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
骨(bone)是一种器官,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特点。
(一)骨的结构
1、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2、骨质由骨组织构成,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骨密质(compact bone)和骨松质(spongy bone)。
3、骨密质构成骨的外层,质地致密, 抗压、抗扭曲力强。骨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 呈海绵状。
4、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各骨所承受的压力以及相应的张力方向是一致的。
5、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包裹于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的骨膜称为骨外膜,较厚。而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骨膜称为骨内膜,较薄。骨外膜又分内、外两层,其内层和骨内膜分化出的细胞都有产生新骨和破坏骨质的功能, 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其功能最为活跃。骨膜富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6、骨髓(bone marrow)存在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含大量脂肪组织。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6岁前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
二、骨的形态和分布
骨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硬而有弹性,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成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即四肢骨)三部分。由于功能不同,骨具有不同的形态,按形态又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long bone)呈长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体又名骨干,是指长骨中间较细的部分,骨质致密,内有空腔,称髓腔,含有骨髓。骨的两端膨大,称为新,其光滑面称为关节面,覆有关节软骨。
2、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地分布于腕和踝等部位。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连结牢固,主要起支持作用。
3、扁骨(flat bone)呈扁宽的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常围成腔,支持和保护重要器官。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这些骨为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5、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共51块。
(1)椎骨:在幼年时,椎骨共有32~34块,其中颈椎7块、胸椎 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 尾椎3~5块。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 3~5 块尾椎则融合成1块尾骨。故成人有24个独立的椎骨,1块骶骨,1 块尾骨。
(2)肋: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上7对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下5对肋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 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的前端游离,称为浮肋。
(3)胸骨:胸骨位于胸前壁的正中,长而扁,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 部分。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为胸骨角,侧方连结的是第2肋软骨,所以胸骨角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6、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格骨、尺骨和手骨。
(1)锁骨和肩胛骨: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全长略呈“S”形弯曲。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方,是三角形的扁骨,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间。肩胛骨外侧角肥厚,有朝向外侧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2) 肱骨:肱骨是上肢中最大的管状骨,分为肱骨体和上、下两端。上端膨大, 肱骨头呈半球形,朝向上后内方。肱骨体的后面中部有由上内向下外斜行的格神经沟。下端前后略扁,外侧部有呈半球形的关节面,称为肱骨小头;内侧部有呈滑车状的关节面,称为肱骨滑车。肱骨小头的外侧和滑车的内侧各有1个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體和内上課。内上课的后下方有1条浅沟,称为尺神经沟。
(3) 桡骨和尺骨:桡骨是前臂两骨中位于外侧的一个,分为体和两端。上端有桡骨头,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尺骨位于格骨的内侧,分为体和两端。上端较粗大,前面有半月形的四陷,称为滑车切迹。
(4) 手骨: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8块,排成2列,每列4块。近侧列由说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掌骨5块,由格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1~5掌骨。指骨14块, 拇指有两节指骨,其余各指都是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7、下肢骨 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包括髓骨、股骨、膑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1)髋骨:髋骨为1个略扭转的不规则骨,上下宽广,中间部狭窄肥厚。左、右髋骨与骶、尾骨连结构成骨盆。在髋骨外面的中央有圆形深窝,称为髋臼,其下份有1个大孔,称为闭孔。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
(2) 股骨和膑骨:股骨位于大腿,是人体最长和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体和两端。上端包括球形的股骨头,朝向内上前方,与髋臼的月状面相关节。股骨头外下方较细的部分为股骨颈,股骨体呈弓状凸向前。下端有两个突向下后方的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与外侧髁。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在体表可摸到。
(3) 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小腿的内侧,上端膨大,稍向后倾,形成内侧髁与外侧髁,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都可在体表摸到。下端稍膨大,内侧有伸向下方的突起,为内踝。腓骨细长,居小腿外侧,无承重功能。下端膨大为外踝。
(4)足骨:足骨包括跗骨、趾骨和跖骨。跗骨属于短骨,承重并传递弹跳力,分为跟骨、距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跖骨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命名为第1~5跖骨。趾骨14块。姆趾有2 节趾骨,甚余各趾均为3节趾骨。
8、颅骨共23块,彼此借骨连结形成颅,起保护与支持脑和感觉器的作用。
(1)颅骨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脑颅骨有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成对的颞骨和顶骨。面颅骨共15块。其中,成对的有上颌骨、膠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不成对的3块,即犁骨、下领骨和舌骨。
(2)颅底内面与脑底面的结构对应。形成阶梯状的3个窝,分别称颅前、中、后窝。颅前窝位置最高,中央有许多筛孔,通过嗅神经。颅前窝的外侧,借菲薄的骨板与眶相隔。
