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算计人生”

  正在准备给大一新生开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我准备再读一次一年前读过一篇科学网上的博文《算计人生》,发现收藏的这个链接已经失效。上大学,目标要找一个好工作,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这恰好是让大学变得走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提倡的在中低年级时,要投入无功利的学习中去,与此文所见略同。所幸在其他空间的转载中还是找到了原文,在此与读者共同欣赏,顺便摘来相关的讨论、评论,倒也不失是一锅像样的杂烩,希望从中找出点启发与话点。

(一)《算计人生》原文

  作者:曾泳春

  复制自:http://tech.hexun.com/2011-11-30/135858492.html

  前不久有几个大一新生来采访我,自称是一个名为“易班”的网络平台的志愿者或工作人员,总之现在学生的“花头”非常之多。他们问了我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就业。他们说,他们感到很迷茫,不知毕业时就业会怎样,很多学生都很积极地去做一些社会活动,他们将来要用这些大学期间的社会活动经历来增加就业砝码。他们问我:如何在大学期间为就业作一些准备?也就是说,大学期间应该怎么过,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就业机会?
  我很踌躇,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就我个人来说,我不算成功人士,毕业后找的工作极烂极差,但我始终有自己心中的准则,如果用这个准则教育他们,他们岂不是会跟我一样失败?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顾左右而言他地随便说了一些话,因为我相信,如果我说了我的想法,他们一定是不乐意听的。
  但我还是想在博客上说说我的观点。我对大一学生的迷茫感到迷茫,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早迷茫,他们为什么要刚进大学校门就想到他们出校门能找到什么工作,他们的迷茫有意义吗?最近我读了小说《金粉世家》,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有女学生,甚至有读到大学的女学生。女主人公冷清秋,就是学习认真的女中学生,她本想继续读大学,但中途结婚了;男主人公金燕西的姐姐们,都是留学归来的才女,而且在家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而她们,其实都是不要就业的,她们的职业就是嫁人。这是以前的中国。当今,据说日本、韩国的女人也是不就业的,她们也许在结婚前会有短暂的就业时光,但结婚后大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就像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家里3个女儿都念完了大学,大女儿是独身主义,在家做翻译工作,二女儿毕业后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不上班,三女儿在一家唱片公司上班,她喜欢热闹的生活。但3个女儿结婚后,通通不工作了。
  我疑惑的是,无论是中国从前的读书女子,还是当今的韩国、日本女人(其实美国女人也很多是不工作的),她们为什么还要刻苦地从中学读到大学呢?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是以就业支撑他们学习的动力的话,那这些女人以什么作为她们读书的动力?所以,我的困惑就在于,读大学真的就只是为了就业吗?可怜的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在不该迷茫的阶段里迷茫,在不该操心的阶段里操心,却忽视了你们最该做的事,那就是读书。
  因此,我想告诉他们的准则就是:在什么阶段、什么位置,就应该做相应的事情。大学4年,你至少拿出3年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书,而不是急着去计算人生。我是不喜欢计算人生的,我从来都是该读书的时候读书,到了毕业当口,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工作不好,就重找工作,或重新读书,再重找工作,总之就是一步一步走,不超前,不去预测和算计我的将来。
  不过,我这么不成功,根本无法对这些学生现身说法。前两个月硕士生选导师,我甚至被一名刚进校的硕士生嘲笑了。事情是这样的,这学生去挤一个大牛教授名下,但想入大牛教授门的学生很多,她有点排不进去,大牛教授就推荐她上我这儿,我这儿冷清。她就过来了,我甚至已经在她那张招收表上签名了(按学院的规定,双方签完名就算正式生效,由导师交到学院),她忽然问我:就业怎么样?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她又解释了一下:做你的课题,容不容易就业?我告诉她,我的学生毕业,去的单位有自己找的,也有我帮忙介绍的,但他们后来又会换单位。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跳槽是常有的事儿,很少人是一毕业找到单位就不再换了。所以研究生时所做的科研,与今后的就业没多大关系。她很嘲讽地看着我说:人家都是奔着容易就业的课题组去的,你的课题如果偏理论的话,肯定不容易就业。然后她说:我还想回大牛教授那里去试试,可不可以把表还给我?
  我赶紧地,把表还给了她。我真的庆幸她的反悔,否则,这以后的两年半,就是她“指导”我的人生,而不是我指导她的科研了。
  有一首歌送给迷惑的青春,郑智化的《青春启示录》:爱情似乎也变成一场可以计算的游戏,为了生存要试着放弃做梦的权利。

