什么唯识学会失传?玄奘认为《瑜伽师地论》是超越其他佛经的,所以坚持里面的观点,创立了唯识学,唯识学是对中观学的一次发展,史和中观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说,但是由于唯识学繁琐复杂,特别难懂,当时的佛学宗派还有天台宗、三论宗,有中观学等其他学说,所以导致其在后面难以发展。


佛学理论的发展

唯识学:

    中观学还是没有正面解释空的问题,只是耍了个滑头,让人对这个问题不纠结。于是印度的佛学家有人提出了唯识学,唯识学家觉得龙树的中观学强调得太过了,有一些事物还是实有的。所以后人把中观学叫做中观般若或者“大乘空宗”,而唯识学叫做瑜伽唯识派或者“大乘有宗”。唯识学说万法虚无,但是阿赖耶识是实有的,阿赖耶识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三个因缘“识”产生的,它把我们的感觉分为6识,即眼耳鼻舍身,第六识是心理活动,而这六识都是由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末那识产生的,而阿赖耶识产生了末那识,所以除了阿赖耶识其余7识都是虚幻的,纯净的阿赖耶识是不会造业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不纯净的阿赖耶识,使其转化为纯净的不造业的阿赖耶识。这种观点和主观唯心主义有点像,但是又有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自己是真实的,不承认其他,而唯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阿赖耶识,否则佛祖和普度众生不都是幻象了吗。

天台宗:

    大乘的普遍观点是要破除一切理性概念,比如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存在的,是幻象,以破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后得出的推论建立了天台宗和华严宗。

天台宗把世界众生分为了十类,称为十界。如果时间和空间不存在,天台宗认为“一念三千”,即众生的一个念头里就包含了三千世界,三千世界就是万法,这意味着,低地狱和佛国并没有距离,理论上我们一念可成魔,一念可成佛。而且佛的念头也包含三千世界,且这个世界也包含地狱,也就是说,佛的念头也有邪恶!与众生不同的是,佛虽然具备善恶,但是佛不会被恶所控制。

天台宗也说万物都是有佛性的。

华严宗:

    华严宗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破除更为彻底,认为既然不存在时间这个概念,那么也不能说一个事物产生了另外一个事物,只能说万物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万物是互为因果的。万物互为一体,叫做“一真法界”。华严宗的佛师在给武则天讲法的时候,在大殿的中央放一个佛像,在佛像周围放很多面镜子,镜子互相面对,中央再用烛光照耀。这样,每面镜子中都出现了无数的佛光和烛光。

    华严宗说:事物是相互影响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他镜子的影像),又是各自独立的(镜子各自独立),万事万物是有差别的(不同的镜子不是同一个),又是没有差别的(所有的镜子映照的都是相同的烛光),个体事物可以反映全体事物(一个镜子可以照出所有的镜子影像)。

 

禅宗:

    在破除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之后,禅宗更进一步的否定了一切理性的概念,认为要成佛就不能有理性,禅宗的大师慧能本身就是不识字的。他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面的宗派修行还是讲究戒定慧,而禅宗认为佛性就在人的心中,修行无需守戒律,也不用参禅打坐,礼拜佛像,如果有了这些追求佛性的概念,那产生了虚妄。修行佛法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放弃任何追求,不用任何方法。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着痕迹的生活。

禅宗的典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对白,叫做公案,学习者要反复琢磨这些公案,这些公案记录的是大量莫名其妙,毫无理性的对白,意思就是要抛弃理性思维,才能成佛。为了破除理性,禅宗有时候直接不回答别人,用动作来打哑谜,还经常用棒喝的方式,也就是回答别人提问的时候,突然大喝一声,或者直接棒打提问者,以求让提问者顿悟。

但是禅宗有个很大的问题,既然一切追求佛性的行为都是妄念,那么修行之人做一些恶事甚至毁谤佛法也可以说是看透了这一切,那么因果报应也是虚妄的。在外人看来,禅宗法师们可以不念佛经,不守戒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人自称得到,这一切太可疑了。而且禅宗说文字和语言是人通往佛性的阻碍,主张不立文字,又回到老庄哲学那一套,还怎么传下去?然后禅宗不仅传下来了,而且生命力惊人,成为今天中国佛学界最流行的学派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禅宗可以发展?

    在唐朝安史之乱过后,叛军安禄山是胡人,这场战争打击了汉民族的自信,使得汉人对外族日益排斥,而佛教也受到了牵连,被关闭了大批的寺庙,其他宗派如严华宗、天台宗都有大量的理论要学习,在经过了这场打击运动后,有些佛经都遗失了,只有禅宗不重经文,受到的损失最小。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他宗派讲究修行,不参加劳动,朝廷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影响生产力,出家人也要吃饭,但是如果允许他们不事生产,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出家,从而大大影响国家的生产力。而禅宗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修行,也参加劳动。

