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补充概念07-比较树

本文介绍了层次聚类中树状图(Dendrogram)的概念,包括其在表示数据点相似性和关系、关注的方面(如高度、距离、切割点等)、以及代码实现。通过Scipy库中的linkage函数计算连接矩阵并绘制树状图,展示了如何在Python中操作和解读聚类结果。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概念

在层次聚类中,聚类结果可以以树状结构表示,通常称为树状图(Dendrogram)。树状图展示了数据点如何被合并或分裂以形成聚类的层次结构。通过观察树状图,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和关系。

在比较树状图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和距离:树状图中的垂直轴表示合并或分裂的距离或相似度。较低的连接高度表示较近的数据点或聚类,而较高的连接高度表示较远的数据点或聚类。

切割点:通过水平线在树状图上切割,可以将聚类结果截断为特定数量的聚类。不同高度处的切割点将产生不同数量的聚类。

紧密度和分离度:在树状图中,紧密的聚类会产生更短的连接,而分离的聚类会产生较长的连接。根据树状图的形态,可以判断哪些聚类紧密度较高,哪些分离度较高。

层次结构:树状图的深度表示数据点被合并或分裂的次数。较浅的分支表示较高层次的合并或分裂,而较深的分支表示较低层次的合并或分裂。

特定模式:树状图中的一些模式可能会暗示数据的特定结构或关系。例如,长时间期内连接较长的情况可能表示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代码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cluster.hierarchy import linkage, dendrogra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
X = np.array([[1, 2], [2.5, 3], [3, 4], [6, 8], [7, 9]])

# 计算连接矩阵
Z = linkage(X, method='ward')

# 绘制树状图
plt.figure(figsize=(10, 5))
dendrogram(Z)
plt.title('Dendrogram')
plt.xlabel('Data Points')
plt.ylabel('Distance')
plt.show()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丰。。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