(二)原文中的部分评论和博主答复

  复制自:http://tech.hexun.com/2011-11-30/135858492.html
  [125] 匿名

  • 博主好像还不明白现在中国的国情!大部分考出来的孩子都是农村的,他们家庭条件不好,找个好的工作,挣钱,赡养父母是他们的最低愿望!他们当然要毕业后先考虑工作了,如果现在中国和美国、日本一样富足,我估计他们毕业后也不急于找工作,也愿意相夫教子了!
  • 博主回复:没叫他们不考虑工作,只是说他们考虑得太早,于事无补,又没安心读书,是双重浪费。
  [124] 匿名
  • 不知道博主是什么专业?我觉得对于基础学科,读书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就业的问题,基础学科经典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值得享受的。但对于应用学科,尤其是新兴的应用学科,不考虑市场需求,就啃书本,恐怕有点2了吧?
  • 博主回复:你跑到大学里,然后不学大学里的东西,自己学一套,那何必来大学呢?考虑市场需求是大学设置课程的任务,不是学生的任务。
  [123] 匿名
  • 人家叫规划人生,咱叫算计人生,悲观也应该有个限度。
  • 博主回复:其实读大学、读研究生、工作,这些都是规划人生,是积极的。但是你在读大学的时候想着工作,读研的时候去工作,这就叫算计人生了。
  [108]frost
  • 的确如此,我前段时间打算招的一个学生也是如此问我,说希望学些以后方便找工作的东西,我硬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隔了3天才回复她的e-mail……
  [106]koochilim
  • 现在的社会远没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么纯粹,大家都很有“理想”,甚至急功近利。在这个就业压力这么大的社会,老师也应当理解作为学生的我们之所以刚进大学校门就想着如何出校门。我感觉老师的准则,一言以蔽之应该就是着眼当下吧。毕竟很多事情都是过程到位了,水到渠成的!这对我们当下的研究生来讲也很有意义~~
  • 博主回复:你自己感悟的,不是我写的。
  [85]sanwenshi
  • 工作……让人伤心又无奈的词汇,我就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周围人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工作、工作、工作,到底是谁的错,我们是参与者,同时是时代的受害者。
  [84] 匿名
  • 大学的本质,在于理性的传承。只注重就业的,那是职业培训机构。
  • 博主回复:这个,大家不听的呀,所以整个社会越来越低级,都比不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了。
  [83]bpding
  • 我的女儿是大三学生,早在高中时就对未来的就业忧虑和迷茫。尽管我劝说她不必这么早就考虑就业的事,但她还是那样想。看来这是我们时代造成的。我自己当年大学毕业时到一个县城中学任教,没有觉得特别委屈。几经周折,国内国外,终于在北京一家大学安定下来。虽不算成功,但也没有什么失败感。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却似乎对未来特别迷茫。
  • 博主回复:这正是我的意思,在不该迷茫的时候迷茫,不如踏实做当下的事。
  [56] 匿名
  • 带大一新生的班主任,最近他们在写“就业指导”的作业,题目是《个人职业规划》。今天开班会有几个同学就问了这个问题, 我也发现很多新生一来就迷茫,而且通过之前两年带本科毕业设计的情况看,多数大一开始就迷茫的学生,如果没有尽快地走出迷茫,很多就会从大一一直迷茫到大四,然后若有所悟其实适当地有阶段地算计人生也许对他们来说会有所帮助。
  • 博主回复:是的。但花3年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书,难道不是一种适当的算计吗?与其像无头苍蝇那样迷茫,不如安心读书,不管这些书读了能不能直接找到好工作。
  [12]wwxxmm
  • 现在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一切面向市场!本科专业下一年的招生计划要看上一年的就业情况。硕士选题首先问导师的是好不好就业。这也不能全怨学生,没办法啊,这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
  • 博主回复:我觉得这也看每个人了,其实哪代人也不容易。从我做起,我要守住那张书桌

