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诸多注本皆列于首,这不仅是杜甫早年所作,也是他诗歌艺术成熟的标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泰山小。
对其解说,有注家认为“公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泰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非必再登绝顶也。“(仇兆鳌《杜诗详注》)也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未登泰山而作,是”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王嗣奭:<杜臆>),由“望”而“赞”,以表现主旨。肯綮之处在于:是登山而“望”,还是未登山而“望”。拙文以为,此诗为登山而望。首句、二句写远望泰山,概言其广阔浩瀚,三、四句写其峻极神秀,言其卓荦,不同群峰。五六句写其高,云势集疊而起,人登山故云气荡其胸中;写归鸟也是写触目感受。这些感受,写的深细,非登山者不能描摹如此。仇兆鳌认为“当胸“由’层云’而生,上二字因下;决眦入归鸟,决眦见归鸟入处,上因下句者也。这二句是上因下因之句法。“(仇兆鳌:《杜诗详注》)这样的解释牵强附会,毫无道理。诗末,写登山后感触,登高望远,风光无限,自然心会必得。
杜甫到夔州后所作《又上后园山脚》,回忆青年漫游山东时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可见,杜甫是登过泰山的。不登山,何以情满于山,何以有深切的感受和扛鼎之力。
《望岳》有何特点?此将与晋代才女谢道韫的诗《泰山吟》作一比较。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气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谢诗开篇歌咏泰山巍峨高大,清秀的灵气直冲云霄,具有动态之美。接着赞叹泰山来自天然造化,玄妙而幽深,具有天然之美,最后,表示宅居于此,颐养天年,使心灵得到宁静。此诗虽然笔力矫健,风流摇曳,但议论过多,没有触物圆览的形容之笔,而杜甫用词别出心裁,“钟”“割”用字工稳,笔力千钧。“钟”写泰山之美,“割”写泰山之高。“荡胸”“决眦”,身临其境,具有真实感。卒章明志,气势轩昂,远胜谢诗。
杜甫这首咏泰山之诗,其实是咏志之诗。他的志向是实现“致君尧舜,再淳风俗”的政治理想。他其后的诗作站在宇宙视角关注民瘼,担心农事歉收,藩镇猖獗,从而真正登上了人生顶峰,饱览了人间风光,其宏志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