(3)颅中窝较颅前窝低,窝的中间狭窄,两侧宽广。在颅中窝中央,位于蝶骨体上面的窝为垂体窝,窝内容纳垂体。其前外侧有视神经管, 通入眶,管内有神经和血管通过。在顾中窝的两侧部,有眶上裂,向前通眶,有神经和血管通过。在眶上裂的后方,由前内向后外,依次可见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4)颅后窝为3个颅窝中最深最大的1个,窝的中央最低处有枕骨大孔。孔的前外缘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口通人舌下神经管,否下神经由此出顺腔。在预后窝还有颈静脉孔和内耳门,有血管和神经穿过。
(5)颅的外侧面有外耳门,在外耳门的前上方有颧弓。额弓平面将颅外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下方的颞下窝。颞窝最薄弱处在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6)颅的前面有位于面部中央的梨状孔,向后通鼻腔。孔的外上方为眶,下方为由上领骨和下颌骨围成的骨性口腔。
二、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类。
1、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缩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比较牢固,一般无活动性。这种连结又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三类。
2、间接连结又称为关节(articulation)或滑膜关节(synovial joint), 构成关节的骨借关节囊与韧带相连,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3、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是相关两骨的接触面,一般为一凹一凸,表面覆以关节软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上,封闭关节腔,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 富含血管和神经。内层为滑膜,紧贴于纤维膜的内面,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呈淡红色,薄而光滑,富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并分泌滑液。滑液为一种透明的蛋白样液体,有利于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等的正常代谢,同时还起到减轻摩擦和保护关节面的作用。关节腔是由关节囊的滑膜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间隙。腔内仅含少量的滑液。关节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运动,且对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的作用。
4、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囊和滑膜襞等结构。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并且对关节的运动有限定作用。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有增加运动形式和扩大运动范围的作用。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
(一) 躯干骨连结
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形成脊柱。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胸段与12对肋和胸骨形成骨性胸廓;其腰段构成腹腔的骨性壁;骶、尾段与下肢带骨构成骨盆。
1.各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滑膜关节相连。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的纤维环和中央部髓核组成。纤维环是由多层按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它牢固地连结各椎体;髓核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椎间盘具有缓冲作用,并使脊柱有可能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如果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从后外侧脱出,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临床上称之为椎间盘脱出症。连结椎骨的韧带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
2.脊柱:成人将柱长约70cm, 女性和老年人略短。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胸、腰、低4个生理性弯曲,这些弯曲增大了背往的弹件,对维持人体的重心稳定和成轻震荡有重要意义。脊柱除支持身体、保护将髓和内脏外,还可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
3.胸廓 胸廓由 12个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图4-6)。胸廓除具有保护和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二) 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脚骨的关节孟连结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有纤维软骨形成的孟唇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方附着于关节孟的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是复关节,包括3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这3个关节包裏在1个关节囊内,爽的前、后坐游弱,两侧有副韧带加强。肘关节可进行屈、伸运动。
3、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组成的关节窝和由舟、月、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共同连结构成。关节囊松她,周围有初带加强。烧随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三)下肢骨连结
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是躯千与自由下肢骨之间的骨性成分, 起着传导重力和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1、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连结构成,彼白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关节囊紧张而坚韧,上方附着于髋臼周缘,下方附着于股骨颈,后面仅包纳股骨颈的内侧2/3, 而外侧1/3露在囊外。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 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为滑膜所包被,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髋关节的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而是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功能。饿关节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骸骨连结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前方有髌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在关节囊内还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又韧带。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之间,还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内、外侧各一。半月板增大了关节窝的深度,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定性,也有利于膝关节的运动。膝关节的运动主要是屈、伸运动。
3、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趾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距小腿关节,又名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和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两侧有韧带加强。主要运动是伸(背屈)和屈(跖屈)。足弓是附骨和跖骨借韧带连结,使足底形成凸向上的弓。足弓增强了足的弹力,在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同时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四) 颅骨连结
颅骨的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结合和滑膜关节3种。各顾骨之间,多借缝、软骨和骨相关节,彼此之间结合较为牢固。只有下领骨借题下领关节与颞骨相连,而舌骨则借韧带和肌与颅底相连。