(三)读后感一:不是“算计人生”, 而是“懵懂”新生!
  作者: 刘庆丰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154&do=blog&id=509049(建议看原文,有不少精彩留言)
  我读完YC博主的《算计人生》文,有些感触,亦想随便闲聊几句。
  当我刚看到文章开头的前半句“昨天有几个大一新生来采访我”的这几个字时,我就立刻想到该采访的主要内容必然要涉及到“就业”的问题;再接着往后一看,果不其然。YC说:“他们的迷茫有意义吗?” 我深为赞同此问,即他们的迷茫基本上是没多大的实际意义,担忧得太早了。另外,YC也说:“我对大一学生的迷茫感到迷茫,我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早迷茫”;我倒是对这些新生的迷茫而不感到迷茫。
  众所周知,高校每年都要诞生数百万的就业大军,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工资极低,NB学校的毕业生都去卖猪肉、修鞋……,这一类的新闻处处皆是,大一新生们自然也会是多多耳闻了。另外,大二至大四的学兄姐们(尤其是当过学生干部的),在新生面前无不是一个比一个地更能扮老气横秋;他们要是“指导”新学弟妹们,那“忽悠”起来还不是易如反掌,例如,一般而言,高年级GG就能相对很轻松地牵上低年级MM的小手,这不就是高校中常见的一道亮丽风景嘛;故高年级学生们向其新学弟妹们灌输的就业压力,更能让freshman们(英语单词有时很有意思,大二学生则就成“sophomore”了)产生恐惧感,因为学兄姐们的说教往往更具有真实感,故也更具有说服力。在此,郑重建议新生们要牢记:将来既要“爱国爱家爱师妹”,但现在则必须“防火防盗防师兄”。
  以上都是天朝特殊国情之二,所以,若缺乏过来人的正确引导,来自社会与校园的各种各样的消极信息,必然要让脸上稚气还未褪尽的新生们茫然失措而不知如何应付。由此可见,如果这些新生们要不这么早迷茫,我自己倒是真要迷茫起来了。
  此外,YC又列举了自己所遇到的一位女新硕的事例,并自认为“我真的庆幸她的反悔”。对此事例,我倒是觉得:导师们更应该要淡定,不必为之而“庆幸”或大惊小怪。其实,与本科新生们相比较,新硕们的人生阅历,不见得就高明到哪里去;新硕们对将来就业的恐惧,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少走五十步而已。
  我想起自己N年前初读硕的情景:在刚报到的前两天,大家都要选导师(尤其对于外校来的新生们而言,那还不是两眼抹黑,又能详细了解几个导师呢?);一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们兴奋地聚在一起聊天,有人老气横秋地侃侃而谈,有人郑重其事地演沧桑,有人玩世不恭地装深沉,有人胆怯弱弱地提问题…,我则是恭敬崇拜地倾听着,尽管我们这批大致同龄人(一般相差不超过10岁)的生活经历其实都差不多。突然,T同学(他后来是我好友,在研一时,经常老气地教导我)从外面走进来,愤愤不平地说着他刚才与导师面谈被拒的情景;而他下一步又不知找谁做导师 ,就显得很气急败坏(外地考来的新硕,认识的老师不多)。
  原来T同学与那老师见面时,直接痛快地问那老师三个问题:1、做你的研究生,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吗?2、你的课题,做实验有没有毒、是否对身体有害?3、当你的学生,硕士毕业后能不能出国?于是,那老师立刻毫不客气的回答说:你老人家还是找其他老师做导师吧。于是,T同学悻悻而归。T同学与YC遇到的那名新女生相比,两人的行为应该是有得一拼。我个人揣度(当然,未必正确):根据YC的博文来判断,如果YC遇到这种提问题的新硕们,估计十有七八也会拒绝这类学生。
  其实,这位T同学只不过是性格直爽而已,再加上新研共有的那种“懵懂”,故在冲动之下,才会如此提问。由于当时已经是傍晚了,明天就要截止联系导师的事情,而其他学生都差不多搞完这事了;于是,T同学很着急。当时,我的一位热心肠师兄恰在场,于是教导T同学说:你太不知轻重,如果你今后继续莽撞地问类似问题,肯定也找不到其他老师做导师。最后,还是我那热心师兄给T同学推荐了另外一博导,并在当天晚上亲自带T同学去此博导家当面洽谈,最终双方定下了一段师生缘(当然了,T同学没有再问这三个问题)。后来,硕研三年的事实证明:T同学是单位那届最优秀硕研之一,做得是军工方面的某应用课题,并侥幸解决掉一个小问题,除了搞出1篇发明专利之外,T还发表2篇影响因子4左右(是其研究领域内的很知名刊物啦)的英文文章和1篇中文小文章:T同学光荣地硕士毕业啦。
  总而言之,对于freshman们的种种看似成熟、实为滑稽的行为而言,我个人认为:与其认为他们在“算计人生”,倒还不如说他们是“懵懂”新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年,谁又不曾经“懵懂”过呢?


