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家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新品,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确实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但要判断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是否真正到来,还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以下是具体分析:
积极迹象
- 新品密集发布与出货量增加: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众多公司推出新品。如众擎机器人 12 月 24 日推出人形机器人 pm01 并开启发售,售价 8.8 万元;12 月 16 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四川首台全尺寸、直立行走商业化人形机器人 “天行者一号”。不仅如此,头部机器人主机厂商也开始加速出货,如智元机器人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累计产量已超 900 台。据中信证券统计,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数量将达到 2000 台以上,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预计将达到 1 万 - 2 万台
- 技术不断进步:
- 人工智能赋能:基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人形机器人的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融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提升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任务中的泛化能力。
- 硬件性能提升:高爆发电机、高算力芯片、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构筑起了更加稳定、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硬件系统。
- 应用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仓储、艺术表演等领域都有了新的应用案例。如宇树科技的 H1 机器人在澳门《2049》驻场秀中表现出色,展示了在艺术表演领域的潜力;智元机器人的 “远征 A2” 能进行物料入库上架、部件组装等工作。未来,其有望在更多领域如医疗、家政等发挥作用
- 产业链逐渐完善:从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到中游的关节集成商,再到下游的整机厂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具雏形。部分上市公司已接到批量订单,如蓝思科技有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批量下线,预计明年率先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组装和规模量产;胜宏科技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 PCB 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出货
-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工信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等政策文件,多地也出台了相关规划并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全球投资基金也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进一步集聚
应用领域方面
- 技术局限性:
- 编程复杂:人形机器人的场景、任务多样化,且关节数量多,编程复杂程度远高于工业机器人,目前还缺乏高效便捷的编程手段2。
- 环境适应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在一些特定场景下能完成任务,但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仍存在不足,难以应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 能源续航问题:要支持人形机器人长时间运行,需要高性能的电池技术,但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指标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限制了其使用时间和应用范围。
- 成本与价格高昂: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涉及到高精度的零部件、先进的传感器和复杂的算法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如目前市场上一些人形机器人的售价高达数十万元甚至更高,这使得其大规模普及应用受到限制,难以进入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6。
- 安全性与伦理问题: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其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如何确保人形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如何避免其被滥用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Atlas 人形机器人是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一款先进的人形机器人,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发展历程
- 2013 年:第一代 Atlas 首次向公众亮相,由航空级铝和钛建造,身高约 1.8 米,重达 150 公斤,需要外接电源,配备两个视觉系统 —— 一个激光测距仪和一个立体照相机,四肢拥有 28 度的自由度1。
- 2015 年:为参加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Atlas 完成第一次重大进化,全身 75% 被重新设计,变得更加强壮、快速、安静,并脱离了电缆束缚。
- 2016 年:2 月推出的新版 Atlas 可以独立雪地行走、平衡能力强大,摔倒了还能爬起来,还能主动打开房门、搬运货物。
- 2017 年:11 月 Atlas 成功完成后空翻动作,展示了令人震惊的体操动作1。
- 2018 年:进化到身高 1.5 米,体重 80 公斤,能完成快速小跑、三级跳、后空翻和空中体操等一系列复杂动作1。
- 2024 年:4 月 16 日,波士顿动力发布视频宣告液压驱动双足人形机器人 Atlas 退役;不到 24 小时,全新研发的全电动 Atlas 机器人亮相2。
- 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高度复杂的动作控制和平衡调节,使 Atlas 可以在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中保持稳定,并完成如跑酷、体操等复杂动作。其可以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技术,通过对自身动力学模型的计算,预测运动趋势并及时调整动作。
- 强大的硬件性能:最初采用液压驱动系统,动力强劲,后来转变为全电动驱动,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运动范围,动作更加流畅和安静。使用钛和铝等轻质高强度材料以及 3D 打印部件,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使其能做出高难度动作。拥有 28 个关节,每个关节都配备了高性能的电机和传感器,可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 出色的感知能力:头部配备深度传感器、RGB 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生成环境点云数据,构建 3D 地图,识别物体、地形和障碍物等,为行动规划提供依据。
- 搜索与救援:凭借其强大的运动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可在地震、火灾等灾难现场进行搜索和救援任务,如穿越复杂地形、寻找幸存者、搬运重物等1。
- 工业与物流:可以在工厂、仓库等环境中工作,执行物料搬运、设备维护、质量检测等任务。其灵活性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和任务需求。
-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先进的机器人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人类运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实验平台,有助于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 独特的外观设计:头部为一个类似环形灯的圆形屏幕,不仅具有功能性,还提升了人机互动体验。机械骨架轻巧,外观流线型,没有裸露线缆,简洁美观。
- 卓越的运动表现:从俯卧状态迅速起身、头部和躯干的 180 度旋转等动作展示了其卓越的平衡能力。手部设计进行了简化,电动 Atlas 的手只有三根手指,未来还会继续改进手部结构,使其能柔软地抓住各种形状,并装有感应器2。
- 智能化的任务执行:配备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工具,如强化学习让其能够通过试错学习优化动作策略,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在模拟工厂环境中,能利用机器学习和升级后的传感器执行分拣任务,并对环境反馈作出实时响应。
-
与其他人形机器人相比,Atlas 具有以下优势:
运动能力方面
- 动作复杂多样:能够完成后空翻、翻滚、跑酷、体操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其运动的流畅性和协调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例如在 2017 年就成功完成后空翻动作,展示了其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
- 适应复杂地形:凭借先进的平衡控制系统和灵活的关节运动,可在崎岖不平、高低落差大等复杂地形中行走、奔跑和跳跃,如雪地、废墟等环境,这是很多其他人形机器人难以做到的12。
- 动力性能强劲:早期的液压驱动版本动力十分强大,能够搬运重物;后来的全电动版本也具备出色的动力输出,配合高性能的电机和传动装置,使其在运动时更有力量和速度2。
- 材质优良:采用钛合金与铝材的 3D 打印部件,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在保证机器人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自身重量,有利于提高运动性能和灵活性,使其强度与重量比极具优势。
- 关节灵活:拥有 28 个关节,每个关节都配备了高性能的电机和传感器,可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为其复杂动作和灵活运动提供了硬件基础。
- 外观设计先进:全电动版 Atlas 的头部为一个类似环形灯的圆形屏幕,不仅具有功能性,还提升了人机互动体验;机械骨架轻巧,外观流线型,没有裸露线缆,简洁美观2。
- 控制系统先进:运用模型预测控制等先进技术,通过对自身动力学模型的计算,预测运动趋势并及时调整动作,能够快速响应各种复杂的运动指令和环境变化2。
- 感知能力强大:头部配备深度传感器、RGB 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生成环境点云数据,构建 3D 地图,精确地识别物体、地形和障碍物等,为行动规划提供准确依据2。
- 学习能力出色:配备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工具,如强化学习等,使它能够通过不断地试错和学习来优化动作策略,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复杂的指令,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2。
- 搜索救援优势明显:其强大的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在地震、火灾等灾难现场的搜索和救援任务中具有很大优势,可以穿越复杂的废墟和障碍,寻找幸存者、搬运重物等,能有效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 工业应用潜力大:尽管不是专门为工业设计,但凭借其灵活性和操作能力,也可以在工厂环境中执行一些任务,如物料搬运、设备维护等,未来有望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