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说,2020年之前,CV领域的神经网络架构的老大是CNN,大概没有人反驳,但2020年之后,这个世界变了,视觉Transformer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一起回顾视觉Transformer的兴起历程,探讨它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历史地位之争,以及它们在性能上的优劣对比~
什么是Transformer架构?
Transformer架构自从2017年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被提出以来,就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Transformer架构的核心在于它完全基于注意力机制,摒弃了之前常用的循环神经网络(RNN)结构,使得模型能够并行处理序列数据,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机制呢?
简单来说,注意力机制就是一种资源分配方案,它让模型能够聚焦于输入序列中的关键部分,而忽略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信息。 就像我们人类在阅读时,会自动关注那些重要的单词或短语一样。在深度学习中,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序列中各个元素的重要性,来增强模型对关键信息的捕捉能力。
在Transformer架构中,自注意力机制被广泛应用。自注意力允许模型在处理序列时,不仅关注当前元素,还能考虑到序列中其他元素的影响。这种全局的视角使得Transformer在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时表现得尤为出色。自注意力通过计算序列中每个元素对其他元素的关注度,来更新每个元素的表示,从而捕捉到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
什么是视觉Transformer?
视觉Transformer(ViT),怎么火起来的呢?Vi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20年,那时候谷歌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Vision Transformer(ViT),这个模型首次将Transformer架构应用在图像识别任务上。 ViT的出现,可以说是给计算机视觉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因为它证明了Transformer不仅在NLP任务中有效,在视觉任务中也能大放异彩。
视觉Transformer之所以能够火起来,有几个关键的技术突破不得不提。首先,ViT通过将图像分割成小块(patches),然后像处理序列数据一样处理这些图像块,使得模型能够捕捉到图像中的全局特征。这种全局视角是CNN所不具备的。其次,ViT的自注意力机制让它在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时表现得尤为出色,这对于理解图像的整体结构非常有帮助。这些技术突破让ViT在多个视觉任务上取得了优异的性能,比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
Transformer架构与视觉Transformer的区别
1、 输入数据的差异
Transformer架构最初是为处理序列数据而生的,比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 在NLP中,输入通常是一系列词汇或句子,这些数据具有天然的序列特性,比如句子中的单词顺序。而视觉Transformer(ViT)则需要处理的是图像数据,这就需要将图像转换为能够被Transformer处理的序列形式。 具体来说,ViT通过将图像分割成多个小块(patches),然后将这些小块视为序列中的元素,这样就可以利用Transformer处理序列数据的能力来处理图像了。这种从处理序列到处理图像的转变,是Transformer架构在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
3.2 架构设计的异同
虽然Transformer架构和视觉Transformer都依赖于自注意力机制,但在架构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在标准的Transformer架构中,编码器和解码器是核心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FFN)层来处理序列数据。
而在视觉Transformer中,由于输入数据的特性不同,通常只使用编码器部分,而不需要解码器。ViT通过在编码器中堆叠多个自注意力层和FFN层来提取图像特征,这一点与传统的Transformer架构是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ViT需要额外的位置编码来保留图像块的空间信息,因为图像块本身并不包含位置信息,而文本序列中的词汇顺序则隐含了位置信息。
3.3 应用场景的不同
Transformer架构和视觉Transformer的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Transformer架构最初在NLP领域大放异彩,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答系统等任务。而视觉Transformer则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任务中表现出色。ViT的成功应用,证明了Transformer架构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使其能够跨越不同的数据模态,从文本到图像,都能发挥出色的性能。这种跨领域的应用能力,是Transformer架构区别于传统CNN的一个显著特点。
视觉Transformer与CNN的比较
咱们得承认,卷积神经网络(CN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1990年代LeNet-5模型的出现,CNN就开始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任务上崭露头角。尤其是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的突破性胜利,更是让CNN成为了计算机视觉的主流架构。多年来,CNN在各种视觉任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是深度学习时代的“老大哥”了。
但是,随着视觉Transformer(ViT)的兴起,CNN的地位似乎受到了挑战。ViT的出现,标志着Transformer架构开始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ViT利用自注意力机制,能够捕捉图像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这对于理解图像的整体结构非常有帮助。而且,ViT的并行处理能力也使其在训练效率上具有优势。这些特点让ViT在多个视觉任务上取得了与CNN相媲美甚至更优的性能,从而对CNN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
那么,视觉Transformer和CNN到底孰优孰劣呢? 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ViT在捕捉全局特征和长距离依赖方面确实比CNN有优势,这使得它在处理复杂视觉任务时更加灵活。 其次,ViT的并行处理能力也让它在训练速度上更胜一筹。
但是,ViT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图像数据时。此外,ViT在捕捉局部细节方面可能不如CNN,因为它缺乏CNN的局部感受野。
相比之下,CNN虽然在全局特征捕捉上不如ViT,但它的局部感受野使其在捕捉局部特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CNN的计算效率相对较高,对于资源受限的环境更为友好。
总的来说,ViT和CNN,选择哪种架构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决定。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ViT的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未来它可能会在更多的视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ViT和CNN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对于ViT,未来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如何降低其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其在捕捉局部细节方面的能力。此外,自监督学习和多模态学习可能是ViT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将使得ViT能够在更少标注数据的情况下学习,并且能够处理来自不同模态的信息。
对于CNN,未来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全局特征捕捉能力,以及如何结合ViT的优势来构建混合模型。这种混合模型可能会结合CNN的局部特征捕捉能力和ViT的全局特征捕捉能力,从而在各种视觉任务中取得更好的性能。
总的来说,ViT和CNN各有优劣,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如何结合两者的优势,以及如何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中选择或设计最合适的模型架构。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创新的模型和方法。
最后的最后
感谢你们的阅读和喜欢,作为一位在一线互联网行业奋斗多年的老兵,我深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技术领域中,持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更多热爱技术、渴望成长的朋友,我特别整理了一份涵盖大模型领域的宝贵资料集。
这些资料不仅是我多年积累的心血结晶,也是我在行业一线实战经验的总结。
这些学习资料不仅深入浅出,而且非常实用,让大家系统而高效地掌握AI大模型的各个知识点。如果你愿意花时间沉下心来学习,相信它们一定能为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

大模型知识脑图
为了成为更好的 AI大模型 开发者,这里为大家提供了总的路线图。它的用处就在于,你可以按照上面的知识点去找对应的学习资源,保证自己学得较为全面。
经典书籍阅读
阅读AI大模型经典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技术水平,开拓视野,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对于想要深入学习AI大模型开发的读者来说,阅读经典书籍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战案例
光学理论是没用的,要学会跟着一起敲,要动手实操,才能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时候可以搞点实战案例来学习。
面试资料
我们学习AI大模型必然是想找到高薪的工作,下面这些面试题都是总结当前最新、最热、最高频的面试题,并且每道题都有详细的答案,面试前刷完这套面试题资料,小小offer,不在话下
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