    还有一个原因是:天国的入场券越来越便宜,禅宗不需要那么辛苦的修行,只要普通生活就可以成佛,听听佛学小故事就可以感悟佛法,给偷懒的人提供了方便。

    那种不遵守任何戒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叫狂禅,后面被废弃掉了,把禅宗世俗化,也就是结合儒家道德,也是禅宗得以流传的原因。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有这么几个不太守戒律的和尚:济公,喝酒吃肉、孙悟空,打杀强盗、鲁智深,喝酒吃肉还杀人无数,以佛教的标准,这些人都犯了严重的大罪,这几位非但不是得道的高僧,还会受到恶报。然而这几位都是中国老百姓很欢迎的人物。这是因为这几位都是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禅宗既然不在乎什么经文教义,也可以把中国其他流行的教派,比如儒家,道教的受老百姓欢迎的东西吸收过来,还可以迎合君王。

 

程朱理学:

还有一个历史原因。

    在南宋时期,以往视外族如蛮夷的汉人被迫向金人俯首称臣,而金人也实行儒化,所以金国儒生开始从儒家的角度论证金国是天下之主的道理。当外夷也拿起儒家的理论来论证他们比汉人更优越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反驳?论辩论,佛教说第二,谁敢说第一?传统儒学并不在乎形而上学,更不在乎辩论,有事情直接吼你个大逆不道就行了。然而这个时候,儒家就需要找寻自己的终极真理,儒家学者在寻找这个终极真理的时候自然受到了佛家的影响,影响的结果就是程朱理学。理性的重任就转移到了儒家,而禅宗只做为一种人生情趣被保留下来。

    朱熹在儒家学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原因就在于他建立了儒家的形而上学。开创了:“理学”。

    我们今天所说的“道理”是儒家的词汇,道指孔孟之道,理是程朱理学的理。

    理学认为万物的本质有两种东西,事物的运行规律叫做理,组成事物的材料叫做气。整个宇宙有一个理,万物都有自己的理,整个宇宙的理叫“太极”,每个人心中的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但是每人的“气”不一样,气有清有浊,浊气主要是那些违反道德的欲望。所以说“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弃掉浊气是不够的,这顶多让人不违反礼教,还不能指导人做什么,朱熹认为,孔子伟大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如果我们也掌握了“理”,就可以成为像孔子一样的伟大的圣人。那么我们怎么样了解理呢?因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格物”。

 

心学

    和朱熹一个时代的儒生陆九渊,认为既然万物都存在理,理就在人心中,就不用去格外物。后面有一个叫做王阳明的人,按照朱熹的方法连续格了七天竹子,大病一场,却什么都没格出来,所以转投心学。心学和禅宗就很像了,王阳明认为理就在心中,不在乎外在经文,后面出现的“泰州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和“狂禅”很像,不同的是,一个认为终极真理是佛理,一个认为终极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所以泰州学派的人做事皆标新立异,违反传统,不尊孔孟,动摇儒家根本,后面被朝廷剿灭了。

 

念声佛号,佛就会来救我吗?

    大部分老百姓对复杂的佛教理论不感兴趣,他们只想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最大的福报,于是中国民间对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很是相信,也希望自己可以往生净土,因为只需要念佛号就可以往生净土,所以大家都念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送子观音:一开始送子娘娘是道教的神,后来观音不是可以变化成各种形象吗,人们就搞混了,搞了个送子观音来。

南海观世音菩萨:唐朝的时候一日本的僧人请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回日本,走到舟山群岛的时候狂风大作,认为是观世音不愿离开的征兆,所以在舟山群岛建了一个座简陋的房子,把观世音菩萨像留在了岛上,后来人们越传越有名,于是在上面修了很多寺庙。后面取名为普陀山,成为今天公认的观音的道场。

 

弥勒菩萨

    净土:远离六道的美好佛土,很多菩萨的本愿都是建立一块净土,又叫佛国,菩萨成了佛,就可以把众生接引到净土中,也就是说人只要信奉菩萨,就有可能死后被接引到净土中。已经建立的净土有阿閦佛净土、药师佛净土(东方净琉璃世界)、阿弥陀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净土就是弥勒菩萨发愿要建立的,所以很多人相信弥勒菩萨,希望等他成佛后可以接引自己。比如玄奘。至于弥勒佛大肚子形象和笑弥勒都是中国民间的创造。

 

净土宗

    佛教的净土很多,凡事希望自己可以往生净土的人,都可以叫做净土宗的人,因为自己修行太累了,而如果往生净土,有菩萨或者佛陀接引,就方便了很多。

 

阿弥陀佛

    最有名的净土叫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因为相比于其他净土,佛教徒相信往生弥陀净土的好处更大,所以有很多人信阿弥陀佛,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诚心信佛,口中念佛,所以有那么多人念阿弥陀佛,佛教徒念阿弥陀佛的次数越多,信念越强,往生的可能性越大,南无阿弥佗佛,南无是致敬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无量寿佛,道教人的目的是成仙,互相问候道一句:无量寿福,然而因为发音比较近,所以民间就搞混了,认为无量寿佛是道教用语。

 

密宗

    在宋代以后,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只有禅宗和净土宗了。因为两者虽然教义难以超过中观和唯识,但是胜在简单,只需要简单轻松的修行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福报。而密宗重视仪式和咒符,修行方法也很仪式化,密宗的大部分内容,外教人士是不能随便修行的,但是有一些咒语叫做普传咒语,普通人也可以念诵,功能很强大,比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吽”,还有就是大悲咒,往生咒。还有做法事的法坛叫曼陀罗,做法事的时候有结界保护。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