(四)读后感之二:《算计人生》读后感 
  作者: 黄国平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7628-509340.html

  看过曾泳春老师的《算计人生》,我忍不住写起读后感来。就因为太有感触了。
  我的同学,大四正找工作的同志们,因为是非著名211学校,而且是以师范类和农学类见长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现在班上大部分同学没有搞定卖身契,凑巧今天下午一起照学位证照片,难得全班聚齐。现在的临时结果也是耐人寻味的。就是,一天在说怎么找工作的现在还是没有工作,平时认真学习的,基本都有工作了,暂且不论不好坏。一直在唠叨工作的同志们,平时学习不是太认真的,直白一点说,这部分同志大多无所事事,瞎转悠。
  按理说,现在的本科同学其实做的就是以前专科生的事儿,技术含量不太高,收入难超过收入高的那部分民工。其实这些工作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的,什么外包软件公司啊,拿过去都要重新培训的。但,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志现在又犯老毛病了。眼高手低,不可谓对自身、对环境期望不过高。一打了三年多游戏的兄弟,上学期末花了五位数的大洋去某培训学校,现在的技术也没怎么提高的,但居然嫌4000的月薪太低了。理由就是,培训都花了那么多钱,这月薪,不够本啊。
  是啊,我们很多时候,在不正确的时间担心了不该担心的事,结果弄得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算计人生”的成本太高了,还是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还不如老老实实该干嘛干嘛去,担心那么多干啥?


(五)一篇相关文章:算计人生不快乐

  作者:不详

  原文地址:http://www.duk.cn/ladyread-116214.html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以铁的事实证明,凡是对金钱利益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威廉根据多年的实践,列出了500个测试题,测试你是否是一个“太能算计者”。这些题很有意思,比如:你是否同意把一分钱再分成几份花,你是否认为银行应当和你分利才算公平?你出门在外是否常想搭个不花钱的顺路车?你是否经常后悔,你买来的东西根本不值?你是否常常觉得生活中总是处在上当受骗的位置?你买东西的时候,是否为了节省1元钱,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只要你如实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太能算计者”。威廉认为,凡是对金钱利益太过于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的人。
  第一,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是痛苦的。
  第二,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由于过多的算计反而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充满了冲突。
  第三,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
  威廉的研究还表明:太能算计的人,心率的跳动一般都较快,常有失眠现象。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更有趣的是,威廉自己曾经是一个极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的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知道方圆三十里内,哪家快餐店能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什么时候看电影门票最低等,他都一清二楚。正因为这样,威廉得了一身病。30岁之前,他总与医院打交道。那时他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不要说快乐了。威廉在他31岁那年终于醒悟了。他开始了对“太能算计者”的研究,追踪了几百人,结果得出惊人的结论。
  威廉的研究成果,使许多“太能算计者”脱离苦海,看清了自己,身心得到解放,不但改变了命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
  点评:《红楼梦》里有云:“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托马斯也说,“如果你的每一步都数着,那你的旅程就乏味了”,该给自己适当的放松一下,享受生活!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6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迂者-贺利坚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